APP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路径探析

2023-04-05王大纲

科学咨询 2023年3期
关键词:栏目思政思想

王大纲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104)

“新媒体”是指通过网络、数字技术等渠道,以电脑、手机等为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21世纪,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网络日益日常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网络素养成为了网络人(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必然需求,这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渐渐成为必然。当前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激情、内心敏感,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虚拟世界的巨大信息量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各种体验,青年大学生沉浸其中、不辨良莠,这种现状给传统的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优化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应用,推进思政工作向新媒体、新技术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充分发挥传统思政工作优势与科学技术相融合的作用,增强时代感召力,强化高校网络思政建设,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网络思政平台育人的工作现状

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他们不仅对新媒体的使用超前于思政工作者,而且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新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需求。也就是说,大学生的需求发生了嬗变,迫切需要网络思政工作平台进行改革创新。

当前的网络思政工作平台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供给内容重复、陈旧。一方面,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缺乏整体优化,不同栏目的内容存在重复供给、产能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有的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看似形式新颖,但供给的内容却枯燥陈旧,“新瓶装旧酒”,只是将传统的内容搬到网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一些案例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大学生对内容的新颖性和即时性有着强烈的诉求,他们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一知半解,希望思政工作者能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比如,近年频上热搜的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等系列节目广受大学生好评。学生在网络思政平台上提出了诸如“传统文化系列节目‘火出圈’的根源”“新时代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思政工作者能在“第一时间”回应这些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就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供给形式单一、滞后。一些高校思政工作者尝试运用网络创新工作形式,如开设校园论坛、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直播等栏目,但仍旧没有摆脱传统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以微博为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转发、评论,并“@”想要聊天的对象。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也有类似的功能。因此,传统“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显然与时代相脱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有的学校在网络思政工作平台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程都是教师主讲,没有设置提问、讨论等环节,没有把“镜头”对准学生。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交流以“点对点”展开,既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网络思政平台如何优化设置才能让广大学生勤于发声、敢于发声、乐于发声是每位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供给话语晦涩、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以抽象的概念、理念等呈现,将这些单调、晦涩的“大道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述出来是当前网络思政工作平台迫切需要改革的重点。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特征,这意味着新媒体是一种融入了广大“草根”群体的媒体。大学生长期“漫游”于网络空间,形成了草根化的话语体系,难以接受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因此,曲高和寡注定是行不通的,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效果。思政工作者应当推进理论大众化,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让大学生不仅听得进、记得住,还能“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总之,很多高校虽已建立网络思政工作平台,但网络思政工作平台仍然存在供给内容重复,无效和低端供给,供给形式单一、滞后,供给话语晦涩、空洞等问题,导致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的“引力不足、宣传不周、互动不足、效果不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育载体与内容的创新,提升网络传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实现‘内容为王’和‘形式为主’的有机统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

二、网络思政平台开发的实践要点

高校网络思政平台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思政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对平台开发的方向精准定位,在栏目建设上贴近学生实际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同时,高校还要打造一支网络技术强、深谙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师生团队来维护平台。

(一)方向定位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平台以公众号为佳。公众号定位不能以追求人数关注为出发点,而应旗帜鲜明地以思想政治工作传播为主要目标,将平台做红、做精、做细,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应尽量减少行政办事信息或链接。笔者认为,高校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程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四种文化”融入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的建设中,用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故事、城市的故事、中国的故事[3]等“四类故事”来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高校要从视觉设计、语境设计、思想启发、互动氛围营造等要素出发,积极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网络思政工作平台。

(二)栏目建设

公众号的栏目应结合高校教育规律、新媒体传播规律、大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优化设计。思政工作团队要对平台运营效果、学生反响等进行调查统计,探究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媒体传播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丰富平台建设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强化对受教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因此,公众号的栏目定位要独特,独特性是栏目建设的基本要素与重要特征。传递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同样也是新媒体的重要职责,因此,公众号的栏目要紧扣社会热点、校园生活和大学生群体。好的栏目作品应该关注学生的视角,紧扣社会、校园舆论焦点,及时反映和引导舆论,维持舆论场的正能量和稳定。栏目建设要有引导性、可看性。栏目建设开发要充分发挥“内容优势”,既要追求“内容定力”,又要追求“内容魅力”,把“有意义”的做得“有意思”,再把“有意思”的做得“有分量”,用“有谱”“有料”“有范儿”的内容吸引青年学生。

(三)团队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网络人的思想。思政工作团队应以网络人的思想为本,通过平台栏目设计、系列问卷调查,运用大学生受众关注度数据分析来研究学生这一受教群体关注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实践中,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要共同完成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团队起着引领作用,专业教师团队要带领学生团队一起开发、设计栏目资源,挖掘社会、校园正能量。学生团队则负责研究学生群体的关注点、语境认同等相关要素,开发、创作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和内容,以学生去影响学生,用故事来诉说真理。同龄群体的表达方式、信息组合、内容开发更容易让大学生群体接受。同时,教师团队还要运用平台大数据统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并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指导学生不断完善栏目开发和文章内容。

三、网络思政平台开发的策略创新

网络思政平台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4]。

(一)利用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积极开展相关议题调查

网络平台调查是掌握青年学生特性的最佳方法之一,比如,思政工作团队可以以大学生人生观、网络素养、校园文化生活等为主题进行大数据分析。思政工作团队要在精准分析群体、精准设置议题、精准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思政工作团队可以对受教青年学生群体进行基础状况分析摸底,深入研究大学生的网络习惯、兴趣爱好、关注的话题,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从而为有效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推送符合大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提供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更喜欢以喜闻乐见的多元化形式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思政工作团队要根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话语特征,将“四种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四类故事”(中国故事、名城故事、老师故事、学生故事)进行融合创作,使理论“扁平化”“平民化”,提高信息转化效率。

(二)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模块和传播方式

思政工作团队在对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并论证的基础上,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媒体传播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栏目策划、语境设计、视觉设计、宣传引导、有效互动。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思政工作团队可向学生介绍关于红色革命文化的“丹心谱”,关于工匠精神的“工匠范”,关于传统文化的“菜根谭”,关于师生典型宣传的“风采录”,关于校园生活的“校园声”,关于地域生活文化的“爱生活”,关于校企实践的“企业行”等,由此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的栏目版块和内容。思政工作团队要强调思政平台栏目的“内容新”和“思路新”。一方面,栏目的内容选择要聚焦时代重大事件。思政工作团队不仅要把“抗疫”“十九届五中全会”“七一讲话”等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平台,而且要筛选出大学生所熟知、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影响的案例进行解读,时刻保持素材的“新鲜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另一方面,创新传播思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思政工作团队要利用网络思政平台的评论、转发等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度互动、资源共享,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此外,针对新媒体时代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网络思政平台一定要有过滤功能,思政工作者更要肩负起平台“把关人”的责任,净化网络空间。“高校‘把关人’要在信息的选择和发布上责任到人,取舍有度,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和思想,传播正能量,遏制不良信息和思潮对大学生的腐蚀,最大限度控制网络传播信息,净化传播环境,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2]

(三)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教育

网络思政平台融入了新媒体传播规律、学生自我教育、隐性思政育人资源开发等理念。思政工作团队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思政育人的新举措,激发学生内心的自我发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教育,以达到用学生来影响学生的目标,帮助学生群体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使学生群体自觉认同和坚定“四个自信”。调查显示,思政公众号中以学生为主角的故事的点击量和转发数较其他内容更高,在师生中影响很大。学生对与学生有关的故事更感兴趣、更愿意听。因此,在思政工作中,学生才是最佳主体。思政工作团队要拓展讲故事主体的外延,除了思政工作者外,更要让学生来讲好自己的故事,使学生在网络中彰显自我。雅思贝尔斯曾深刻指出: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消失[5]。因此,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是由自己建构的。科技创新的终极价值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网络思政平台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其自觉参与到网络精神家园的建构中,宣传身边的榜样,努力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矩阵式”发展。

四、结束语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驶入“快车道”,由“支流”变为“主流”。高校应该充分借助新媒体优势,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转变观念,加快网络思政平台的创新步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网络思政平台的开发、建设与运营不仅需要宣传部、教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的整体布局、协同发力,而且还需要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同向同行、共画“同心圆”。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多维场域,推动网络空间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猜你喜欢

栏目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于栏目的要求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栏目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