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大运河历史价值分析

2023-04-05沙治平达宏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沙治平,达宏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大运河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物古迹,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反映着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我国传承、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就包含隋唐大运河的部分遗址。隋唐大运河的申遗成功,有效地体现出其历史文化价值,也可以看出对隋唐大运河开展优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更加严格的保护工作要求。隋唐大运河作为我国规模最大、航行里程最长的运河,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我国南北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隋唐大运河也有着较高的交通发展功能。本文将以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发展历程、历史价值及隋唐大运河保护的意义等内容为研究基础,通过研究目前隋唐大运河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隋唐大运河保护的对策,以期实现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

1 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隋唐大运河包括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这四部分。通济渠又称汴渠,是从河南郑州的泗水镇出黄河,经过鸿沟等连接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长达650 km,流经3 个省,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始建于隋朝,但通济渠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凿的鸿沟,汉魏时期开凿了阳渠,到605年隋炀帝开通了济渠,通济渠已是当时的交通大动脉[1];邗沟又称淮阳运河,是从江苏淮安市(中国大运河和古淮河交点)到扬州市(中国大运河和长江交点)的河道,长达170 多公里,沟通了我国长江、淮河这两大水系,是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的运河;永济渠是在通济渠、邗沟开通之后,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运河,是当时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通道,也是当时对北方用兵时,输送人员、物资的主要运输渠道,永济渠是沟通黄河、海河水系的主要通道,南引沁水通到黄河,北至北京;江南河因其河段全部在长江以南而称其为江南运河,是从长江南岸谏壁口经过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杭州通至钱塘江,其中平望到杭州包含东、中、西三条航线,按照东线计算的话,江南运河长达323 km,按照中线计算则长达318 km,是京杭运河运输量最大、运输频次最高的航道,为目前我国的航运、灌溉、居民用水、水产养殖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有着丰富的应用功能[2]。

2 隋唐大运河的发展历程

2.1 早期开凿阶段

隋唐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早在春秋末期,吴国就已开凿了3 条运河,包括胥溪、邗沟、黄沟,为当春秋吴国人从太湖流通到现在的芜湖附近,转入长江再到淮水,吴王夫差被认为是大运河的“第一锹”开凿者,实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南北方文化、经济等交流。秦始皇下令开凿的灵渠,是秦代湘桂之间漕运交通的主要通道,还可以农田灌溉。西汉时期开凿了从长安到黄河的漕渠;东汉开凿了从汴到洛阳的阳渠,东汉顺帝时期,陈敏对邗沟进行修理、开新道,从江都经过樊良湖改道至津湖再到淮河,为当时的漕运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公元140年开凿了鉴湖,并延续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地方性运河也为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如三国时期曹操开凿的白沟、泉州渠、新河等渠道,曹丕迁都洛阳后,开凿了贾侯渠、广漕渠等渠道,并修通了汴渠,孙权也在南方开凿了沟通南京以东的水运网。东晋桓温开凿的桓公沟等都为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

2.2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

到南北朝前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已经开凿了众多运河,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隋唐大运河的开河就是在原有运河、河流的基础上建立的联系。隋文帝时期开凿的永济渠就是在汉西汉漕渠的基础上进行的疏通。587年,隋文帝下令开凿的山阳渎也是在春秋吴国邗沟故道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隋炀帝时期开凿的隋唐大运河,包括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这四部分。根据《中国运河史料选辑》的记载,及《东坡书传》中记载的“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又足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都表明了隋唐大运河并非隋炀帝开凿的,而是由隋唐时期进行的疏通完善[4]。

到唐朝,通过四疏汴渠、五浚山阳渎、三治江南运河、三治褒斜道等工程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疏浚、完善、开凿等,为漕运水道的开凿、治理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证了漕运的交通流畅,并逐渐形成了漕运事业。尤其是唐朝对汴渠的疏通,汴渠作为连接黄河、淮河的主要渠道,含沙量大导致水道淤塞频繁,唐朝为了保证漕运的疏通,每年都需要疏浚水道。到739年,唐朝开凿了广济渠。唐朝除了通过多次工程对隋唐大运河进行的疏通、开凿,也对褒斜道、灵渠等进行了一系列整治。

2.3 隋唐大运河的废弃

受隋唐大运河淤塞等问题的影响,唐朝、后周、北宋等时期都需要经过多次的疏浚、开凿等工程,保证其正常疏通。到南宋时期,在发生淤塞时,忽视疏浚或疏浚不及时,导致隋唐大运河开始逐渐废弃。南宋时期,通济渠出现淤塞,但未及时进行疏浚,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南宋常受到金兵的进攻,导致北方沦陷,为了阻止金兵继续南下,对隋唐大运河上的一些设施进行破坏,导致通济渠逐渐淤塞成为陆地;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当时元朝以北京为都城,开凿京杭大运河、开辟海运,通济渠便丧失了其本身的交通意义,导致对其淤塞问题疏浚不及时,造成了其废弃[5]。

3 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保护的意义

3.1 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为我国南北方的文化、经济、政治等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

3.1.1 自然地理资源

从隋唐大运河的自然地理资源看,大运河从杭州出发,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共分为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这四段,实现了南北方水陆交通的有效联系,是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大动脉。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华夏文化的主要地区,我国华夏文化的发展起源地,华夏文化在此开始向外扩散。隋唐大运河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开凿,并为我国古代南北方经济等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等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帮助[6]。

3.1.2 从经济交流看

在隋朝统一之前,我国北方多战事,北方的大量人口南迁,使我国南方的人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加快了南方的经济增长速度,南方经济较北方有了较大的提升。南北朝时期,虽然北魏孝文帝曾积极想要开凿洛阳同乡东南的运河,但因当时的战时频繁,导致开凿运河的进程无法开展。直到隋唐时期,地区经济重点开始南移,隋炀帝对当时江南的经济状况较为了解,有效推动了运河的开凿进程,不仅推动了当时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丝绸、陶器等的对外传播,如陶瓷。陶瓷作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扬州虽然没有大型瓷窑,但是通过扬州的考古挖掘出了大量的陶瓷碎片,从对这些陶瓷碎片的研究发现,这些陶瓷主要产自湖南,既帮助人们了解陶瓷的来源,也告诉人们隋唐大运河有效促进了陶瓷的运输流通,使南北方物产的流通更加便利,说明了隋唐大运河在对对外经济发展方面曾直到重要作用[7]。

3.1.3 军事政治方面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多次的分裂、统一,三国魏晋南北朝经过多次的政权纷争在隋朝走向统一。隋炀帝统治期间,不仅需要巩固对国家的统一管理,还需要对扰乱统一的各种分裂势力进行斗争。加强政治的集中,稳定东南地区的军事,开凿隋唐大运河是当时政治军事稳定的重要要求。

3.2 隋唐大运河保护的意义

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隋唐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发时间最早、开发规模最大、航程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对维护当时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交流、物资的流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隋朝统一前,我国南北方处于隔绝的状态,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有效促进了南北方物资的流通,尤其是当时北方多战事,运河的开凿实现了粮食、日用品的及时供给,促进了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等的联系,而且促进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水乡文化的交融,推动了南北方文化融合。其次,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很多天然河道,但受到地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河道大多顺应地势呈现出自西向东的流向,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这一现状,实现了南北方向的交通,促进了全国交通的顺畅,即使是现在看来,隋唐大运河也是有着巨大作用,也为后期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南北方经济、文化、政治等的交流。2014年隋唐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也指出“申遗工作的完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申遗的成功意味着责任的加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体现出隋唐大运河作为我国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其后期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8]。

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严格的保护要求,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有着文化传承、传播人类文明等历史使命,需要遵循其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保证文化遗产的外形和设计、材料与实体、方位与位置、用途与功能等的真实性,保证其在历史上的真实、演进中的真实等;完整性原则是指物质环境安全,保证文化遗产的健康无损,对文物价值的各个要素进行保护;可持续性原则是不能因为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影响后人对其原貌的知情权,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一旦文化遗产的价值等受到损坏,也会面临在《世界遗产名录》中被除名。综上所述,对隋唐大运河的保护至关重要。

4 保护隋唐大运河面临的困难

隋唐大运河作为著名的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旅游价值逐渐被开发,因此在进行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时,也会面对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这给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威胁。

4.1 人为破坏

在对隋唐大运河进行完善的保护前,隋唐大运河历经地区当地的居民因缺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就已开始对运河遗址进行了自主挖掘,还有一些人出于好奇、猎奇、利益等心理,希望通过挖掘河道进行寻宝,尤其是在很多当地居民曾挖出宝贵的瓷器或其他文物的地方,更加激发了很多人为了利益前来挖掘寻宝,导致隋唐大运河受到人为的破坏。尤其是隋唐大运河在南宋后期经历了长期的废弃阶段,这段时期对运河遗迹的挖掘、破坏时间也较为漫长,给大运河遗迹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破坏,给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随着隋唐大运河部分地区旅游价值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大运河周边遗迹的旅游观光中,因对观光者保护遗迹引导不足、观光者个人素质低等因素,也给大运河的遗址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大了隋唐大运河保护工作的难度。根据相关资料的搜集发现,隋唐大运河部分地区在申遗成功之前,因各地对其保护意识的欠缺,对其保护管理力度不足等原因,很多当地的居民随意破坏隋唐大运河,如济阳镇隋唐大运河的部分遗迹被当做垃圾堆放点,当地居民随意往河道里丢弃垃圾,造成了隋唐大运河环境的破坏,给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4.2 自然损坏

隋唐大运河除了人为因素的破坏以外,自然损坏也给隋唐大运河这类历史文明古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环境对隋唐大运河的损坏包括日晒雨淋、山体滑坡、酸雨侵蚀、虫蛀问题等,尤其是近年来恶劣天气的频发。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自然环境的变化给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带来的损坏也越来越重,给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虽然一些地区为隋唐大运河的遗址修建了保护作用的大棚,降低日晒、雨林等对其损坏,但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地区虽然修建了大棚,但却未做好排水系统,导致出现暴雨天气时,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因受挖掘、低洼处就会出现积水,造成雨水的腐蚀,甚至因雨水的腐蚀、地面的潮湿,造成虫害威胁,给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带来更大的威胁。还有一些地区因雨水少,干旱天气较多,而对隋唐大运河的保护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造成大运河河面的下降,影响大运河遗迹周边的植物种植、绿化等情况,给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带来较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为破坏,还是自然损坏都会给隋唐大运河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价值损失等,也加大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5 隋唐大运河保护的对策

5.1 政府主导,开展重点保护工作

在对隋唐大运河这类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政府的强制要求提升保护效率和效果。首先政府要充分了解隋唐大运河各个遗址的历史资料、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尤其是对大型沿河线路地区,要通过科学的考古方式进行探查,将搜集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进行整理分析,掌握隋唐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关键区域、脆弱位置等,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针对性的保护,提升保护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其次政府要对隋唐大运河重点区域、脆弱区域进行重点保护。隋唐大运河沿线包括很多遗迹、古镇、村落,是隋唐大运河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资料,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针对文化遗产,要加强对运河沿线所有遗迹、古镇等的保护工作,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隋唐大运河的发展历程,更好地保护隋唐大运河。最后要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隋唐大运河历经的各省市加强对群众的管理,保证当地的居民,尤其是隋唐大运河附近的居民积极顺应国家的要求,保护大运河的遗址,提升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效力[9]。

5.2 加强对隋唐大运河保护工作的管理

隋唐大运河经过8 个省、直辖市,存在众多的遗址古迹,还有很多水工设施埋在地下,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在进行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首先要加强隋唐大运河防被盗挖的管理及处理好运河周围被垃圾污染等现象。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运河管理的队伍,明确运河被盗挖、被垃圾污染等的责任人,提升各地管理隋唐大运河这类问题的责任意识,加强日常的巡查、管理,并配备现代信息化的设备、报警系统等,一旦发现随意盗挖大运河遗迹、随意向大运河丢弃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应有相应的处罚管理措施。提升群众保护隋唐大运河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提升大运河保护的质量。其次加强对隋唐大运河周边工矿企业、商业开发企业等的管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与隋唐大运河这类历史古迹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要避免城市开发时,因建设工厂、住宅小区等随意改造隋唐大运河的历史遗迹的现象,保证隋唐大运河的完整性、可持续性等发展,保证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发扬。最后建立统一的隋唐大运河保护机构。一直以来,隋唐大运河的管理分散在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文化智能等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管理工作存在大量的问题,建立统一的管理保护机构可以更好地开展对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工作[10]。

5.3 加强宣传,提升群众对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意识

随着隋唐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充分地体现出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也给隋唐大运河旅游价值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为了降低人员观光等对隋唐大运河历史古迹的破坏,各地要加强宣传,提升群众对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意识。其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借助互联网、电视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积极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等,提升社会公众对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意识;其二各地要加强对隋唐大运河附近居民的引导教育,可以鼓励运河周围地区的居民组织大运河日常保护的队伍,在看到参观的游客出现随意丢弃垃圾、恶意挖掘河道等行为及时制止,遇到严重破坏大运河的行为要及时举报,避免给大运河造成更大损坏。提升群众的保护意识,实现对隋唐大运河的更好保护。

5.4 加大对隋唐大运河保护的资金支持,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

隋唐大运河保护硬件设施的完善对提升保护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隋唐大运河保护的资金支持,积极配备隋唐大运河保护的硬件设施,如建设防日晒雨淋的大棚、排水设施等,安装监督大运河附近河道挖掘、丢垃圾等现象的监控设施,保证对大运河的更好保护和监督;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隋唐大运河涉及的各地还可以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进行资金、物质的捐助,政府为提供大运河保护捐助的企业进行政策的扶持,或者积极为这些企业进行宣传,促进隋唐大运河保护工作和当地企业的共同发展;最后随着隋唐大运河旅游价值的开发,当地政府部门还可以将大运河的旅游收入投入对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中,积极完善隋唐大运河周边的古迹、遗址、河道等。在保护大运河的同时,促进大运河旅游价值的提升,实现大运河历史价值的可持续发展[11]。

6 结语

隋唐大运河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古迹,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提升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历史文化古迹、优秀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本文首先对隋唐大运河的构成、历史进程、历史价值和保护的意义等进行阐述;再对保护隋唐大运河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最后从政府主导,开展重点保护工作,加强对隋唐大运河保护工作的管理,加强宣传,提升群众对隋唐大运河的保护意识,加大对隋唐大运河保护的资金支持,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等方面出发,提出隋唐大运河保护的对策,提升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以期保证隋唐大运河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的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运河志》简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