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2023-04-05

考试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情境探究

王 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数学问题意识就是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问题意识。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从学生着手,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一、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途径

在新一轮课改中,应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参与能力。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主动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对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思想闪光点,引导他们在思考中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图形”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课桌是长方形的?”有的同学回答说:“因为我们很小。”“因为长方形才能整齐摆放。”“长方形的用起来方便。”……这一系列的讨论进行下去,学生的思维也就得到拓展,问题的意识也得到逐步增强。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问技巧和语言的训练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得很好,让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提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提问时要考虑语言的简洁、准确和生动;在提问之后要指导学生思考方法、分析概念并进行验证、巩固。

(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解题时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方法,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按照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来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提问,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课堂上对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做好记录;认真做好课后复习工作,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更有兴趣去学习、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为切入点,以“问”促“学”。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问是思维的起点,是理解数学知识、激发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使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问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提出疑问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已经从传授知识的人变成了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读书不感兴趣,等于劳作;而没有乐趣的读书,就是一种劳作。”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通过创造问题情景,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得到新的知识,并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愿望。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你知道哪两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你们来观察一下它的形状。”这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特点,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情景进行练习,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找出数学问题中产生矛盾或冲突的原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说出他们认为最多与最少的那一个角相等。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有哪些方式可以计算内角的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去试着解决问题,结果可能是失败的,这就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再分析失败的原因,试着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如此进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三)营造民主和谐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显示,在教学中,学生不但要积极主动地参加,更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教育实践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由探索,大胆创造,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独立思维,尊重他们的不同性格,尊重他们每个人。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风格和个性。

(四)巧用小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有利于小组间、组与组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热爱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自我调节能力差。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我出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问:“这个正方形的纸能不能变成长方形或者是其他图形呢?”学生积极地回答说“能”。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张三角形的纸,问:“这个三角形能不能变成长方形呢?”有些同学回答说:“不行。”教师接着说:“如果三角形的纸可以变得更大呢?”此时有许多学生举手表示同意。在这些情境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使学习成为快乐充实、充满活力的过程。

三、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发现和发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前提,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向他们提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提问。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向学生展示角与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圆”是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为了提高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来展开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教材通过一个统计图来展示出学生们能够掌握的数据有多少个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等。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初等教育中充分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讨论、分析。如,在讲到“圆的认识”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个圆并将其分成六份。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位同学都动动手、想想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并且很轻易地发现新知识。

(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植树问题》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并记录他们提出的数学问题。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比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开展数学活动“小数学家”,让学生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当好小数学家”。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都纷纷表示要去帮助老师,于是,教师便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在这种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和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以及数学学科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 指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是直接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求助于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要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探索、创新和实践,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如:课堂教学“比和比例”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最喜欢哪些知识。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我喜欢分数的大小的比较。”还有的人喜欢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时,我请几位学生上来给大家讲一讲在这些知识里发现些什么问题,从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很重要。

(二)利用模型化,促进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所学知识,采用模型化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小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四个小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当我们看到这些图形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四边形”,这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有四个角呢?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想象出其他形状的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表达不同形状,还需要哪些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知识库。给学生提供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实物投影等工具帮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并通过测量它们的长宽高,发现它们的表面积大小各不相同。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进行比较、计算和分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长方体与正方形之间表面积相差不大。

(四)利用多媒体,拓展思维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你所知道的数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他记住的数再摆出来。教师提出问题:“0.5是怎样的一个数?”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数字的理解回答:“0.5是小数。”教师又问:“如果我们把0.5变成整数呢?那结果会怎么样呢?”这样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和实践中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

五、 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活动。

(一)丰富情境,启发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例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我有一个漂亮的盒子,你能帮我把它送到一个地方吗?”教师可以将盒子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盒子拼成一个长方体的样子。请学生观察长方体是怎样进行拼搭和组合的?教师可以请全班同学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长方体的特点,并利用生活实际对这些特点进行探究。从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会想要去了解一些数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数学学习离不开实际操作,而实际操作则离不开“做”。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自主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具体“做”的活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学习《平均数》一课时,教师给学生一组数据,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学生纷纷举手问:“怎么才能求出一个数的平均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探索。

(三)问题解决,巩固知识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发现,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巩固基础知识。比如对于农村学生,可以让其思考:市场上公鸡17元一斤,农民伯伯卖一只5斤的公鸡,可以获得多少钱?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到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并解决问题。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并巩固其所学习到的新知识。

六、 结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意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