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开发实践
——以我校《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课程为例

2023-04-05胡瑞海

时代汽车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新能源汽车

胡瑞海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02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新型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各种教学APP 应用、交互式一体机、课堂直播录播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丰富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教学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开展教师专业能力竞赛、信息化教学培训等活动,体现了高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视。结合以上背景本文对我校《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理清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1 资源开发的意义

目前针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缺口较大,本校交通工程系结合市场需求和立足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已在2021 年上半年开设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有关新能源汽车方向的教学硬件资源总值约为80.2 万,结合其他院校课程配置条件要达到课程标准的授课要求,《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课程作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方向课程,在实际授课中将面临选用教材与现有教学条件不匹配、教学实训设备设施不足、课程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本校、教学课时紧张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操时间、结合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条件及经验不足、现有课程评价方式不能较科学的反应学生认知过程。迫切需要建设一门符合本校需求的信息化网络课程,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打破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限制,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任务的开展和实施。

2 资源开发的前期准备

为了了解兄弟院校目前有关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笔者进行了广泛调研,分别是《五年制高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建设情况调查》和《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职业技术技能需求调查》,前者主要调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的开展情况、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师资配比、实验实训配置、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等,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结合本校条件和未来发展情况定位符合校情的课程建设思路;后者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人员需求情况、学生素质素养需求、技术技能需求、常见典型工作案例等,通过以上调查结果来修订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基础上开发具有典型工作案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基本素养满足市场需求,紧跟时代发展需要。

通过考察和调研了解目前江苏省内兄弟院校在新能源汽车信息化实训室建设上的相关建设要点,结合我校交通工程系现有硬件、软件资源,整合、开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主要涵盖理论学习区、实践实训区。理论学习区要体现信息化教学所涵盖的元素,应具有网络课程学习、信息检索、成果分享等功能。实践实训区的创建重点应结合《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注重实践项目的实用性、紧密贴合实际生产实践、紧扣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

3 资源开发过程

3.1 线上教学资源开发过程

通过前期的调研结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以信息化网络课程形式呈现,网络课程资源包含媒体素材(微视频、图片、动画)、试题库、试卷库、网络课件、文献资料等。《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网络课程章节共分成21 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课时量为4~8课时,主要包含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组件的结构与维护、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的结构与维护、新能源汽车常规保养流程等。

在开发媒体资源时主要考虑资源对课程学习的辅助作用,对典型工作任务的重难点的突破有益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视频资源在拍摄和后期剪辑中要重点考虑呈现效果,视频大小和清晰度,一般要经过课程任务点设计、拍摄脚本的设计、拍摄镜头及机位的设计、视频剪辑素材的选取等。例如微视频——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高压插头的拆装,在任务设计中高压插头的拆装作为高压线束检查与测量的前提条件是无法绕开的,那么如何进行高压插头的拆卸是后续任务点能否完成的关键,笔者通过多角度拍摄并在后期剪辑中利用画中画、视频停顿、关键细节放大等手段来反映拆装细节,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可以解决教师授课时无法进行集体展示或展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在开发网络课件资源时需确定教学主题、进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建立总体框架、准备教学资源、导入教学资源、线上调试及反馈与调整等。《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是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依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表的要求,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量化工作任务,针对任务按专业所特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尽可能真实的工作过程环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典型工作任务之中,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源于生产实践,设计由工作过程结构和工作过程要素组成的“工学结合”课程。该课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依据不同任务的开展过程适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所用到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PPT、助学微视频、原理图片、互动式答题等,通过不同场景、不同任务的合理构建和融合,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方案。该课程依托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具有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教学门户的建设等功能,能实现教师课程建设、教学监控、资源共享、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目的。线上资源导入到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后需进行线上调试,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时调整线上资源分布位置、展现的形式和相关不合理的情况,通过闭环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完整课程的尽快形成。

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要依托课程的教学目标展开,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题型,根据教学目标中的目标描述决定知识点采用何种题型进行设置。每一学习任务的任务点完成后需通过任务测试才能达到该任务的学习要求。例如课程标准中对高压断电的描述是“掌握新能源汽车高压断电的方法和要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掌握”,笔者在预习任务中将该知识点的测试形式设置成排序题,对于初学者来说降低了学习难度。通过线下学习和实践后,该知识点采用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以上递进式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标,也有助于学生整体知识架构的形成。

文献资料的主要有与任务内容相关的维修手册、任务工单、理论文献等,有助于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中检索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遇到的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2 线下教学资源开发过程

在前文资源开发前期准备中已提到,线下教学资源主要涵盖理论学习区、实践实训区。理论学习区要体现信息化教学所涵盖的元素,应具有网络课程学习、信息检索、成果分享等功能。实践实训区的创建重点应结合《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注重实践项目的实用性、紧密贴合实际生产实践、紧扣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开发与建设,可分两大模块建设,一是理论学习区的开发和建设,二是实践实训区的开发与建设。理论学习区的主要设备设施有教师授课一体机、白板、符合学生数量的终端电脑、符合小组数量的海报架等,以上设备设施有助于项目教学法的有序开展,也有助于课堂评价的及时生成和成果分享。在建设理论学习区时应重点考虑该场所的互联网铺设情况,网络带宽要能满足一个班级学生同时流畅访问信息化网络课程平台,同时教师授课一体机对学生终端电脑要有控制功能、文件收发功能、演示功能等。在此区域教师可通过终端电脑发布学习任务、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评价的快速生成和展示。

实践实训区的教学资源开发要结合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建设,主要设备实施有多媒体投影设备、资料查询机、教学车辆、实验实训设备、直播摄像头或投屏设备(与投影设备连接便于教师示范环节的有序进行)等。实践实训区按照功能可划分为新能源汽车整车维护区、动力电池认知与维护区、动力电机认知与维护区、新能源汽车电气控制系统认知与检测区。(1)新能源汽车整车维护区配备新能源整车、常规拆装工具套装、高压绝缘工具套装、高压测试量具套装、解码仪、高压防护工装等,该区域可针对新能源常规保养项目进行模块化学习和训练。(2)动力电池认知与维护区配备动力电池实验实训台架、高压绝缘工具套装、高压测试量具套装、上位机、高压防护工装等,该区域可实施动力电池的认知、动力电池的拆装、动力电池充放电测试、动力电池的故障诊断、动力电池的数据采集和测试等实训项目。(3)动力电机认知与维护区配备动力电机实验实训台架、高压绝缘工具套装、高压测试量具套装、电机控制器、高压防护工装等,该区域可实施动力电机的认知、动力电机与减速器的拆装、动力电机的故障诊断、动力电机的运行数据采集和测试等实训项目。(4)新能源汽车电气控制系统认知与检测区配备新能源汽车电气控制系统实训台架、万用表、双通道示波器、解码仪等,该区域可实施新能源汽车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认知、电气控制系统的数据读取、电气控制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实训项目。

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新能源汽车结构与维护”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情分析、任务驱动、探究学习、评价反思有机结合并贯穿课程任务始末。此教学模式打破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依托已开发的教学资源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有组织的学习,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相融合,将知识情景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在信息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素养目标。

4.1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

学情分析:教师通过泛雅学习平台,搜集学生之前学习成绩、任务点和作业完成度,并结合上次课具体表现,准确掌握学情情况,以便确定本次学习任务的教学目标。

预习评价:教师通过泛雅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任务点包含预习PPT、助学资料、微视频及预习测评,教师通过线上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完成预习测评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学习平台进行线上讨论。

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任务点和预习测评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学情分析,并调整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需思考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衔接、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和训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4.2 课中任务驱动教学

情景导入、明确任务:教师通过学习情景导入课题,发布学习任务,并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或要达成的任务目标。

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学生根据任务内容通过学习平台或互联网搜集与本次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归类,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对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解,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分工,小组成员明晰任务目标。

自主协作、任务实施:各小组成员依据任务书要求,各自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可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如有争议点需教师及时参与讨论和引导。对于实践项目需通过小组长的组织和引导,进行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以达到任务实施要求。

点拨引导、过程督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负责巡视和督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点并进行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组内协作,组外竞争的关系,以达到组内协作学习平均掌握知识点,组外形成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果展现、修正完善: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上传任务工单、任务实施过程图片或视频,学生汇报任务完成情况、任务成果展示并分享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教师根据巡查结果、学生提交的过程性资料和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并记录在学习平台中。

评估检测,拓展升华: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并通过学习平台发布任务测试或提问来巩固本次课的学习成果,总结本次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重难点和技能要点等。

4.3 课后反思与评价

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习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并批阅,针对个性化问题展开线上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需通过学习平台对本次学习任务进行课堂评价和反馈,教师通过学习平台进行教后反思,及时修正资源开发中的漏洞或逻辑问题。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新能源汽车
汽车的“出卖”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3D 打印汽车等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