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师生教学深度互动模式探索

2023-04-05李永乐向活跃

科教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深度师生信息技术

汪 斌,李永乐,张 方,向活跃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学习成果是体现教学成效的关键性判断标准。以不断进步的时代人文、科学、技术、社会需求等为背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成效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及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驱动了大众工作、学习、生活模式的改变,这也为传统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力推动信息化与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必须精准把握现状,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与便利,管理好、利用好信息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丰富的信息资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服务,探索适应当代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交流是课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催化剂。课堂内不同形式的互动是促进教学成效的有效方式。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学师生互动在时间、空间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未充分发挥。本文以大学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课程教学的挑战和机遇为出发点,以师生互动模式为突破点,以移动终端为平台建立师生深度互动模式,探索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1 大学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课程知识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单线知识传递。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常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如提问与讨论、学生PPT汇报与点评、精彩案例解析等[1]。总体上,这些策略通过激发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教学成效。然而,师生互动多局限在课堂内,随着教学的结束而结束,在时间、空间上均受到了一定束缚。这种特点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大学课堂以自由、开放为主要特征,不同课程上课教室通常不固定,且同一课程两堂课之间跨越时间较长(通常为一周时间)。课堂空间的不固定与较长的时间周期,不便于大脑的深刻记忆,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感,弱化了教学成效。

②本科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需要接受全方位的能力与素质锻炼,课余分配给课程的自学时间弥足珍贵。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非常有限,课外的师生互动时间更显稀有。

③大学教师开展高质量教学、培养优秀人才是最根本的职责所在。同时他们也面对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学生课堂外的互动投入不够充分。

④大学校园发展迅速,多校区办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跨校区课程教学导致师生奔波于不同校区之间,课余当面互动交流受到地理空间的制约。

总之,大学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主要局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限时间、空间范围内。有必要建立合适的师生深度互动模式以弥补现有状况的不足,确保教学成效。

2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给课程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竞争关系上,一是学习活动与娱乐活动的竞争,二是课堂内容与知识讯息的竞争。第一种竞争关系中,学习活动指课程知识的学习,娱乐活动泛指非学习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生了游戏、音视频、直播等大量娱乐活动。相比学习活动,娱乐活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与参与满足感。在较低的自我控制与意志力下,大学生易离开学习活动而陷入娱乐活动。第二种竞争关系中,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网络化加强了知识的资讯化与快速传播,如各种学习性网站、微博号、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利用信息工具自由地获取大量丰富的课程知识与实际案例。相比而言,课堂教学略显单调。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用来更新教学方式,最典型的是在线直播授课。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阶段的教学互动中已有探索,特别是在信息课程本身的建设中,如文献[2-7]。在高等教育中,文献[8]指出信息化技术在大学课堂中应用率较低,明确强调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是必然趋势。文献[9]指出借助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献[10]指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高效。文献[11]指出新信息环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实现智能、深度多元交互,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师生深度互动模式

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本部分提出了一种高校师生深度互动模式,利用移动终端避免师生课程深度互动交流的时间、空间局限。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课程学习与深度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与学生交流与进行课程教学管理,配合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双向多线深度互动。此模式主要由基于课程的师生深度互动信息化平台、平台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新模式综合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分述如下。

3.1 基于课程的师生深度互动信息化平台搭建

首先基于移动终端,利用信息技术与工具搭建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平台。移动终端的优势是具有足够的便携性,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从而突破课堂的时间、空间束缚。互动信息化平台搭建需要侧重考虑两个方面,即平台形式与内容,需要仔细斟酌与合理选定。

在平台形式上,目前具有互动功能的程序、APP应用、网站等较多。充分调研分析这些常见应用工具的可用功能、界面友好性、操作难易性、受众综合可接受程度等特征,综合比较选择一种合适方案。在技术力量充足的条件下也可自行开发搭建。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自由参与交流,分享课程内容知识点和最新的相关资讯,并可就具体内容开展深入的讨论,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双向多线深入互动。平台宜鼓励学生实名参与,并具有分析学生参与活跃度的能力。

平台内容包括课程知识、信息资讯与互动探讨三部分,体现课堂内容的融入与深化。平台内容可根据课程脉络体系按照知识点进行分块,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探讨交流,而不脱离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需要有足够的课程专业性与趣味性。通过专业性体现课程的内在特征与逻辑关联,通过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投入而开展深层次学习。平台内容与课程授课内容直接相关,教师应注意知识面不宜扩展过大而增大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

3.2 互动平台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

互动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层面,二是教学策略。在知识层面,课堂知识具有完整性、因内在逻辑与关联性而自成体系,互动平台上教师、学生分享与交流的问题则具备灵活性、零散性。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课堂中的知识点、科教视频、案例分析可纳入互动平台中继续学习与互动,而互动平台中的关联知识、新的观念以及重要的学生交流问题纳入课堂中进行分析。

教学策略层面,在课堂中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互动平台上更新的资讯与知识、师生间深入的探讨交流延拓到课堂上。构建与互动平台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实现课堂教学与互动平台的无缝衔接,促成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科教视频、实际工程讲解、学生PPT 自主讲解、现场考察、提问式师生互动、诱导学生思考等教学策略。将这些常用教学策略所关注的内容与互动平台紧密关联,形成以互动平台为重要媒介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大家共同关注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讨论,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学习。互动平台中观察学生关注的热点与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反复调整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互动的基础上构建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3.3 新模式综合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是互动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标是鼓励学生以互动平台知识、资讯与交流探讨为基础,主动参与课程学习,进一步开展深层次学习。学习成效评价在组成上包括课堂部分和互动平台部分,根据互动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划分比例关系。互动平台中学生有自己的个人账号,自动记录学生参与的时间与深度、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展阅读与理解。课堂部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开展对互动模式系统的评价。以小范围深入交流与大范围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新模式效果的综合评价。在平台内或者课堂外小范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明确学生对新模式的感受。制订反映客观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两个阶段:阶段一是学生在参与新模式学习之前在已经学习过的课程中的表现、感受与收获,阶段二是在参与新模式学习之后的表现、感受与收获。对学生的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反应新模式下的成效。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和机遇。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成效,增加学生学习成果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两级信息化与教学融合教学改革为契机,探索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丰富的信息资讯与师生互动相互结合的深度模式,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师生教学深度互动模式。此模式包括基于课程的信息化平台、与课堂教学融合、新模式综合评价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下,教师、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便捷地利用移动终端开展深度互动,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互动中的时间、空间局限性,进入多线双向深入互动模式。

猜你喜欢

深度师生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