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用型改革背景下人才内涵的辨析与培养目标探讨

2023-04-05李彦甫

科教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应用型

李彦甫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830)

新的生产方式催生新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应坚持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目标。当前社会正处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方式革新具有深远影响,并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具体体现在:一是在人才类型方面,呈现出需求类型快速变化的特征,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价值逐渐显现,促使我国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灵活,能快速调整且及时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二是在人才数量方面,随着智慧场景的不断扩展,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对相关行业应用型人才数量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趋势,这将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问题造成千校一面,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出现了错位,企业难以找到具有相应技术的人才,同时大量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质上属于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则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吻合。在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于人才培养应从供给侧方面加强改革,重点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因此,高校开展以供给侧为重心的应用型改革,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具有现实必要性。而深入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顺利开展应用型改革的必要前提条件。然而,当前研究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目标尚无统一定义,多种说法并存且矛盾,这势必将对高校应用型改革的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以满足我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对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侧重于探讨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中最为缺乏的应用型人才,首先介绍我国高校进行应用型改革的背景,从而明确应用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然后溯清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明确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最后根据内涵来确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实践运用价值,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辨析,从而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便更好地理解并践行当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思路。

1 我国高校应用型改革的背景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赋能下,我国传统产业不断探索转型升级之路,产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同时,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人才需求,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我国高校进行以人才供给优化为核心的应用型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在人才需求的结构方面,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着结构性矛盾问题,具体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不吻合,单一型技能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人才分布领域不均匀,低层次人才偏多,大量前沿领域未构建成熟且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中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剧新兴领域人才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人才需求数量的激增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应用型人才需求报告》预测未来我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巨大,其中以第二、三产业的缺口最为明显。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年)》确定了以扩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为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院校扩招和转型后面临的同质化、过于重理论与教学僵化等问题也推进了高校应用型改革的进程。自1999 年以来,大量高职高专院校升级为普通本科。然而,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偏好于模仿传统本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布局、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与课程结构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照搬行为。由于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特色不明显,并且在办学上继续以传统的“综合型、学术型”为目标,导致出现了“千校一面”等问题。在全国各类高校中,该类本科院校已占比过半,并且数量持续增长,进一步加重了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同质化问题,增加了就业压力。相关统计表明,该类高校存在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偏低、毕业后收入不高、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毕业生频繁跳槽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并未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其应用型特征,教学内容仍以理论为主、知识点陈旧且未紧密结合实际社会现实。另外,校企合作总体上仍停留在低浅层次,产教融合力度不够,从而最终导致人才的能力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不匹配,以及实践运用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教学一直饱受诟病,其中教学方式僵化、课堂缺乏互动以及成绩考评单一等问题尤为突出,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抑制了学生思维与意识的创新,与“双创”这一时代要求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脱离产业需求,不但体现为在人才需求结构方面存在问题,而且还面临着人才需求数量缺口持续增大等挑战。因此,高校进行人才供给侧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改革已成为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途径,并需侧重于满足我国产业供给侧改革对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

2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辨析

内涵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顺利开展应用型改革的必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缓解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矛盾的理论根基。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普遍缺乏深入探讨,对其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多种说法并存且矛盾,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一般来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高等教育应用价值的载体,是将“智慧”转化为“实惠”的关键[2]。以下分别从普遍性与特殊性意指两个方面来深度辨析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2.1 普遍性意指

199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其中明确指出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对的一类人才。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应时之需的产物,并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及教育市场化而不断衍变。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应用型人才的溯源必须分清作为理念的应用型人才概念和作为术语的应用型人才概念。

第一,作为理念的应用型人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以培养建设人才为重点,之后随着工业人才需求的增长,在1951 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建设人才转变为专门人才,并在1961 年发布的《高教六十条》中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第二,如果以应用型人才这一术语的出现为起点,应用型高等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而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在2014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被首次提出,这是应用型人才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在教育类话语范畴中。综上,作为理念或术语的应用型人才概念,不论其具体产生时间的早晚,在特定历史阶段均具有特定意指,并始终保持着内涵的动态性与多样性。

2.2 特殊性意指

应用型人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特殊意指。一是产业变革语境中的特殊性意指。把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放在整个社会历史背景中来看,当前社会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而在信息社会阶段,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将更多地指向通晓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二是高等教育改革语境中的特殊性意指。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内涵出现了两类形态的衍变。

一类是“职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在1985 年之前,因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建设者,这一时期的人才内涵以推动现代化建设为特征。而在1985 年后,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政策驱动及就业市场化变革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开始转型以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一时期的人才内涵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或多或少地接近于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能否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有利等,这些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时需思考的核心问题[3]。

另一类是“院校特色应用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政策层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引导。根据1992 年颁布的《理科专业目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划分为基础型与应用型。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需确定高校分类标准与相应政策措施,但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明确。1999 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普通高校的同质化问题愈发严重。这些高校在专业布局、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设置等方面均存在同质化倾向,自身定位不明确。因此,2010 年教育部开始通过高校分类体系来协助高校确定自身定位,旨在不同办学领域中突出各自特色,从而缓解“千校一面”等问题。2014 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高等职业型三种,并强调了分类转型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主要实现办法。2015 年颁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将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该阶段的人才内涵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核心,更加突出院校特征,强调特色发展。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讨

培养目标是任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类型、规格与质量具有重大影响。通常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反映出学生毕业后5 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不同于理论型与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作为直接服务于生产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应突出重应用与强实践两点。然而,目前对于应用型人才尚存在培养特色不鲜明、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以及缺乏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等问题。陈丙义(2014)[4]认为从总体角度来看,当前目标体系未能完全符合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从内容角度未能体现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彭道林(2013)[5]批评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提倡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将使我国大学离真正的高等教育精神越来越远。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大量研究开始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探讨。李志义等(2018)[6]认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应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适应职场为方向的培养模式,并构建出了以OBE 为基础的“11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杨岭等(2021)[7]建议应用型人才改革应立足于当前社会背景,并以满足“产业变革、市场需求”,以及“依托学科、面向应用”为培养目标。沈丽丽(2017)[8]则从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出发,提出构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目标的就业导向型培养模式。梁秀生等(2018)[9]指出高校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从“扩大就业”转变为“高质量就业”,并且从培养方案设计、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与企业深度参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一目标。马晶(2017)[10]指出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从知识建构、能力组成、态度养成与素养提升等方面来设定。其中,在知识构建方面,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基本的文化与专业知识;在能力组成方面,应用型人才应拥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态度养成方面,应用型人才应拥有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生活态度;在素养提升方面,应用型人才应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杜承铭(2021)[11]与彭顺绪(2021)[12]建议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定位角度来设定目标:从类型定位角度,应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应用型与专业型高级人才;从层次定位角度,目标应为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从事生产、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相应人才,侧重于应对实践性问题;从服务定位角度,培养目标应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须的应用型人才[13]。陈丙义(2014)与胡琦(2020)[14]则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划分为素质、能力与知识三个方面,并分别总结对比了德国、美国、中国台湾与中国内地在这三个方面的异同。综合现有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及观点,结合当前我国总体形势,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具有较强实践运用能力为基本目标,从而满足在当前新一轮信息革命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类型与数量的新需求。

4 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决定了培养目标与方向,是我国高校顺利开展应用型改革的必要前提条件,是缓解当前社会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矛盾的理论根基。然而,现有学术研究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缺乏深入探讨,对其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多种说法并存且相互矛盾,这将对高校应用型改革的成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以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侧重于探讨当前社会亟须的应用型人才,首先介绍我国高校开展应用型改革的背景,从而明确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然后溯清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明确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最后根据人才的内涵来探讨培养目标与方向。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能帮助教育工作者系统且理性地认识人才内涵,从而更加科学地确定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本文解决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应用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