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和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分析

2023-04-04邹丽琳

建材与装饰 2023年11期
关键词:雨水绿色生态

邹丽琳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8)

0 引言

地域特征是建筑物的一种内在特性。我国幅员辽阔,按气候特点将其分为五大热工区,这些热工区按照各自的气候特点、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建造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如闽南围龙屋、重庆山地建筑、陕西窑洞、江西吊脚楼、云南的竹楼等。在推进“绿色”建筑概念和“绿色建设”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1 生态理念与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是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手段。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社会群众能够在建筑施工、建筑竣工、建筑使用、建筑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内,对建筑进行绿色合理的维护,并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提高绿色建筑的环保性能。并且,社会群众也要积极地从细节入手,在建设和维护建筑的过程中,要采取节能、节地、节材等措施,切实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并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绿色、优质的居住体验,提供更加环保、节能的使用空间,并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此外,绿色建筑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理念是我国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尊重生态也是生态理念的价值内核,尊重自然与尊重生态的关系及其两者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生态理念形成的关键。绿色建筑就秉承了生态理念,体现了生态理念的价值内核。绿色建筑,从某种层面分析,也被称作生态建筑,是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建筑为中心、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从整体系统看,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目的。现代办公建筑生态性设计,要重视现代生态技术和传统环保手段合理匹配运用,使建筑成为兼具节能和产能的微生态系统,需要满足内部使用环境,高舒适度需求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构筑合理的建筑结构,开展绿色生态性设计,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2 生态环境下的绿色建筑

2.1 温带与资源状况

在气温适中的区域,最暖和的月份气温相对适中,年平均温差很低,总体上是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一些区域目前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既能保证冬天的温度,又能保证夏天的绝热。所以,在气候较好的区域,建筑的节能方面,往往忽略了建筑物的保护措施,需要采用更多的环保技术来达到可持续发展。

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喀斯特地形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云贵高原地势高,大气条件好,日照多,有着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图1),在气候适宜的区域,可以充分利用洁净的能源,减少建设周期,减少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另外,在温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一年四季都适合种植植被,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植被的遮挡效应[1]。

图1 云贵高原上的新能源

2.2 收集雨水的方法

我国温带干湿季节分明,雨季降水充沛,尤其是在具有立体性特点的云贵地区,由于地势、季风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年降水量偏大,部分区域出现了严重的水灾。所以,在进行区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雨季的气候特征,并加大对雨水的循环再利用。通过收集、加工,可将雨水用在建筑物内的厕所或园林绿化上,从而大幅度减少灌溉和园林绿化的费用。通过采用透水地面、生态水库等措施,可以在雨季得到充足的降雨,从而达到减少地面塌陷、雨水侵入等目的。在城市建设中,雨水的再循环使用通常是屋顶雨水收集和地下截流。通过适当的雨水循环,既能提高居民的用水需求,又能减少雨季时的排水量,从而减少城区的积水。雨水收集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雨水收集系统

2.3 运用新型的建筑技术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全球的能量匮乏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建筑物的总能量已经超过了全社会的4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所以发展节能已经迫在眉睫,利用新的建材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的能耗,增加能源利用率,利用太阳能冷却,地热采暖等[2]。

3 区域绿化建设案例

3.1 项目概要

该项目是新的商务写字楼,占地面积49432.65m2,建筑面积203124m2。该项目占地49432.65m2,占地203124m2。该工程包括S1、S2、S3、S5、S7、S8、S10、S11六幢一类的公用建筑,S2、S4、S6、S9四个多层的公用建筑物,其中包括一个地下一层和一个二层的地下部分,还有一个固定的发电所。根据有关规范,四边的疏散通道都符合设计的需要。在这里面,S11号楼:一楼部分是商务区,其他都是写字楼。L型平面结构,地面总楼层:17层,一楼部分设有商务用房,另一层为走廊,二层及以下为内部走廊,4部升降机(消防电梯),两部楼梯,各一座厕所。一层及更高的楼层高度为4.5m。

3.2 绿化施工指南

3.2.1 场地与户外的关系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和有关规划设计,该工程地处昆明市大渔区的中段,选址符合规划的需要,符合各类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保护的施工控制;依据环评报告、地质勘查报告、土壤氡测试报告,未发现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危险,且土壤氡浓度达到标准。本工程施工现场未发现有任何污染物超标的污染物。本工程设置了一个垃圾间和一个垃圾桶,用以对本工程所产生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并将其交由环境卫生机构进行清理。

该工程的建筑面积容积率为3.00,其中21.05%为绿化面积,地下建筑物占土地利用的比例为1.09,本工程的玻璃窗为LOW-E型空心玻璃窗,其透光率小于0.20。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中有关户外夜间灯光的灯光污染控制。在过渡季节、夏季典型风速及风速情况下,人员活跃区域不产生旋流或无风区,超过50%的可打开室外窗户的室内外风压差异均在0.5Pa以下,还有详细的户外空气质量状况的分析,现场行人走道应按非接触式的方式进行。本工程还设置了地下车库,该工程具有3个或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并与其他相关的辅助设施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分享,为公众提供一个公开的公众场所(图3)。该工程的施工布置与地势相协调,使土方最小化,具有调节雨水作用的地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绿地与绿地的总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对地面和屋顶的降雨进行适当的设计,使整个区域年的总流量控制比例达85%。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地状况,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合式造林方式,栽植面积的覆盖厚度和排水性均可达到植株的要求[3]。

图3 绿色建筑地热采暖设计

3.2.2 节能要求

建筑物的设计应符合节能要求,节能的具体内容包括配电、供电、供电、灯光等的能源消耗均按单独的项目进行。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每个室内或场地的灯光强度均不得超过国家标准。

本项目综合分析了建筑节能的具体方案和节能估算。可打开的窗户面积比例大于30%,并进行详细说明。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方法,走廊、楼梯间、门厅、地下停车场等。室内的灯光强度应满足中《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的要求。对升降机的选择进行科学地选择,采用了电梯的群控等节能控制。

3.2.3 节水要求

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对各类水源进行综合使用。合理布置、完善、安全的给水工程。采用城市供水系统的供水系统,确保供水系统稳定可靠。该产品的质量符合有关的技术规范。为防止二次污染,选择合适的给水设备(图4)。废水通过沉淀和净化后排放到城市下水道。采用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节水型设备的使用。本项目使用的全部设备符合相关标准。

图4 绿色建筑节水设备

采用预防管网泄漏的有效方法。供水管道及管道均满足目前的产品规范,供水管道选用优质的阀门。供水系统不存在过压出流问题。用水口的给水压力不得超过0.20MPa。在供水系统中安装仪表。根据单位进行测量仪表的安装。本工程未设置公用卫生间,采用更高效的节水设备,将其利用的水量提高至3级,以节约用水的方法进行绿化和灌溉。不设置冷气设备,按规定进行评分。对非常规水源的合理利用。

3.2.4 节约木材和原料的使用

本工程外墙材料为蒸汽加气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梁、柱纵向受压的一般钢筋选用400MPa以上的热拉筋。本工程的建筑物外形简单,没有任何纯粹的装饰。为节约材料,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和构件进行优化。所有工程均为预制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所有的砂浆均为预混料,对高强度建筑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选用[4]。

3.3 室内环境施工

按《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规定,其室内环境噪声等级应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隔音效果要求如下:建筑外墙和隔离墙均为200mm的蒸汽混凝土砖,其隔声强度分别为46dB和50dB;地板采用100mm的混凝土,隔音效果达到50dB;室外窗户为铝质空心框架,具有31dB的隔音效果。外部的门板采用组合式,隔音效果为33dB。该建筑的隔音效果符合设计的需要。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对各功能房进行了室内的噪声等级的划分。为了达到楼层冲击声的隔音效果,应在办公场所内铺地板或地面橡胶。《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规定,地板的冲击隔声率与高度要求的比值相等。大楼的平面布置与空间布置要合理,噪声较大的设施设置在底层,不会产生显著的噪声。主卧可透过外部窗户观察户外的天然景色,不受任何视觉的影响。防炫目的方法:按要求在各个功能室安装可移动的帘幕,起到抑制强光作用,各主要功能室的自然通风和换气频率不低于2h。合理的空气分布;不要将室内的气体与污物,如厕所等与其他的空间或户外的活动场所相串联[5]。

4 结语

总之,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起步较晚,设计水平与西方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的建筑设计应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根植于民族历史和地域文化,打造更高质量的地域绿色建筑。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雨水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神奇的雨水
雨水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