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

2023-03-30刘懿艳

上海人大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汽车行业智能网

文/刘懿艳

3 月5 日上午,我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场,认真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来自汽车行业的人大代表,我最有感触的是,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继续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加速渗透,汽车除了拥有传统意义上“交通”的功能属性外,智能属性正在逐渐增加,“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共识,智能网联汽车已登陆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上汽集团基于对智能车新赛道的深刻认知和实战经验,确立了“场景创造价值、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战略。我所在的零束科技是这一战略的践行者,并快速汇聚了包含智能车底层软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AI算法、大数据云平台等多领域近1700 人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但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逐渐深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情况日益凸显。经查阅资料和深入调研后发现,预估到2025 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净缺口约为3.7 万人。如果智能网联汽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在《关于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的建议》中提出多项建议,呼吁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

健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智能网联汽车是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的新产业,要求企业研发人才兼具车辆、机械、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电气、软件等多维专业背景。从行业现状来看,大量从业人员以单一学科专业背景为主,主要依靠在企业内“边干边学”完善知识结构,逐步向跨专业复合型经验人才转型。我建议在相关高校加快开设智能车辆工程学院或专业,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健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专业培养体系;加大力度培养掌握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复合型人才,加快补充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产生的人才缺口。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校园人才在企业归属感、文化认同、创新潜力和成长动能等方面更具长期战略优势,是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未来人才的主要增量。多所高校已开始搭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跨领域、跨专业交叉学科,原本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开始向智能网联化转型,但这些举措的改革力度和速度还不够,仍无法满足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急迫需求。我建议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夯实创新融合平台,丰富合作形式。例如,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就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深入落实校企联合硕博研究生培养项目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探到底层操作系统、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应人才需求的专业背景也从现有的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从现状来看,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基础学科人才数量少、底子薄弱,不利于行业往纵深和长期发展。我建议围绕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技术,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设立专项激励;支持高校在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中国的庞大汽车市场与快速的科技发展正迸发出强大能量,因此,需要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高精尖技术领军人才,带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汽车行业智能网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时代不等人,汽车行业在完成“双碳”这件事上,责无旁贷
5G赋能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网联硬实力趋强
迎战智能网联大爆发
汽车行业最热最IN资讯,这里看个够!
汽车行业 最热最IN资讯,这里看个够!
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智能网桥设计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2015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