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2023-03-27杨蕊铭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学生互联网+

杨蕊铭

摘 要: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家园和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一定问题,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信息繁杂,这对当代大学生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挑战,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者,有责任和义务正确引导学生强化民族归属感和政治认同感,形成巩固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透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发现此背景下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有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56

党的十九大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2019年第七次全國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从本质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我国各民族人民之间培育共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凝结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出现多样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高校中,将学校教育与“互联网+”相互融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巨大意义。

1 “互联网+”在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互联网,又叫国际网络,通俗来讲,即指一台电脑与另一台电脑之间相互连接,并且进行沟通交流而形成的网络。“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时代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一个创新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又以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求同存异、团结统一,让不同民族拧成一股绳,成为一个命运发展共同体,成为我国民族事业发展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要在政治上统一团结,在文化上形成并存兼容,在经济上彼此依赖,在情感上彼此亲近,从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法分割的紧密关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追求共同的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

将生活中存在的传统产业与之相结合,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务”等一系列实际应用,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互联网的时效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更新快,提高高校学生了解相关政策的速度。我国各大高校中都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客观差异,可能导致学生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较弱。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加强学生思想建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2)“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的特征。

用互联网思维变革,发挥创新力量,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网络覆盖全球,数据无处不在,知识需求推动了创新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推动传统模式,信息交换存在多种形式,高校学生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可以快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的认知。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将来民族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中一部分高校学生作为一道桥梁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在“互联网+”技术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高校中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种方式。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创新高校人才思想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建设者。

(3)“互联网+”具有连接一切的特征。

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最终目标。以“互联网+”为载体发挥互联网信息交换成本低的优势,通过互联网,人人都能进行交流。“互联网+语言”,发挥我国多民族优势,用主要语言描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生活。高校是创造学问的有机体,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思想上,实际中的团队合作,理解合作共赢的道理,举办各种活动,如企业经营沙盘大赛,智能机器人创新比赛等都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应做到“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互联网,以互联网为载体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从而让校园氛围更加融洽。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中影响问题,从多个维度入手,发掘影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学生中缺乏的因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不突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全新模式。以“互联网+”背景为基础,合理利用“互联网+”渠道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构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学生在网上浏览量与信息量的日益增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导致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互联网形式多样的媒体信息传播,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使用的关注点不在于了解、学习民族共同体知识上,更多是追星文化,游戏竞技、综艺节目等方面。高校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全面、系统认识。同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开发不足,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不够丰富,影响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因此,高校在建设互联网应用平台时,应该以内容为重扩展学习资源,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之一,大数据根据不同人群会推送不同的信息,传播不同的主题,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互联网平台应为高校学生群体提供优质信息,例如红色主题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内容。

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力度不足

“互联网+”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力度还不足。具体表现在:从内容到具体应用形式较为单一,宣传缺乏针对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对课程缺少创新点,导致学生对于课程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提高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应该以学生为本,辅之以关注教师提升自身知识能力,坚持促进学生发展。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基础上,形成匹配的宣传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需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课上传授相关知识,创新教育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2.3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流于表面

网络已然成为与高校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最频繁的信息载体。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讲,“互联网+”时代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高校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在表面认知上,认为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认为这与个人不相关。其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高校学生每一个人身边,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乏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方式之一。同样,学生对于这些思想学习不积极,带着目的去学习,去参加活动。如学生成为党员为参加之后考试成为加分项,入党之前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一旦成为党员,对于党建活动从不积极参与。高校学生应该从理论的提出到深入理解,利用互联网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大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热潮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不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深层认知存在一定的难度。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具体而言,高校以及高校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1 创新改进互联网开展线上理论教育,加强各类软件硬件服务方式

互联网充斥我们生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教育。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线上团课、党课形式加强学生思想建設;举办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对于优胜者进行一定奖励。在线上知识竞赛过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学习,发挥互联网最大作用。其次,微信是每一个高校学生手机中必不可少的软件,个人微信,企业微信都逐渐走向正规化,微信公众号成了人们在生活中闲暇时进行观看的主要内容,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公众号,推送内容有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学校各项活动的宣传、国家各种精神的转发等。微信公众号平台也在发布弘扬各种精神的文章,是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统一战线时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再次,微博热搜、抖音、快手等作为多种传播媒介,高校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精神和学习当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观看一些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开设的官方抖音账号,使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短视频内容在高校学生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线上教育也成为一种教育的主要手段。在疫情期间,从学校到社会,都启用了线上平台,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面对面进行沟通,解决上课、上班问题。比如高校学生可以利用MOOC、学习通等软件,学习不同高校教授的课程,可以模仿学习强国等相关软件,面向全体的高校学生设计一类软件,进行中国精神、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思想的学习,并进行定期的考核,目的是为了深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作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2 创新宣传途径

互联网时代,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各高校可引入人工智能作为宣传工具。例如,江西省图书馆的“图图”和“旺宝”两个机器人就圈粉无数,既传播了知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获取方式,又有效宣传人工智能的引用。高校可以效仿江西省图书馆智能机器人的引入,在校园中设立机器人点。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全新、便捷的信息服务载体,精准、充分满足了学生知识信息获取需求,改变了学校图书馆传统的图书借阅模式,通过智能机器人个性化服务进行图书借还、聊天、文献加工、咨询等。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解放了图书馆后勤工作人员的“双手”,降低对工作人员要求的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图书馆服务工作带来便利。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机器人智能方式在互联网大数据中提取、归纳、分析、整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信息,以此达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各高校学校系统内可增加宣传路径,从传统到流行都利用上,吸引高校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对于任课教师进行教课内不调动,课程结束后在调动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清楚地学习一位老师针对性的教学。

3.3 创新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学生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学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创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民族舞蹈大赛,传播艺术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开展读书演讲比赛,形成多元文化氛围,展示中华民族的底蕴深厚。通过形式多样多样的实践活动,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培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历史传统和成功经验。学校可以组织“三下乡”暑期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真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结合实际,深化理解国家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因此,我们要借鉴经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继续传承发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产生的整体意识,历经长期发展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的重要民族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加深民族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

4 结语

综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下民族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共同体意识更快更准确渗透到了高校学生的思想中去。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时时关注国家大事,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在“互联网+”背景下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优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软实力,互联网让高校学生领略优秀民族文化深厚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构建以高校学生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2 ]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6266.

[3 ]隆秋婷,谷洪波.“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2):132133.

[4 ]马惠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正向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3235.

[5 ]段少帅,武永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联网路径探析 [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3):4347.

[6 ]习近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N ].光明日报.20190928(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8 ]蒋晓丽,董子铭,曹漪纳.新媒体培养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 [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6152.

[9 ]杨虎得,韩喜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探析 [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2):1520.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学生互联网+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