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3-03-26欧静

参花(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艺术馆代表性柳州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任的文化(群艺)馆、保护中心等面临着新时代的考验。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根据本地群众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服务和文化惠民活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能,成为近年来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同步发展线上线下活动,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一、柳州概况

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市常住人口417.53万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49个民族,有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19万人,“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柳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效显著。

柳州市群众艺术馆(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是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这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柳州山歌、柳州“棺材”制作技艺这两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创新实践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特别是对线上传承传播模式的探索,初见成效,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反响热烈,并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

二、柳州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1年,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意见提出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以最为保真的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确保今后的保护、传承以及弘扬。

(一)非遗档案数字化

柳州从2006年开启历时三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共采录到全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信息6000余条,普查范围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传统体育竞技、生产商贸习俗等15个类别,绘制各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成果整理编印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柳州市卷》。

柳州市以项目申报推动非遗资源挖掘保护,积极开展各级项目名录申报、评定工作,已建立县、市、自治区、国家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柳州已评选公布八批共206项市级代表性名录项目,104个自治区级代表性名录项目,6个国家级代表性名录项目,并建立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料库。

柳州高度重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现代技术,建立非遗数据库,将非遗数据运用于传承、研究、傳播和产业化发展等领域。自2020年起,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与高校技术团队合作,梳理全市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文化价值和保护现状,对代表性项目进行记录,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采访,建立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档案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库。目前已采集整理全市5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数字化文字、视频、图片材料,数据陆续向公众展示,如线上推出的柳州非遗影像展播、《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微纪录片、动漫短片、柳州非遗微学堂、“云赏柳州年俗”“经典年味跟着做”等都是柳州非遗数字化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柳州礼饼制作技艺等柳州非遗代表性项目数据资料还推荐参与了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系列活动,在“云端”展现柳州的年俗活动,推动非遗在新媒体的传播,营造浓浓家乡年味。

(二)品牌活动线上推

柳州“非遗学堂”是柳州市群众艺术馆2015年推出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性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有专业能力资质的社会力量(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提供的传统文化课程服务,采用报名和团体预约的方式,来为群众提供体验传统文化的需求,每月1~2期,到目前已经举办线下一百多期课程,课程有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苗族蜡染、侗族刺绣、竹编等。作为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品牌,多次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等媒体的宣传报道。2015年同步推出线上“非遗微学堂”,每月两期,图文并茂地展示介绍柳州市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及其重要的非遗法规文件。

近年推出线上柳州“非遗学堂”,先后推出元宵花灯制作、绣球制作、侗族刺绣、剪纸等课程,邀请传承人或专业文化团队拍摄制作视频,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播出,群众通过观看学习课程视频,居家体验传统技艺。为了让非遗在青少年中更好地传承传播,每年寒暑假,会举办柳州“非遗学堂”之研学夏(冬)令营,为保障这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创新活动形式,采取“线上报名+邮寄材料包+公众号发布视频+微信群互动交流+线上成果展示”的形式,不仅吸引了柳州市的学员,还获得了广西北海、山东济南等自治区内外市民的关注,扩大了柳州非遗传承与传播活动的覆盖面。

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另一个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品牌是2016年开始举办的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通过购买传承人服务,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侗族大歌带进柳州的侗族村寨,至今已举办70期线下课程,深受侗族人民欢迎,其中培训的多支侗族大歌队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旅游景区表演,实现了学以致用、脱贫增收的效用。从2020年开始,侗族大歌免费培训开展线上直播学习课程,专业团队为传承人的直播课程和视频录制提供技术保障,已举办12期,“线上直播+线下办班”的免费培训模式,方便更多热爱侗族大歌的群众参与其中,为乡村振兴、群众依靠文化旅游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学员“点菜”、艺人“送餐”、部门“买单”的创新传承模式,获得人民网等媒体的点赞报道。

(三)云端活动不停歇

“壮族三月三”是传统的民俗节日,在此期间会隆重举办中国·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暨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艺术展演,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八届,作为享誉全国的地方性永久艺术赛事,已成为云集全国一流歌手、民族元素丰富且参与性强的国家级山歌邀请赛。不仅充分展示柳州山歌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了柳州城市知名度,而且有效促进柳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

线上歌圩现已成为传统山歌在当代传承和传播的新形式,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充分整合资源,通过中央课堂连接各县区分馆课堂,实现连线欢唱、对歌直播,利用科技手段为山歌爱好者打造一个方便快捷、“非接触”的参与展示平台,同时开通网络直播通道,成千上万的观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赶“云端”歌圩,这大大拓宽了山歌传承的新空间,让来自田间地头质朴的山歌通过网络传播得更远,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不仅举办线下的非遗展示、展演、培训活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还举办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网络公开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线上教学和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微展厅等活动,“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通过网络让群众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四)网络展厅线上展

柳州市群众艺术馆认真履行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单位的职责,加强对项目和传承人的记录保护。积极与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合作,依托其优秀师资及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采集基础数据,构建侗族木构建筑大数据,建成集科研、教学、文化展示、交流为一体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工作平台。基地建有能陈列展示侗族木构建筑模型、营造工具以及设计图稿的小型博物馆,也有运用数据和VR技术的侗寨身临其境的体验。

《木心墨魂: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摄影展是围绕16位掌墨师的营造实践,全面系统地记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及其习俗的成果。全套摄影成品超过400张,分为《掌墨的品格》《匠心的传承》《古老的技艺》《神秘的仪式》《建筑与构造》《经典与创新》等六个单元。同时在新媒体“在柳州”App、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三平台搭建网上展厅,实现同步线上开展,一个月内共有超60万人线上观展,极大地宣传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还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关注,展期结束后,整个线上展内容将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博物馆永久收录。

“‘新作新意·薪火相传——2021年柳州非遗新作展”是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指导下,立足传统工艺,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而举办的创新展。展览收录的40余件(套)服饰、器用作品,均出自柳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传统手工艺者的创作。作品是新一代传统工艺传承人对守艺与创新的追求和表达,是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实践。展览吸引了大批市民、团队前来“打卡”,并同步线上平台,以图文形式进行线上展览,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云端观展,本次创新展获“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五)线上购物促消费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柳州市群眾艺术馆举办了非遗生活市集,为传承人免费提供市集摊位,群众可以穿梭在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中,品尝侗家油茶,观摩传统工艺展示,挑选购买非遗伴手礼。为适应群众网上购物需求和习惯,线上非遗年货节、“双十一”柳州非遗购物节应运而生,利用公众号平台,精选柳州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营的店铺,群众能一键进入选购柳州本地的非遗商品。柳州螺蛳粉、民族刺绣服饰衍生品、三江侗族酸食、柳城云片糕、柳江壮族竹编等一应俱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搭建展示展销平台,不仅扩大了非遗的宣传,还满足群众对身边非遗产品的需求,促进消费。将继续鼓励传承人与团队合作,多创作、多生产非遗商品和衍生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和互联网络意识,扩大销售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三、探索发展

在数字化背景下,柳州非遗人群策群力,始终坚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在非遗数字化档案记录保护的基础上,确保线下举办的非遗传承传播活动安全、规范有序,积极创新非遗线上保护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超时空性、即时性和便利性的优势,运用中央课堂、直播、录播、VR等技术手段和便利的物流服务,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把线下的培训、活动、展览推广到线上,不断更新非遗数字文化内容,积极推送更多优质数字文化资源。非遗数字化传承传播的形式促使传承人产品设计研发、录制视频、线上教学、电商的经营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柳州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但是,柳州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和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升品质、扩大传播、满足需求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通过非遗数字化水平的提高,拓展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能。

(一)加强非遗数字化信息采集

继续完善普查资源、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按照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对非遗资料和档案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实现所有项目覆盖,建立资料性数据库,为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和基础。

(二)提高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水平

数字化不应局限于文字、图片等静态文本库,而应拓展视频、3D动画、VR等技术,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动漫短片和VR体验之后,可以应用侗族大歌、柳州山歌等数据资料,开发制作文化创意作品。将非遗数字化信息广泛运用于宣传、展示和再利用,达到资源整合与共享,全方位、立体形象生动地输出非遗,让非遗得到广泛传播,扩大其影响、深化其研究。

(三)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

新媒体平台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海量性等特点,传播广泛,适应群众多样化需求,非遗数字化资料将加强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继续做好线上活动的组织、开展、宣传,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快捷、成本节约的服务方式,实现全市群众文化网络普及一体化,多面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让全民艺术普及触手可及。同时搭建数字化销售平台,发展数字经济,激活古老的非遗。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未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断提升非遗惠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简介:欧静,女,硕士研究生,柳州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艺术馆代表性柳州市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J+生活艺术馆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悦”艺术馆
“云”生活艺术馆
柳州市常见小花紫薇品种的种植、养护
柳州市:坚持问题导向 提高执法成效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