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型不对称菁类功能染料的合成与表征

2023-03-25富莹莹魏崇斌马明玉洪建权郑昌戈

山西化工 2023年2期
关键词:杂环氧基吸收光谱

富莹莹,赵 奎,魏崇斌,马明玉,洪建权,郑昌戈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荧光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染料,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多种应用[1-2]。在荧光显微镜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染料与目标分子形成共价染料共轭物可以使目标分子被实时观测。菁类染料是荧光染料的一种,它是在碱性条件下通过两个亚甲基碱(杂环体系)和一种聚甲基试剂的缩合直接或逐步合成的。通过改变多甲氧基链、端基取代基、氮原子上的取代基和杂环取代,或者大量合成前和合成后的修饰来实现其结构多样性。菁类染料两端每个杂环都含有一个与聚甲川链共轭的氮原子,当两个末端杂环相同时,染料称为对称菁染料;当末端杂环不同时,则称为不对称菁染料。菁类染料的特殊结构对它们的电子云分布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在电子基态下的平衡结构。在所有菁类染料中,沿聚甲川链碳原子的π 电荷密度交替分布,尤其是在对称菁染料中,碳-碳键长度的差异很小,这导致在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带很窄。

本文以丙醛二乙基乙缩醛为原料,经Vilsmeier-Haack 反应得到(E)-3-乙氧基-2-甲基丙烯醛(1);1 与3-羧甲基绕丹宁反应得到2-((E)-5-((E)-3-乙氧基-2-甲基亚烯基)-4-氧基-2-硫代噻唑烷-3-基)乙酸(2);2-甲基苯并唑与1,3-丙烷磺内酯反应可得到2-甲基-3-(3-磺丙基)苯并[d]恶唑(3);2 和3 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开发了一种新型菁类染料(4)。确定合成菁类染料(4)的最优反应条件,使其收率提升至78%。通过1H NMR 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TU-1901 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ruker AVANCE 400MHz 型核磁共振仪(CDCL3、DMSO-d6为溶剂,TMS 为内标)。

按文献方法合成[3]1,反应步骤见图1;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室用水为去离子水。

图1 菁类染料前体1 和2

1.2 合成或制备

1.2.1 化合物1 的合成

在50 mL 茄形瓶中加入POCl3383 mg(2.5 mmol),滴加DMF 182.5 mg(2.5 mmol),在30 ℃下搅拌15 min。升温至70 ℃,缓慢加入丙醛二乙基乙缩醛132 mg(1 mmol)并剧烈搅拌,保持70 ℃反应2 h(TLC 跟踪)。停止反应后降至室温,将反应液倒入冰水中,用K2CO3溶液调至pH 值为8。随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Na2SO4干燥,减压旋蒸除溶剂,蒸干后经硅胶柱层析色谱分离(流动相:V(石油醚)/V(乙酸乙酯)=3/1)得到微黄色油状液体1(93 mg,45%)。1H NMR(400 MHz,CDCl3)δ 9.23(dd,J=3.0,1.6 Hz,1H,CHO),6.99(s,1H,CH),4.18(qdd,J=7.1,2.0,1.1 Hz,2H,CH2),1.69(dd,J=3.1,1.2 Hz,3H,CH3),1.40(tdd,J=7.1,2.7,1.5 Hz,3H,CH3)。

1.2.2 化合物2 的合成

在50 mL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1(114 mg,1 mmol)、3-羧基绕丹宁(382 mg,2 mmol)和乙酸钠(205 mg,2.5 mmol),随后加入乙酸(2 mL),升温至120 ℃,反应5 h(TLC 跟踪)。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再加入20 mL水,析出沉淀,用布氏漏斗抽滤,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得到棕色化合物2(115 mg,40%),反应过程见图1。1H NMR(400 MHz,DMSO)δ 13.23(s,1H,OH),7.56(s,1H,CH),7.48(s,1H,CH),4.68(s,2H,CH2),4.16(q,J=7.1 Hz,2H,CH2),1.87(s,3H,CH)3,1.28(t,J=7.1 Hz,3H,CH3)。

1.2.3 化合物3 的合成

在N2氛围下向耐压管中加入2-甲基苯并[d]恶唑(161 mg,1.2 mmol)和1,3-丙烷磺酰内酯(244 mg,2 mmol),再加入甲苯(6 mL)使固体溶解,升温至130 ℃反应过夜。反应生成大量白色固体,抽滤,得到固体,再用甲苯洗涤三次,烘干,得到白色固体3(248 mg,80%),反应过程见图2。

图2 菁类染料前体3 及菁类染料4

1.2.4 化合物4 的合成

在N2氛围下向耐压管中加入化合物2(115 mg,0.4 mmol)和化合物3(102 mg,0.4 mmol),再加入NaOH(35 mg,0.88 mmol)和4 mL无水乙醇,升温至100 ℃,反应12 h(TLC 跟踪)。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混合产物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分离提纯(流动相:V(二氯甲烷)/V(甲醇)=20/1),得到蓝色有荧光固体4(168 mg,78%),反应过程见图2。1H NMR(400 MHz,DMSO)δ 7.28 7.22(m,1H,ArH),7.16(dd,J=7.8,1.4 Hz,1H,ArH),7.04(d,J=7.3 Hz,1H,ArH),6.96 6.87(m,1H,ArH),6.71(dd,J=16.0,7.7 Hz,1H,CH),6.61 6.44(m,1H,CH),4.45(s,2H,CH2),3.77(dt,J=13.8,7.7 Hz,1H,CH),3.51(q,J=7.0 Hz,1H,CH2),3.43(ddd,J=7.0,5.2,3.1 Hz,1H,CH2),2.62(dd,J=9.0,6.9 Hz,2H,CH2),1.81(dt,J=15.1,7.5 Hz,2H,CH2),1.74(s,3H,CH3)。

2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NaOH 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优化最终使目标产物收率提升至78%。具体优化条件见表1。

表1 反应条件及收率

3 结论

本文通过四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不对称菁类染料,并对最后一步反应中NaOH 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NaOH 用量是2.2eq,反应温度为100 ℃,反应时间为12 h,化合物4 最优的分离产率为78%。对化合物4 进行了紫外吸收光谱的测试,确定了产物在水溶液中λMax为536 nm,吸光度为0.592;在甲醇溶剂中吸收光谱λMax为591 nm,吸光度为0.643。本研究的特色在于合成了一种新的不对称菁类染料,测定了他的最大吸收波长,并优化了合成工艺,提高了反应收率。

猜你喜欢

杂环氧基吸收光谱
N-杂环化合物:从控制合成到天然物
2-(2-甲氧基苯氧基)-1-氯-乙烷的合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干扰与消除应用研究
浅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两种乙氧基化技术及其对醇醚性能的影响
茶油氧化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特性
新型N-杂环取代苯乙酮衍生物的合成
新型含氮杂环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六苯氧基环三磷腈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树脂中的阻燃应用
HPLC测定5,6,7,4’-四乙酰氧基黄酮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