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规划方法论”课程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模型的构建

2023-03-25林高瑞鱼晓惠

科教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协同式方法论城市规划

林高瑞,鱼晓惠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乘数效应的新型城镇化被寄予厚望。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意味着传统城市规划工作方法和思路在不断更新,标志着学科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城市规划方法论是城乡规划专业理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城乡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转型背景下,城市规划方法论研究也呈现出变化的趋势,2010 年8 月出版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第四版中,从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到空间层面和技术层面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从新时代的理念、方法到丰富的内容,极大地开拓了规划教育领域内容[1]。但是迄今为止,城市规划方法论的课程教学仍多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单向模式,在鼓励学生结合科研进行学科内涵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尚有所欠缺。

1 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教学内容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研究的系统性、历时性、实践性及动态性[2],学生及研究者在探索和运用全面的研究方法来理解广泛的规划问题时,有可能会忽视学科本身和在发现世界的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与作用。一些学者在城市社会学领域内提出过已有的工作及研究方法,但是缺乏规划空间领域研究的针对性及具体空间实践的作用。

城乡规划领域的研究方法论在于其系统性,这有别于一般的“发现”世界的研究。它包括概念性理论框架的指导分析,以及开展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的严谨技巧。同时,也强调研究的互动过程和实践应用过程的相关特征。专注于空间和区域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论往往比较笼统,并且是在不同的学科中进行应用。目前都是以专门的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法进行描述,仅适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最接近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论主要是借鉴人文地理学的相关内容,二者有一些共同的基础特征,但在具体方法的操作与应用层面仍然有较大的差异。

综合国内外城乡规划方法论的文献,研究主题集中于:行动的导向性;明确的规范性焦点;认可系统性的知识产生;场所特质和空间关系;规律与范式的多元性;知识产生和运用的政治制度环境认知;知识产生和运用的伦理维度认知。这些研究结合规划学科的实践性,仍需要进行政治制度背景的分析。

国内诸多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已经专门开设了方法论研究的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多是以普适性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社会研究方法论为主要授课内容,也有一些高校的课程内容以人文地理学、公共管理等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进行教学组织。迄今为止,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学仍然存在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共存知识的异质性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在多元复杂的体系中掌握方法论的具体内涵及特征。而对城乡规划学科具有的系统性、历时性、实践性及动态性,运用研究方法来理解具体空间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则展开较少,特别是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较少触及。

2 协同式教学模式

协同式教学模式吸纳了参与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理念,形成以建构主义为认识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主张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解释,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3]。当个体认识到社会状况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前提时,将会自发地参加社会认知协作以提升能力建构,并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具有社会性和共存性的个人价值。社会认知协作可以而且必须发展成为一种能力本身[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合作环境中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并使用具体的策略来进行“协同式”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5]。

协同式教学转变了传统被动式教学程序的状态,使学生转向主动、参与、探究、选择性的学习模式,体现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方向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新趋势。协同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依靠教学手段进行组织,其关键在于教学态度的转变,也是教与学关系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教学组织转变为协同策略的计划与实施[6-7]。因此,在研究生的城市规划方法论课程中,在协同式教学模式下进行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模型的构建,使教学更加适合研究生主体性的学习需求,构建研究-实践一体的学术协同空间,培养思想-方法-实践衔接的思维协同模式。

3 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模型

“城市规划方法论”课程是城乡规划学硕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硕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可以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中运用方法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现专业理论基础上的视界、视角和思路的选择,并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体会方法论的多元性特点。

该课程中的协同式案例教学模式立足于社会认知协作的方法基础,通过学生分组实施,采用协商、组织、咨询、案例学习、集体评析的步骤,从城乡规划实践的哲学考察入手,围绕研究方法进行研讨,拓展学生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认识视野,培养城市规划研究的思维方法。教学组织通过构建案例教学策略模型,通过单向、双向和多向式交互模式实现协同教学。

3.1 案例研究选题策略

教学研究的案例选题确定以理性交往方法为前提,每位同学在各个环节中都能表达个人对于案例选题的判断、认识及观点,并通过评估来确定小组选题。

①链式头脑风暴。这一教学环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表现力、自发沟通和参与。由4 名学生自发组成小组,教师提出有关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案例研究课题供各小组研讨。每个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课题研究的关键点,并将其按顺序进行展示。经过多次倾听与对话,进行案例课题关键点的提炼、比较与归类,使学生们可以深入认识该案例。

②相互评价。教学环节的目标是通过两两评价,激发学生的评价能力。在4 名同学的小组内,再次细分为2 人一组,进行案例课题背景研究的相互评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互相批改另一个学生关于案例课题背景的书面研究报告。批改后的结果提交小组进行集体讨论。

③集体评价。教学环节的目标是建立集体评价标准,达成对案例研究课题的共识。4 名学生组成的小组集体进行相互评价意见的比较与讨论,每位学生对所收到的意见进行辩论或回答。在集体讨论中,教师及城市规划案例课题的实际完成专家加入各小组作为集体评价成员,表达对案例课题研究的专家标准,以修正集体评价标准的偏差,并解决在集体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学术疑问。最终,经过小组集体比较与讨论,达成共识,确定各小组将要完成的案例研究选题。

3.2 案例研究组织策略

学习小组确定案例研究选题之后,通过文献研究及案例实证研究完成案例课题研究内容与活动的组织。小组内进行任务分解及工作分配,每位同学在系统化的研究活动中确定自我工作定位与作用。

3.2.1 文献比较研究

文献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献研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并拓展文献研究的视野,深度挖掘与辨识文献对课题研究的支持,辨析已有研究的不足或缺陷,进一步确定案例实证研究的切入点。

在4 名学生的小组内,根据确定的案例研究选题,按照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分解任务,进行工作分配,可以包括:①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并学习文献;②通过书店和图书馆资源搜索文献;③对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④通过电子邮件咨询研究领域的专家。每位学生完成以上一项工作任务,并撰写相应的文献研究分析过程与结论,提交书面报告,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确定案例实证研究的切入点,并将文献研究中有关该案例课题研究的方法、技术、路径进行总结提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奠定基础。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作为访谈专家协同学习小组开展教学(如图1)。

图1 文献比较研究的教学组织

3.2.2 案例实证研究

这一环节是更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4 名学生组成的小组通过案例分析、处理及整合信息,完成对案例研究选题的深入剖析。

在4 名学生的小组内,根据确定的案例实证计划,按照研究内容分解任务,进行工作分配,包括:①案例实地调查,获取一手资料与数据;②通过文献和资料收集、专家访谈获取可能的二手资料;③处理、分析、整合资料信息;④完成案例研究分析报告。每位小组成员必须至少参与以上2 项工作内容,各组的案例研究分析报告在课堂进行汇报并采取专家答辩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和研究案例的实际完成专家在这一环节中,作为访谈专家及答辩专家协同学习小组进行工作(如图2)。

图2 案例实证研究的教学组织

3.3 案例研究框架策略

通过对案例课题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检查和比较,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技术与路径,从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工具(方法)三个要素进行剖析,概括案例课题的研究框架。

①内容细化。通过回顾文献比较研究,对案例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检查和比较,提高对案例课题研究的理解,进一步聚焦研究内容,避免出现研究偏差。在4 名学生小组内,两两进行检查比较,进行研究内容的细化,提出针对细化研究内容的方法与路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进行评论。

②交替评估。各小组内部对细化的研究内容进行交替评估,培养学生评价问题及聚焦核心问题的能力。交替评估过程由“提问-回答-修正”组成,小组完成一份对研究内容的评价阐述,由教师进行最终评价,提出书面评语及完善意见,并反馈给各小组。

③要素分析。每位小组成员分别以研究方法论的要素对研究体系进行分析,确定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各小组集中四类要素进行概念整合,生成方法论导向的案例研究框架。

④研究框架的细化。对拟定的研究框架进行细化,各小组完成案例研究框架的主题纲要、逻辑框图、研究路径和预期研究结论表。小组在课堂互动阐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进行补充与完善。

3.4 集体写作策略

“城市规划方法论”案例研究分析课程环节要求以小组撰写研究报告的成果形式进行学习评价,集体写作是通过前期的分组研讨、评价等过程,最终展示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文本比较分析和综合论文写作的能力,以4 人小组为集体,采取任务分工,分别写作,集体整合,组长统筹的形式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教师及研究案例实际完成专家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研究案例的实际完成专家对案例规划及实施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厘清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环节的区别和联系。

4 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模型的实施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重构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组织,通过教学活动的改革,体现重科学概念、重科学思维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关注城市规划中价值观体系、生态与社会、行为科学等交叉问题,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体学习与集体协同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组织中,拓展教学团队。应对城市规划转型方向和课程改革特点,组织教师与专家团队协同的教学与评价集体,充分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引入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公众参与理论与方法、地理信息技术、低碳城市等专家或教师进行专题点评,加强学生多学科融合与交叉的研究思维模式培养。

在教学程序上,创新教学环节。教学程序由“教-学-考”转变为“学+教-教+学-行”,在每个环节的教学策略中,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小组集体研讨和课堂答辩,最后通过教师指导,各学习小组形成集体性教学成果,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协同性。

在“城市规划方法论”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组建了6 位教师构成的教师团队,6 位规划实践单位的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构成的专家团队,教师与专家协同负责一个4 人学生小组的研究专题,以6 个研究主题开展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包括:乡村振兴规划方法、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绿色城市规划理论、城市(乡)规划价值观分析与思考、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环境行为分析方法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学生的教学成果以集体文本提交,包括以下内容:理论演进与综述、主要研究方法体系阐述、案例实证研究分析、自我评估。

5 结语

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模型的构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维融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教学组织的创新。

协同式案例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式思维方式,在教学组织中采用M:M 的方式,也就是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多位教师专家和多位同学都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传输的方向,既有单向、双向的教学互动,也有多向式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向的教学互动,实现教学中专业知识技能的互补,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工程逻辑的互通,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交流与沟通氛围,并对教学环节及评价方式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更需要体现教与学开放、平等、共享、协同的时代精神,协同式案例教学模式以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使教学主体获得更多的学习路径,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同时,协同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也面临着一系列教学组织和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挑战,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设计来构建出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策略模型,融合吸收包括模拟实践、数字实践与实地实践等多样化的立体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协同式方法论城市规划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基于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下协同式产品外观设计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