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尚

2023-03-23李瑛

教育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尚育人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在课堂这个蕴含着无限生命活力的实践场域里,有一组共在的对生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有承载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凝结成的文化、经验、智慧的课程内容,三者相互关联、彼此影响、互动共生,形成一个不断动态流变的平衡体。

高品质课堂是针对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之弊,依托“课例创新研究”这一校本研修模式,历经十年深度实践形成的,以深化课堂改革为价值追求的实践体系。它以享创人类优秀文化为旨趣,彰显“育人为本”的宗旨追求,以高尚、本真、丰厚、灵动为基本要素,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现日常教学变革的科学方法论。其中,“高尚”当是高品质课堂的第一要义。

“高尚”彰显着教师的育人观

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在课堂上,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体,所认同及秉持的育人观会外显于每一句教学语言和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并决定着一节课的温度、广度与延展度。

以爱育爱的育人观。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解开学生心灵成长密码的钥匙。“高尚”的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与学科的热爱,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也真诚地包容着学生的胡思乱想。教师时而天真着学生的天真,时而追问着学生的追问,时而迷茫着学生的迷茫,时而兴奋着学生的兴奋。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爱才能唤醒学生爱的情感,进而生发爱的行为、能力与智慧。

我班里有一名轻微自闭症倾向、在课堂上不能按教师要求正常参与班级教学的学生小A,在一次公开课《Clothes》的展示活动中,课还未进行到一半就出了“状况”。

当我讲到“pants”这个单词需要用复数来处理,并要求学生们找出同类单词时,有位学生给出一个单词glasses。这时就看到小A同学那代表质疑的“小问号”手势举了起来。当我带着一点不确定微笑着将小A同学叫起来后,他淡定地说:“他说得不对,glasses后加的是es,而且这个词不是服装类的词,我有一个同类词socks。”听到他如此精准的表达,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说:“You are so brilliant. Good boy!”接下来的课堂环节是让学生将服装类单词进行分类,此时又看到小A同学举起的右手使劲地冲着我“闪”,这一次我想都没想就把他叫了起来,不出意外,在我的简单引导下,小A很棒地完成了分类任务,从同學们情不自禁的掌声中听出了大家对他的认可与赞扬,我也给了小A一个大大的拥抱。

其实,爱就在师生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中,爱可以让每个孩子在课堂教学中绽放最精彩的自己。

教学相长的育人观。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两个重要主体,都需要在已有知识及经验储备的基础上实现再成长,教与学永远统一,二者无法脱离其对立面而独立存在。两者不仅是一种共在关系,还应该实现彼此的共创,这种共创本质是认识上的超越,也是个体认知结构的再造与重塑。

我校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时,安排了一组“五六有约”访谈,话题是“童年喜欢的书”。

生1:你童年最喜欢的是哪一类书?

生2:我最喜欢科幻类图书,比如《哈利·波特》《三体》。

师:我想打断一下,《三体》是科幻类小说没有问题,但《哈利·波特》属于科幻类作品吗?

生2:老师,是科幻类!

师:那可能是老师记错了!但这个答案我真的不是很确定,建议大家课后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共同来验证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

其实,《哈利·波特》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类作品,而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教师在课堂这个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场域中,需要随时面对意料之外的知识盲区。此时,教师应该树立“问题即资源”的意识,对学生的提问做到巧妙处理,让师生共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生发出一个又一个问号。这些问号,有的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间对话得以解决,还有很多则埋藏在孩子们内心的“问题银行”里,化作一颗颗质疑的种子,等待着生根发芽。这样,课堂才真正促进了师生彼此生命的成长。

“高尚”蕴含着科学的课程观

在学习活动发生的过程中,师生都需要完成对课程内容的相应转化,因为学习内容只有经由学生的内在转化才能促进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重组。而教师也不能把课程内容简单等同于教材内容,要跳出“教教材”的窠臼,走向“用教材创造性地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完成生活性、时代性、结构性的转化,为学生提供彰显育人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具备“高尚”特质的学习资源。

完成教材内容的文化转化。小学阶段数学学科表现出基础性强、难度系数不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知识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数学故事、历史人物、精神内涵以及文化思想。教师要善于不断搜寻、挖掘知识背后潜藏的育人资源,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等育人元素来彰显学科的文化价值,使学生站在文化的高度来感知知识的构成与发生过程,形成对学科更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在进行“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教学中,我校教师以数学文化课《九宫图》为教学素材,通过“大禹治水”这一背景故事引出“河图洛书”及九宫图的演变,引导学生在“确定中心格对应的数—分类探索格与数的特征—严谨推理探究算理—抽取结构揭示本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之趣,感受数学文化之妙,提升数学审美意趣。最后,教师以现代建筑中对九宫思想的应用(如幻方、矩阵等),让学生感受九宫图背后深邃的文化与智慧。这一学习内容的选择本身就具备高远的育人价值,学生随着教师的故事情境在问题的导引下逐渐走入数学探索的王国,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体验与思索中逐渐培植对学科的积极兴趣和坚定信心,构建起对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更深入多元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与大国自信。

此外,在小学英语学科中教师以“中国古诗词为中国代言”(Chinese Poetry Speaks for China)、“中国的节日”(Chinese Festivals)为内容开展的课堂教学尝试,都是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经典课例。

完成教材内容的时代转化。首先,教师要善于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育人元素,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贴合学生生活和经验、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的教学素材。其次,教师还要把这些鲜活的教学资源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意义和任务导向的子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和思考对新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再次,在进行教学内容转化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个体已有的“内隐理论”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之初,以教材提供的“科技教育及居民收入”为基础素材,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以“中国速度”为突破点,应用“世界各国高铁时速”数据,帮助学生在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的同时,得出“中国高铁时速位居世界第一”的结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又以“铁路发展”为立足点,收集“中国铁路设计时速变化”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特征、掌握绘制方法的同时,感受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教学继续以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乡村振兴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进行“水稻亩产”“农村居民收入”等真实数据的统计制图,并就此引出“科技梦”“强国梦”“稻田梦”,共同助力实现“中国梦”这一育人目标,帮助学生熟练应用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完成教材内容的问题转化。高品质课堂以课程内容为教学主线来架构课堂结构,它在每一节课上的核心表征都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教学要依托核心问题,并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将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进而形成一个个问题单元,引导学生经历每一个问题单元以至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故而,“高尚”的课堂需要在深入解读教材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形成问题的有效转化。

在《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中,教学以核心问题,即“什么是折線统计图”,分解出一系列子问题,进而将“知识系统”转化为一个“问题解决系统”,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实现对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高尚”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应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传递出的尊重,还体现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的尊重,更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因关注学生兴趣而产生的尊重。

我校教师执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时,在理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并提出“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它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同学”,这样的朗读要求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尊重,还能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再来看教师在教学本课生字“垂”时的处理方式。教师先进行“垂”字的字源分析(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再到楷书);然后让学生做整体观察,再从字形、笔画、田字格站位等角度进行二次观察;两次观察之后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方式分享观察结果;字形分析结束后,教师才在田字格里进行示范书写。整个过程,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授,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给其足够的时间基于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去自主发现、交流表达,在尊重学生的课堂里我们看到了“崇善”的影子。诚然,这种尊重一定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尊重,离开了对教师的尊重,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育人的本义。

总之,“高尚”作为高品质课堂的第一要义和核心关切,使课堂彰显“爱”的伟大主题,弘扬“真善美”的深刻立意,赋予“育人”的永恒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要不断用这一标准审视自己的日常课堂,努力让每一节课堂教学都闪耀出“高尚”的品质。

专家点评

“高尚”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在今天教育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伟大时代,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这个重大的育人主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重点课题。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李铁安及其团队历经十余年倾力打造“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高品质课堂”,不仅是李瑛校长在本文中所说的“实现日常教学变革的科学方法论”,更是一种教学变革的哲学观,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绵密哲学思考。

李瑛校长通过所在学校多个教学实践的经典案例,充分印证了这一螺旋上升的建构逻辑,特别是“高尚”对于课堂教学凸显育人的重要意义。她从高尚彰显着教师的育人观、蕴含着科学的课程观、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这三个方面,阐释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实践与探索,极为珍贵,也极具思辨性。我想这是一线校长与一线教师运用“高品质课堂”理念对教学育人价值的深切“塑造”。

“素养时代”已经扑面而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本轮课程改革育人目标的核心要义。“高尚”作为“高品质课堂”首倡的教学境界,已完全区别于“知识立意”的教学追求。

唯其“高尚”,才显“品味”;唯其“高尚”,更显“品质”。

——点评人:高国君(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专委会委员)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高尚育人课堂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高尚的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