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家欢庆渔灯节

2023-03-23李世惠

走向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灯节海神渔家

李世惠

渔灯节是烟台黄渤海新区沿海一带渔民的一种海神祭祀活动,流传于辖区内十几个渔村,其中山后初旺、芦洋、八角三村的渔灯节因活动规模和社会影响较大,被公认为渔灯节的代表。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渔灯节,是这一带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是渔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专属活动,是胶东渔民的狂欢节。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无法涵盖的,故在2008年登上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灯节,是沿海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在正月十三或正月十四午后,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的一种祭祀活动。

“送渔灯”是胶东沿海一带的习俗,也与元宵节送灯相关。烟台套子湾一带,历来为军事、捕鱼和运输的港湾。套子湾沿岸的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和芦洋村六个渔村,最盛行过渔灯节。正月十三或十四这天,渔民到龙王庙里和渔船上送灯,祈求“海神龙王”保佑,祈求新的一年一帆风顺鱼虾满舱,祭祀仪式极为隆重热闹。

山后初旺村村东海湾是天然渔港,周边渔村的渔船多在此停泊避风,为了祈求人船平安,鱼虾满舱,由周边渔民共同募集资金修建了这一带最早的龙王庙,随着海洋捕捞业和海上航运业的发展,从事海上渔业捕捞和海上航运的人越来越多,渔灯节期间,为解决船主间争抢拜祭的纠纷,在上世纪30年代末,山后顾家村、山后初旺等村的渔灯节改在了正月十三,其他村渔灯节仍然沿袭正月十四。

烟台黄渤海新区沿海渔民崇拜的海神对象主要是“龙王”和“天后”。传说中龙王司职水旱丰歉和海上主宰,因此渔民崇拜龙王是为祈求渔船平安,鱼虾满舱。“天后,即南方所称的‘妈祖’,山东沿海渔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娘娘’……天后信仰,起源于南方,明清以来,随着南北海上航运的开展逐步传到北方,并成为沿海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从沿海渔村的建村史来看,当地渔民信奉海神娘娘应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以后。

渔灯节是渔民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具有专一性。同时又是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在固定的时间,按照固定的程序,聚集在共同的空间,进行内容相同的活动,具有群聚性。渔灯节祭祀的对象不仅包括海神,同时还有渔船等物件,且融合了南北渔民文化和神文化,与民俗活动中祭祀对象一般具有唯一性不同,而呈多元化的特征。

渔灯节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起初,沿海渔民的习俗与陆地从事农耕的人大致一样,他们将陆地上的习俗沿袭到赖以为生、相依为命的船上,渔民们虽然以牧渔为生,但仍摆脱不了对农耕文化的依附。随着历史的变迁,渔家文化不断的发展,渔灯节已具雏形,成为渔民习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渔灯节的创始者们大胆革新,将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变成渔民自己专属的节日,可以说渔灯节改变了渔家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渔灯节的组织形式和祭祀内容也在发展变化。

清道光年间(1820-1850)“海会”成立之前,渔灯节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从入腊月门就开始着手准备鞭炮、供香、烧纸、佛蜡、供菜、饽饽、渔灯、船模等,在船头、船舱、船尾、船桅和庙前张贴对联,在船桅和庙前旗杆上悬挂彩旗,庙宇执事负责给龙王或海神娘娘沐浴更衣。在渔灯节傍晚,各家各户按祭祀顺序依次拜祭。

清道光年间“海会”成立后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合作化以前,一家一户为单位的零散活动,逐渐改为由“海会”统一组织安排。渔灯节在组织形式、祭祀程序和内容、活动规模等方面渐趋成熟。

“海会”是渔民的自发组织,原称“渔会”,主事人为会首。平日的主要职责是调节渔民海上捕捞、水产买賣和港口货物搬运发生的纠纷,并负责港口码头修建及维修。随着渔灯节规模逐渐扩大,“海会”担负起了庙宇修缮、日常看护以及寺庙祭祀活动的组织和庙前搭台唱戏等文娱活动的安排。“海会”所需费用是向渔民及本地商贾富户募集而来。

作为渔民的传统民俗节日,渔灯节集中了海文化、神文化和渔家文化,是渔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世代沿袭过程中,渔灯节逐步形成了固定的祭祀顺序、祭祀内容、活动场所、活动时间。

祭祀顺序。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然后扭着秧歌,敲着锣鼓,抬着祭品到自家渔船上祭船、祭海,燃放鞭炮,最后到海边放灯。

祭祀内容。祭祀的对象既有神又有物,祭品繁多,活动丰富。

祭拜海神娘娘。送渔灯:船主将自制的渔灯,送到海神娘娘庙供奉,祈求海神娘娘用渔灯指引渔船平安归来。送愿船:船主将自己的船制成模型,供奉在海神娘娘庙中,祈求海神娘娘保佑渔船平安。

祭拜龙王。给龙王敬献供品,祈求鱼虾满舱、平安发财。

祭船。由船主主持,先在船头上摆放供品,再在桅杆上悬挂鞭炮,然后在船头、船舱、船尾摆放渔灯并点燃,最后由船长点香烧纸,率领众人叩拜。

祭海。由船主口念吉语,先向海里洒酒,再投放水饺、供菜,祈求“赶鱼郎”(又名海夜叉、海夜神)为自己多赶鱼,使网满包鱼满舱。

放灯。祭海活动结束后,到海边放灯,遇风不顺时,将渔灯置于海边避风处;遇风顺时,将渔灯放置于用高粱秸(或木质)自制尺余长的船模上,顺风飘入海中。通过放灯的方式,将渔灯和船送给海神娘娘,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用船搭救更多的遇难人。

文娱活动。庙前搭台唱戏,多以京剧《空城计》等老曲目为主。港口码头多以锣鼓、秧歌、舞龙等自娱活动为主。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器具有盛裝供品用的食盒、柳斗、圈盘,盛装供菜用的碗、碟,供烧香用的香炉等。制品及作品有渔灯(用青萝卜、胡萝卜刻制或用豆面捏制)、龙王庙前悬挂的主旗(内容为“海不扬波”、“一帆风顺”等)、船桅上悬挂的彩旗、船模、对联(船头是“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或鱼虾满舱平安归”,横批是“海不扬波”等;船尾是“九曲三弯随舵转、五湖四海任舟行”,横批是“顺风相送”等;大桅上是“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是“二将军开路先锋”,三桅上是“三将军协力相助”,四桅上是“四将军顺风相送”;船舱上是“出海平安顺、船归鱼满舱”,横批是“一帆风顺”等)、饽饽、水饺、供菜、猪头、鲅鱼等。

从欢天喜地地抬着祭品,打着彩旗,放着鞭炮,先虔诚恭敬地送灯、祭神、祭船、祭海,再到海边放灯,后兴高采烈地舞龙、扭秧歌、敲锣打鼓、看大戏,自娱自乐,尽情狂欢——渔灯节的这一天,洋溢着喜庆欢乐、吉祥热烈的气氛,体现出渔民们祈求海神护佑、平安无虞、鱼虾满舱的愿景,呈现了渔民们热爱幸福生活、创造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梦想,堪为渔民自己的狂欢节日。

渔灯节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祈福活动形式,是渔民追求幸福平安生活的狂欢节日,而且已成为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

Fishermen celebrate the Fishing Lantern Festival with diversified activities. Carrying sacrifices, colored flags, and firecrackers, they make all the way to seaside to send lanterns and offer sacrifices to gods, to boats, and to the sea with great piety and reverence. After these rituals, they amuse themselves by having dragon dances, doing the yangko dance, beating gongs and drums, and watching performances. The festive and auspicious atmosphere on the day reflects their vision to pray for the safety and harves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sea gods and shows their love and pursuit of happy life as well as their dream of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The Fishing Lantern Festival can be regarded as a carnival of fishermen.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fisherman culture, the Fishing Lantern Festival is not only a form of offering sacrifices and praying for blessings of fishermen but also a carnival for fishermen to pursue a safe and happy lif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fishermen folk culture, which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shermen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cannot be covered by other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猜你喜欢

灯节海神渔家
水灯节
渔家网事
河神与海神
渔家妹子打鱼回
竿灯节(环球360°)
渔家灯火
DIWALI
惠东渔家
“舞动奇鸡”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