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及其路径选择探究

2023-03-23林江鹏卢轶骁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林江鹏,卢轶骁(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和重中之重。因此,研究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既有文献主要从产教融合的问题、产教融合的模式和产教融合的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Terri Seddon & Stenphen Billet(2005)研究发现一些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企业不确定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否达到岗位要求。Muhammad&Ansari(2007)和John&Rupert等(2009)研究发现,企业需要花大量时间帮助入职学生进行“二次培训”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课堂传授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高。孙翠香(2018)认为产教融合政策之间“相互打架”的根本原因在于赖以生存的良好生态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一些学者对国内外的产教融合的模式及其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贺星岳(2015)认为当前现存国外产教融合模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就产教融合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而言,贺耀敏等(2015)将国内产教融合模式分为六种,分别是: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厂中校、集团办学、校办企业和企业办学。林刚、李响(2018)认为为应对社会层面对创业型人才动态复杂的实际需要,需要构建出螺旋式、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郭玉鹏等(2022)提出“三范式”和“四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廖伟(2022)认为高校现存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董启锦等(2022)提出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国家化T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该类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度保障体系等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

众多学者探索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路径。Joel Yager(2011)、Cole(2011)、Kari Laine(2015)等学者提出,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创办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依托校办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验基地。Liu Lijuan(2019)认为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下,需要建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童卫丰等(2022)认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包括:共建产教融合联盟、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构建应用型高校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卞波(2022)则分别从政府、高校、企业层面,提出明确法人地位、建立灵活的办学体系和完善奖补措施的具体路径。

综上,现有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需求来研究产教融合模式还比较欠缺,而且产教融合模式实现路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因此,本文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加强产教融合模式原则、框架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破解产业与教育的异质性,克服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遵循产业与教育融合的规律,构建起有利于实现产教融合目标的、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架构,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二、产教融合模式构建的原则

无论构建什么样的产教融合模式,走什么样的产教融合之路,产教融合模式构建都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当前产教融合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种树先种根,育人先育德。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更新教育方法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的重要环节,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彰显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国家发展还关系到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就业,以用为本”为重心,以“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大批理论知识扎实丰富与实践技能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二是要坚持产业为要。产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产业的更新迭代不仅仅取决于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思维的攀升,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有对口的学校及时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以迎合行业的发展。依托学院的优势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与产业紧密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能力。突出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的特点,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要坚持平等互利。学校和企业不能违背经济市场公平、有序、趋利的原则,要合作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企业以与学校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以获利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集中学校的信息资源、研发成果,专业人才等优势,来增强自身的市场活力,并及时对自身员工进行有效培训,让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企业抓住机遇抵御未来的风险。学校学生可以在企业实训实践中磨炼实操技能,更新最新的经验技术,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教师可以视企业未能克服的技术难题为科研项目,视企业为研究成果的实践基地,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与丰富自身教学经验的目的。

四是要坚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既是国家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加强地区内部产业与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探索多元化“校企联盟”合作办学模式,实现现代高校持续性创新发展。

三、产教融合模式的总体框架

产教融合模式的总体框架为:政府、高校、产业组织形成合力,将产业和教育两类社会组织有机融合,打造基于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联盟共同体。

基于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联盟共同体充分体现了高校特色办校的特征。从需求导向来说,产教融合联盟共同体开展特色教育包含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

一方面,开展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当前产教融合的发展推进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脱轨,课程的传授形式以讲解为主,未能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实践经验,这致使学生在毕业之际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导致巨大的就业压力。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也要满足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处理好学生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和企业都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性格、爱好、个人意愿等方面的差异性,精细化设计教育课程,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对产教融合的实际需求,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缺乏实践性与特色而且在实务中需要二次培训的难题,对提升产教融合深度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另一方面,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在构建产教融合联盟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积极迎合人才市场的最新需求,根据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同需求,及时改革教育方法调整培养方向。通过开展相关实践类课程,如案例大赛、创业实践、科研立项等使学生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着手于实务实训和仿真实验,让学生尽早接触与时俱进的实操和技术,避免让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局面。同时要修改当前机械的实践方式,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既满足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效率的需求,又满足企业降低员工入职后的培训费用的需求,提高产教融合的融合深度。

产教融合是否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特色,成为产教融合联盟共同体成功的关键。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需求,使得各方需求得到满足,这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双重意义。

因此,这个共同体遵循“合作主体利益共赢”的政策价值取向,围绕“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政策设计目标,校企合作场域中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各利益团体间的合作对于校企合作成败至关重要。政府在体系中扮演的是规则制定者、项目资助者、指导者、激励者、监管者的角色,在社会层面进行宏观调控。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型校企合作平台,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实践基地,在平台上发布行业转型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方向还有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学校根据企业的问题进行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就业方向设计,通过搭建特色班级、实验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开展综合创新实训拓展项目、让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职工作为实践老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方向选择对口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学校提前录取合格的学生。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在体系中起着监督的作用,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咨询、风险评估、前景预测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推动高校技术成果商业化与市场化。整个框架的设计都是基于需求为导向。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又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既达到了高校培养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目标,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形象,为日后招募更加优秀的学生奠定了基础;既缓解了企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又为日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创新提供了保障。

四、我国高校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密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规划

产教融合模式的实现形式要体现新时代的要求,有必要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制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产教融合规划。一方面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统筹优化产业和教育结构,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比如,湖北省就可以瞄准“一芯两带三区”,实施产教融合方案;另一方面要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布局。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先支持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地区引入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开设分校或独立产业学院,合理配置高教资源,以适应并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二)完善校企治理结构,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当前高校和企业以往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局限和漏洞,完善和优化学校和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势在必行。第一,完善规章制度,凝聚各方共识。在校企治理结构方面,现有规章制度的可执行性很差,这就要求政府发挥“顶层枢纽”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校企治理结构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和保障,明确校企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权责认同和关系。第二,完善治理机制,全面引领工作。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治理与指导机构”,全面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工作。最后,要分清主次关系,畅通谈判渠道。由于校企治理结构多主体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区分治理结构中的主次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避免政府、大学、企业等治理主体之间权力界限不清的问题。建立健全协商机制,及时解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需求不一致等问题。

(三)准确定位专业设置,形成真正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准确定位专业设置,形成真正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对于推进我国高校产教深度融合至关重要。首先是准确定位自身发展道路,提高专业的市场适应能力。高校不仅需要延续其原本优势专业的优势地位,还需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以提高其市场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师资力量足够,再适当开设新兴专业。其次是降低专业设置同质化程度。当今不同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雷同,而且规模过大。这导致掌握同一种专业知识的人才数量众多,远超企业需求。因此形成真正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对高等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有促进作用。最后是要做好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和预测。根据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高校应注意在调整现有专业设置上更应当多关注未来的专业人才需求,着眼长远,这样更有利于准确定位专业设置。

(四)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打造校企相互渗透格局

协同创新以知识增值为核心,校企双方拿出自身优质资源展开合作和分享,将各种要素进行协同组合,以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首先是强化协同创新意识。一方面,在公众号和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协作创新各类相关信息,引导关注者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协作创新宣传推介活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其次是发挥高校创新人才和资源聚集的优势,提升校企协作攻关能力。依托高校具备的高水平专家、教授人才团队,选任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导师,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一对一”技术咨询、指导,在支持企业技术发展的同时,将高校具备的科技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及产出;也可以派驻教师和博士生深入企业一线,协助技术难题攻关,帮助企业对接高校创新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五)构建产教融合文化共同体,激发主体活力

构建产教融合文化共同体是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力。第一,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明确校企双方要有相通的发展理念、相似的文化基因和相互认同的品质追求,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第二,共建校企文化共同体。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灌输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未来企业里的员工这种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行为引导工作中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纪律,让学生在校期间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尽早褪去身上的书生气质,提高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