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荀子》中的“言辞丰裕”/“错综”手法

2023-03-22陈晶

雨露风 2023年2期
关键词:言辞同义语序

“丰裕”的拉丁词“copia”意为充实、丰富、多样。 早在“丰裕”正式成为修辞学概念之前,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就已经采用了“丰裕”的修辞手段,如维吉尔《埃涅伊德》、西塞罗《论雄辩家》、昆提良《雄辩术原理》等。而率先将其理论化的是被誉为“人文学者之王”的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全名为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是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伊氏知识渊博,一生著书立说,忠于教育事业。在这位文艺复兴大师对修辞领域做出的贡献中,“丰裕”这一修辞手法的提出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他所著的《论丰裕》(De Copia, 1512)更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专著。《论丰裕》共由两卷组成:上卷为“论言辞的丰裕”,下卷为“论思想的丰裕”。上卷的论述更为详细,除了阐明“丰裕”的重要性、源头等外,还列举了 20 种避免言辞单调的丰裕手法。下卷的论述则相对简略,谈及扩展内容的11种方法。

伊氏的“豐裕”概念指内容与言辞的丰富多样,汉语里也有相似的概念,即“错综辞格”。伊氏提出的“丰裕”和汉语中的“错综”有何共通和不同之处,如何将“丰裕”和“错综”结合起来考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将以《荀子》为例,考察《荀子》中错综/丰裕手法,以期对两个概念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增进两者的跨文化识解。

一、“丰裕”与 “错综”概念阐述

(一)起源和定义

“丰裕”的拉丁词“copia”相当于英文中的“fullness”“abundance”“variety”,伊氏将其定义为“内容和言辞两方面的丰富文体”。

而汉语中的“错综”一词可以追溯至《周易》卦序设置原则中体现卦象变化的 “错综”(“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谭学纯等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将错综词格定义为: 在连续的话语中,为避免简单重复、形式单调,或为音律和谐,故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选用不同的词语、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参差变化的修辞方式,又称拗语、避复。[1]

(二)实现手法

根据伊氏所著的《论丰裕》,有关丰富言辞的方法包括二十种,依次为:同义替换、 词形转换、称呼变换、迂回说法、隐喻、讽喻、偏喻、拟声、多步转喻、转喻、 提喻、等义表达、比较项移位、关联词转换、强化、夸张、缩小、 安排、句法变换、句型转换。而有关丰富内容的方法相对少一些,包含十一种方法,包括先总后分、过程法、溯因法、列果法、形象生动法、分论点丰富法、证据叠加法、离题法等。[2]

至于错综格的手法,出现了多种分类,综合陈望道《发凡》、杨树达 《中国修辞学》、朱祖延 《古汉语修辞例话》、陆稼祥 《修辞方式例解词典》等的种类,大致可归为以下5 种: 词面错综、词性错综、名称错综、语序错综、句式错综。

(三)联系和区别

结合两个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伊氏的 “言辞丰裕”与汉语修辞学中的“错综”颇为相似,但两者也存在区别:丰裕包含言辞和内容两个层面,而错综只包含表达的丰富性,不包括内容;此外,言辞丰裕的实现手法也比错综更多。伊氏举有隐喻、强化、夸张等众多可用以避免言辞单调的辞格,而现当代汉语修辞学中“错综”手法明显不如伊氏的“言辞丰裕”手法丰富。

二、《荀子》中的“言辞丰裕”/“错综”手法比较

“言辞丰裕”和“错综”的手法有相融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对《荀子》中的“言辞丰裕”/“错综”手法的考察将分为两部分,先探讨相共的方法,再探讨不同的手法。

根据前人的研究,“错综”手法可总结为五类:词面错综、词性错综、名称错综、句式错综、语序错综。前三种为词的变化手法,与伊氏的同义替换、词形转换、称呼变换相当;而后两种属于句的变化手段,其中句式错综类似伊氏的句法变换,而语序错综则与西文中的其他丰裕手法难以相当。但是,“等义法”是中西方均用来使表达方式更为丰富的方法,因此,《荀子》采用的相共手法共有五点:(1)同义替换/词面错综;(2)词形转换/词性错综;(3)称呼变换/名称错综;(4)句型转换/句式错综;(5)等义表达/反叙错综。

根据中西分类不同的手法,本文主要选取在《荀子》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的语序错综手法和隐喻丰裕手法进行分析。

(一)“言辞丰裕”和“错综”相共的五法

1.同义替换/词面错综

“同义法”即用不同的词语来指称同一事物或现象,汉语中与之相似的是“词面错综”。在荀子的文章中,这一手法的使用十分普遍。以下即为从荀子四篇文章的截取的例子:

(1)《修身》:狭隘 偏小,则廓之以广大。

(2)《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

(3)《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4)《正论》: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制也。

《正论》:彼王者之制也,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迩而等贡献,岂必齐哉!

例(1)中,“狭隘”与“偏小”同义;例(2)中,“谨”与“慎”;例(3)中,“冥冥”与“惛惛”同义;例(4)中“远近”与“远迩”同义。这四例中同义词的替换使用,避免了句子表达的单调,同时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2.词形转换/词性错综

伊氏讨论的第二种丰裕手段是词形转换,这种手法包括词性转换与词态转换两类。而汉语中词的状态变化不像西文中具有明显的曲折形式,因此这一手法主要见于词性变化的考察。此外汉语往往体现为异性同形,而西文常常体现为异性异形,因此汉语中这个手法更为隐蔽,但“故意同时运用”一个词的不同词性以丰富表达确为汉英等语言的共同特征。在《荀子》中也有不少“同形异性”的词交替使用,[3]如以下几例:

(5)《性恶》: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

(6)《不苟》:君子治治,非治乱也。

(7)《大略》: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例(5)中,第一个“友”是名词,意为“朋友”,第二个“友”是动词,意为“结交(朋友)”;例(6)中,第一个“治”是动词,意为“治理”,第二个“治”是名词,意为“有秩序的国家”;而例(7)更是这一手法的完美运用,同一句中连续出现九个由同形异性的字组成的短句,使句子读起来有气势又朗朗上口。

3.称呼变换/名称错综

伊氏提及的第三种丰裕手法为“称呼变换”,包括以专名代专名、以普名代专名、以专名代普名等情况,汉语中与伊氏的“称呼变换”相当的指“换称”(换用指称其他对象的称谓)、“别称”(换用指称同一对象的称谓)、“异称”(从不同视点为同一人物不同角色身份进行不同命名)和“特称”(含尊称、爱称、谦称、贱称)中的各种体现。

《荀子》中这一手法最突出的运用就是对孔子的称呼,如以下三个段落:

(8)《宥坐》:孔子南适楚,……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何独丘也哉!

(9)《宥坐》:子曰:“伊稽首不其有来乎?”

(10)《仲尼》:仲尼之门,……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以上三个段落中孔子的代称先后出现了6种: 孔子、夫子、丘、子、仲尼、大君子,可见《荀子》在称呼的错综变换方面是十分丰富的。

4.句型转换/句式错综

伊氏位列第20的“句型转换”可以说是变动最大的丰裕手法。此法主要是关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类间的转换。汉语中与之相似的是“变化句式”或句式错综,据陈望道,指“杂用各种句式,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直陈句和询问句、感叹句之类,来形成错综的一种方法”。由于前文已对肯定、否定有所体现,因而,此法我们只聚焦直陈句与其他句类间的转换。

(11)《荣辱》: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

(12)《荣辱》: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

(13)《礼论》:君之丧所以取三年,何也?曰: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

例(11)(12)(13)分别使用反问句、感叹句、设问句代替中规中矩的直陈句式。在大多数文章中,使用最多句式的就是直陈句,但若是从头到尾都是直陈句,则不免显得乏味,尤其是对于议论文而言,各种句式交替使用不仅能让表达更加丰富,还能调动读者的兴趣和情感,使论述更发人深省。

5.等义表达/反叙错综

伊氏的“等义表达”分为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结合原表达的反义词来增加或移去否定词,二是进行双重否定。此法与汉语中的“反叙”有相通之处 ,即 “通过否定对立的词语来表示肯定的修辞格”。因此,我们根据伊氏的“等义表达”和汉语中“反叙”的定义,将汉语中尚无名称的相关错综专列出来,将这一手法命名为 “反叙错综”。[4]

等义表达/反叙错综在《荀子》中有多处精彩运用:

(14)《劝学》: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15)《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6)《荣辱》: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

(17)《強国》: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

(18)《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以上五例中,例(14)、(15)属于第一种途径:原表达“恶”的反义词为“善”,再加上否定词“不”形成新表达“不善”,与原表达“恶”同义;原表达“润”的反义词为“枯”,再加上否定词“不”形成新表达“不枯”,与原表达“润”同义。而例(16)、(17)、(18)则属于第二种途径,同时添加两个否定表达,句子仍表达原句的肯定含义。

(二)《荀子》中比较突出的其他“丰裕”/“错综”手法

除了共同点,伊氏和汉语对于使表达避免单调的手法的分类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我们主要探讨两个在《荀子》中使用较为突出的方法,一是伊氏的隐喻,二是汉语中的语序错综。

1.隐喻

隐喻可以代替其比喻的事物,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还可以使表达更有趣味,也有助于讲解一些较难论说的概念或观点,如以下的例子:

(19)《君道》:君者,仪也,仪正则景正;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则水方。

这句话中先分别将君主比喻成“仪”“槃”“盂”,将百姓比作“景”“水”,接着用“仪”“槃”“盂”代替“君”,用“景”“水”代替“民”。[5]若是不采用隐喻,而用“君”和“民”两个词反复论说,则不免显得乏味且缺乏说服力。

2.语序错综

语序指句子中语词的排列顺序。由于汉语是孤立语,缺乏印欧语系的形态变化,语序于是成为句意表达的重要语法手段。变化语序往往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以下两例:

(20)《赋》:蛹以为母,蛾以为父。

(21)《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例(20)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蛹为母,以蛾为父”。例(21)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正常和非正常语序的交替使用无疑使文章更添一份新意。

三、结语

虽然变换的表达方法基本上可视为等义,但绝非等效。往往在特定的修辞情境中,某一种或某一类表达最为适宜。我们在实际交流中也应当注意选择最适合当下言说对象和场合、能使自己的论说力度达到最强效果的那一种形式。

作者简介:陈晶(1998—),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注释:

〔1〕袁影.从伊拉斯谟的“丰裕”论英文写作中的避复[J].外国语文研究,2015,1(5):93-101.

〔2〕袁影编注.西方修辞学经典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3〕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4〕袁影.“错综”与“丰裕”的中西交汇——《文心雕龙》语言艺术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9(7):156-163.

〔5〕薛霄琳.《荀子》辞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言辞同义语序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古柏
言辞重复的社会— 认知语用阐释
美国人最爱用的个性短语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