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策略探索

2023-03-22董一红

中国德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读本法治法律

■ 董一红

在《读本》教学中找到通往学生生活的入口,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学《读本》,《读本》中的深刻道理,也就变得浅显易懂、可亲近起来。

2021年秋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走进了课堂,《读本》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新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小学老师们普遍感到有些束手无策。我们从《读本》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入手,对《读本》教学如何进学生头脑,进行了探索。

一、与思政课内容“同行”,贯通教学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有机融入式”的呈现方式,而《读本》则是系统全面、螺旋上升地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平行关系,而是同行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互为补充。

(一)横向贯通,形成育人合力

《读本》教学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各上各的,要融合互进。例如,《读本》(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一课,内容上和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根本法”有相同和相近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梳理、整合,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读本》教学中的理解“法律是什么”这个环节,教师可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律作用大”中的“法律如同指南针”“法律如同尺子”“法律如同武器”等比喻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种事物,来形容你对“法律”的理解,你会如何比喻呢?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的说,法律是一杆天秤,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法律不会偏袒任何人;有的说,法律像指南针,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不会误入歧途;有的说,法律是一把利刃,他可以惩罚坏人……学生通过五年级《读本》的学习,使得其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起点上了更高的台阶。

(二)纵向融合,增强育人效果

吴玉军教授曾指出,要“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兼顾上下功夫”。《读本》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螺旋上升的,所以教学中要注意统筹设计与安排,打造各段纵向衔接、链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具体在课程资源的拓展上,要注重理论与历史故事的有机结合,如结合历史,尤其是党史,将理论知识变成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有说服力的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当下热点资源的融合,用丰富的事实展现理论的力量。例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先出示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接着,教师引导:最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在两会调查中有一个大热词,连续两年高居榜首,你们发现了吗?学生回应,是“依法治国”这个热词。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没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法”有关。把最新热点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与生活视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二、与德法教材“同向”,迁移思政教学策略

同向,也就是《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目标具有一致性。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系,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2021年8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在总目标中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可见,《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目标同向。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尝试将道德与法治课成功的教学经验、方式方法迁移到《读本》教学中来。

(一)关注生活性,让理论可亲可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和小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小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读本》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温度。例如,在教学《读本》(小学低年级)第6讲第一板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时,学生通过观察《读本》上的插图,明白了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后面会跟着错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了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要分步完成,第一步算错了,第二步也就错了;有的说,建房子的时候,如果地基打不牢,就容易倒塌;有的说,做值日排桌子的时候,第一排没有排正,后面的桌子也容易排歪……这样的教学,把《读本》和学生的生活相勾连,学生从生活事例中领悟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在《读本》教学中找到通往学生生活的入口,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学《读本》,《读本》中的深刻道理,也就变得浅显易懂、可亲近起来。

(二)关注自主性,让观点感同身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读本》的过程中,如果就道理讲道理,就理论讲理论,学生就会听不懂,也不愿意听,心里难免产生排斥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优化的情境中,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领悟。例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中介绍《民法典》编撰过程的内容时,教师通过画年代尺简笔画的形式,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活动:(1)小组成员一同阅读《读本》,结合资料进行讨论,在年代尺中记录下《民法典》的编纂历程;(2)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民法典》的成长史,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边自学边做年代尺,感受到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之艰辛,国家制定法律程序之繁琐,感受到了国家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决心。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

(三)关注实践性,让理论指导行动

道德与法治课遵循知行合一原则,《读本》教学也要把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学会应用《读本》内容指导学生实践。老师们大都知道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有一些顾虑:担心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会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走出校园,会带来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等等。作为教师,要看到实践对于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意义,要看到实践是道德与法治课改革的大趋势。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研究、设计出省时、安全又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课时,教师在最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1)找一找新年贺卡里的中国元素;(2)想一想:生活中,从我做起,还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呢?有的学生会说,可以给外国友人送中国结;有的说,可以教外国友人剪窗花;有的说,可以教他们下象棋;有的说,可以教他们写毛笔字……教师总结:“看来,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学校也有外国小朋友,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国与国之间的小使者。”这样的实践引导,简便、易行,很好地指导了学生的行动,达成了《读本》要求的“做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的小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教学目标。

三、据《读本》编撰特点,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小学《读本》的编撰有这样几个特点:以习语金句作为标题、以小故事来讲大道理、以接地气方式吸引人,以及以具体要求为落脚点。每一个特点,都可以作为我们创新教学方式的着眼点。特别是围绕“习语金句”“以小故事来讲大道理”,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一)读懂金句原文,内化于心

《读本》中每一讲都呈现了“习语金句”,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要明白这些,首先要找到出处,结合原文,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生动有意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读,读懂内涵,读出原味,才能获得启迪。例如,在教学《读本》(小学低年级)第6讲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时,这课的标题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原文:“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课堂上,教师用视频的形式播放这段话。学生们看着生动的画面,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被深深吸引的同时,又若有所悟。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读金句,谈体会,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课的最后,教师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金句、指导实践,如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你会怎么做:周一升旗时,大风吹着我的头发,蹭到脸上痒痒的,我好想伸手去拨一下;周三,我要参加美术社团,可是今天恰好轮到我值日;周六,来到一家无人超市,我想买一瓶水,可是今天并没有带零花钱……如此,教师带领学生领悟金句内涵的同时,又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把爱国、敬业、诚信等落实于行,真正学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生动案例故事,激趣明理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以小故事来讲大道理”是小学《读本》的又一特色。小学高年级的《读本》中,每一讲均从一个故事或案例引入。小学低年级《读本》中的故事则比较简洁,教师在教学时可再丰富材料,把这些故事讲得更具有故事性,启迪学生悟得故事背后的大道理。例如,仍以教学《读本》(小学低年级)“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课为例,在该课中,很简洁地讲了习近平五六岁时,买了关于岳飞的小人书,回家后妈妈给他讲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后来,“精忠报国”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以把“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加以适当展开,丰富故事的内容,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从小立志,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再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时,教材的开头讲的是2020年2月22日,塞尔维亚举办的一场主题为“塞尔维亚人民永远和中国兄弟在一起”的音乐会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以播放视频的方式,呈现塞尔维亚副总理对中国防疫工作的评价,“中国在防控疫情中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以人类的名义同病毒在做较量”;呈现塞尔维亚市民对中国的支持,“我爱中国,我们都爱中国,中国加油”;呈现他们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动情地演唱《我的中国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的表现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正在为此做努力” 这样一个美好的氛围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开展《读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读本》的特点,注意方法的迁移、固本创新、内容贯通,就能把握《读本》教学的规律,增强《读本》教学的思想性、亲和力、针对性,以发挥其培根铸魂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读本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