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研究

2023-03-22毛海云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协同

毛海云(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传播与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现阶段的高中教育工作中,劳动教育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校协同共育逐渐成为推动劳动教育发展与进步的有效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形成了正确的劳动意识,掌握了正确的劳动技能。

一、家校协同共育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家校协同共育背景的劳动教育,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1.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资源

传统的劳动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资源和教学主体相对单一,但是在协同共育模式中,家长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中融入了更多的素材和内容,这也为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2.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范围

在对传统劳动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时发现,以往的劳动教育局限于课堂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只能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劳动历史和劳动技能,其体验感和实践性都不强,自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从协同共育的角度出发,劳动教育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性,其教育范围得到了明显拓展。

3.提高了劳动教育的质量

家庭与学校构建起协同一致的教育体系,能够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由此,劳动教育的质量能够得以提高。

二、家校协同共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实施办法

1.师生共读——融入劳动课程,启发劳动意识

教师与学生一同学习劳动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课程能够为师生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共同阅读和深入探究时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养,进而在劳动教育故事、基础劳动知识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劳动意识。从上述分析出发,为了发挥教师在家校协同共育模式中的教育优势,教师可以秉承“师生共读”的教育理念,着手融入劳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以便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发挥能动性,与家长、教师或其他学生共同探索劳动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机制。一方面,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本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编制校本劳动教学素材,引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并且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如劳动教育故事、实际生活案例等,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从而让学生在线下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他们能够不断扩充自己的劳动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建设线上教育资源储备库为线下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得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平台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并能针对相关问题与教师展开探讨。除此之外,引导家长通过学校的资源储备库,学习劳动教育知识,跟随学校劳动教育的步伐精心设计家庭教育方案,以此构建家校协同共育机制。

2.家校共行——构建线上平台,研读教育计划

家校协同共育模式的建立依托于完善的教育计划。通过精心设计和制订协同劳动教育的计划,家校双方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程度都会加深,他们会在双方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探索出高质量的教育模式,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而线上平台是促进家校双方互动和沟通的有效载体。对此,为了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教育体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或者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平台,促进家长与学校的互动,让他们在共育背景下共同研读教育计划,进而增强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群构建线上沟通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使得家长能够为劳动教育出谋划策,并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内的具体表现,以便他们在家中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首先,教师通过微信群了解家长的真实意愿,以及不同家长对劳动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并以数据形式进行整合与归纳,将家长的劳动教育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为家长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指导方案,让家长能够强化自身的教育能力;其次,在家长的理论素养基本达到同一水平后,向他们传递学校的劳动教育规划和理念,引导家长据此制订系统的教育方案,并在家中执行,使学生能够在家校协同一致的劳动教育模式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教师和家长通过线上平台展示教育成果、总结教育经验,共同探讨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并依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此计划。

3.亲子共进——增设家务板块,培养劳动技能

家庭是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为了使学生掌握生活劳动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增设家务教育板块,让学生在完成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家务板块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家务劳动规划表”,依据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和个人成长目标,将家务板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管理类,即学生应在每日生活中自我管理衣、食、住、行等基础生活内容,如叠衣服、叠被子、整理书桌、打扫个人房间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学生不仅能形成劳动意识,还能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二是家庭服务类,即以服务为宗旨,与家长一同做家务,以此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以周、月等为单位,开展定期家庭清扫和整理活动,引导学生为家长做一顿晚餐,让学生在参与劳动时体会父母的辛勤付出,使学生的劳动意识不断加强,同时他们也能学习到基本的劳动技能。

4.协同共育——开展体验活动,增强劳动感悟

体验类型的劳动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应该从家校协同共育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开展体验类型的劳动教育活动,给予学生体验某一个角色或者某一类社会现象的机会,促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感悟,以此达到强化劳动教育效果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社会职业的机会,与家长共同构建职业体验活动计划。首先,教师提前调查家长的职业类型,据此设计和制订体验类活动的方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让家长带领学生展开职业体验活动;其次,实施职业体验活动方案,让学生能够体验不同职业角色,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明确“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一事实,从而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同时,也能使他们树立职业规划观念。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家校协同共育对于劳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为劳动教育带来多元的教育主体,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其劳动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劳动教育中构建家校协同共育模式,有计划地引入家长教育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在系统化和针对性的教育体制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进而增强其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协同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