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3-03-22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育人科技

朱 焱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篇,三位一体,整体设计,系统谋划,并放在整个报告谋篇布局的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大战略工作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是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三大战略的主力军。新时代新征程之下的中国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指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等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育人关键词。国家战略的需求、普通高中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使得普通高中在新时代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

近年来,南京市第一中学以国家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研究”“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引领,以品牌课程建设为抓手,创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专门培养,走出了一条研究与实践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新道路。

一、育人:铆定人才培养的时代语境

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要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可见,“育人”已成为当下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语境。在此语境之下,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在“人”,这里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立德为育人的根本;第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从这个逻辑出发,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一些传统共识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德育课程实施,更加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更加关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育人实践,更加重视学校内外、学段上下的整合贯通。

新时代需要新理念,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从而整体构建起学校层面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路径,为创新人才培养和育人方式改革提供生动的实践样态。

二、求真:塑造“真改革”“真研究”的学校文化

南京市第一中学源于1907 年的崇文学堂。1927 年,在崇文学堂旧址新办“首都中区实验学校”,蔡元培先生为学校题写“开校纪念”碑文;1933 年,更名为“南京市立第一中学”;抗战胜利后的1945 年,学校于原址复校,陈重寅校长在学校推行“真教育”,提出“做人重于求学”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南京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朱刚提出“为祖国而教,为祖国而学”。115 年的办学征程中,学校坚持发扬创校源头的崇文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不断丰富办“真教育”的理念,并在新时期提炼出“求真”二字作为校训,以“真改革”和“真研究”聚焦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真改革,以数理学科教学实验开启课堂变革

南京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南京一中”)较早地参与了全国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学改革。1986 年,学校参与了《初中物理试验教材》的编写并设计制作了全套实验器材,组织整班建制学生参与教学实验,有关实验成果辑录成书出版,在全国20 多个省市的实验学校推广使用。同时,学校还参加了国家教委组织的数学实验项目,开展了两轮共计6 年的持续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学业表现在全市遥遥领先。1996 年,国家教委和江苏省教研室对南京一中新数学教材教学实验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表彰。此外,学校还参编了《劳动技术课》《微机》等教材,均为当时的领先之举。

2013 年以来,南京一中与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深度合作,开展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先后举办了十七次“学历案”专题研讨活动,与人大附中等学校开展了六次校际交流活动,承办了两次全国展示活动。2017 年倡议并成立全国高中学历案联盟,来自九个省市的9 所名校加盟,引领全国更大范围的基于学历案的课堂变革。“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研究”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首批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2021 年,“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索”再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是一个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理念体系。同时,总结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思维六步法”,形成了物理学科的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此项教学成果不仅在学校及有关帮扶学校的物理教学中深度运用,也积极地影响了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在内的其他学科,是南京一中作为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40 年来,南京一中在数理学科的教学实验和课堂变革上,开展真实验、真改革,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办学影响力,更为学校在新时代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真研究,以课题引领人才培养的理念更新和实践推进

2014 年,南京一中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研究”,依托地理、生物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和数学、化学两个课程基地培育项目,着力研究学生科学素养的要素构成和培养路径等。2022 年,学校再次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较少连续获批此项高级别课题的高中学校之一。此外,省级课题“融合聚力强化治理结构,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项;“普通高中厚植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入选江苏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指向全人的科学教育”入选南京市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2022 年,学校还成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与实施路径研究”的实验校,具体承担关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矩阵的研究。

在众多的课题研究、内涵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凝练出“一个价值追求、两重文化境界、三全办学理念、四维育人目标”的教育理念体系来指导人才培养和办学实践。1.一个价值追求。“舒展,教育最美的姿态”是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学校把“舒展”作为全体师生共同的生命姿态和成长姿态。舒展既是身心的自由伸展,也是个性的充分彰显,使校园充满生机和张力。2.两重文化境界。在“崇文求真”的时代化表达中,“崇文”指崇尚文明,淬炼人文精神,涵养人文情怀;“求真”指求真知,培育科学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这是对百年办学理念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当代社会中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追求和回应。3.三全办学理念。“成全人、成全人、全成人”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达。即通过面向人人的“全”成人和指向全面发展的成“全人”,最终完成“成全”人的目标。4.四维育人目标。健全人格、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创造是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百年一中的精神文化和办学积淀,凝练出的具体育人目标,其中:健全人格强调身心协调、五育并举,科学精神强调理性思考、求真求实,人文素养强调道德关怀、使命担当、审美情趣,创新创造强调创新思维、科学研究、实践能力。

新时代以来,南京一中在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不断聚焦聚力,以真研究塑造新理念,以真探索推进新实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务实机制和路径。

三、课程:抓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核心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近年来,更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为契机,充分发掘学校的百年办学历史和人才培养特色,聚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规范化、结构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规划学校课程,推动学校“健全人格、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创造”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纵横课程结构

学校构建了纵向三个层次、横向七个领域的课程结构。纵向三个层次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立足于学科逻辑,以国家课程为主;拓展课程立足于“学科+知识(经验)”逻辑,致力于学科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宽拓深以及基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或学生经验的综合发展的多学科拓展整合;实践课程立足于“活动(经验)+学科”逻辑,致力于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横向七个领域是指七个课程群,主要包括:品格课程、崇文课程、求真课程、健康课程、审美课程、劳动课程、国际课程。其中,求真课程主要由理科类国家课程、科技类校本课程构成,在国家课程之外开设竞赛课程、实验室课程、研学课程等,并充分整合多个校内课程基地、创新实验研发中心以及科技类特色项目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二)建设科学品牌课程

2021 年5 月,南京一中“院士1 课堂”正式开讲。“1”是课程的专属符号,包含着“100”“e”“溢”“易”等多重含义。“100”是指计划邀请100 名院士科学家为中学生开设100 节科技创新讲堂,让学生们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是学校七大课程群“求真课程”中的一门品牌课程;“e”是指课程空间的延展,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校内校外同步参与,扩大高质量课程的受益面;“溢”是指以“院士1 课堂”这个课程为起点,打造更多的指向学生科技创新创造素养和能力的品牌课程,形成科技教育品牌课程群;“易”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意象,学校注重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并把该课程作为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资源,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院士1 课堂”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活动或者讲座,它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比如:科学家的每一次“课堂”讲授都是开放的,学校较早地公布课堂主题,学生带着兴趣、问题和初步的思考进入课堂,相关的学科教师也会提前和学生探讨类似的话题;更为重要的是,当学校在课程管理过程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院士1 课堂”时,多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在其中找到学科知识的关联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受益。

截至目前,南京一中“院士1 课堂”星光闪耀,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院士、雷达专家贲德院士、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周志华院士、“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孙泽洲等20 位科学家相继开讲,学生在“院士1 课堂”上静心聆听、踊跃提问、积极互动,收获了成长,也在科学家的心中树立起新时代高中生的良好形象。

(三)创新育人实践平台

“江苏少年工程院”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与南京一中共建,致力于培育实践创新的工程师文化,探索青少年科技特长培养和创新潜质的培育。该平台以项目制运行为主,一是面向全省中学生开展“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由科学家、工程师、研究生等带领学生参加讲座、科技研学、项目研究、国家重大项目或实验室参访等,在活动和研究中培养兴趣、启迪创新;二是建立“小院士”成果评价机制,在两年时间内获得18 学时的学分(有规定的课程方案)、完成3个科技学习或研究的任务并通过由5 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答辩后,可获得江苏少年工程院“小院士”称号。2022 年寒暑假,首批来自全省的30 名“小院士”种子参加了“江苏少年工程院”的“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开启了为期2 年的项目体验和实践学习。

“江苏少年工程院”是南京一中聚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依托,融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重点开展学习方式变革、跨学科课程空间打造、中学大学贯通培养、多校多部门多领域协同培育等方面的研究。

(四)实验贯通培养模式

南京一中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重在建立三个机制:一是融合机制,包括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多种学习方式的聚合,例如:学校建立了物理、生物、地理三大课程基地,成立了江苏省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现代技术的高中物理实验创新研究,为全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资源库、新的教学样态和新的评价模式。二是贯通机制,向上与高等教育衔接,向下对义务教育辐射,开展课程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发现和选拔以及育人成效评价,例如:学校新开展“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科学课程群基地”共建协议,开发面向高中生的航空科技类课程。三是协同机制,打开校门、跳出教育,充分开展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利用更多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进行多方协同,例如:校内设立武向平院士科普工作站,学生有机会获得关于中国天眼项目的最新前沿动态,更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跨学科实践能力的物理、地理等学科教师;“江苏少年工程院”的参访研究项目涉及科技园区、高新企业、农创园、高校实验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科技馆等。

南京一中在人才培养贯通机制的探索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2010 年,南京一中“崇文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全市首个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项目。“崇文项目”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单独编班,由院士担任名誉班主任,一批高校的教授专家担任崇文班学生的成长导师,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在理工科方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崇文班”办学取得丰硕成果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基础上,2022 年,南京一中又获批“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每年面向全市招收40 名学生,单独编班,整体培养,这是南京市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清华大学丘成桐教授亲自指导,为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有高天赋的学生提供“分组”(独立成班,专门培养)和“充实”(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提供广泛的学习支持)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加强双高合作(高校+高中)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尤其是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评价机制、学生指导等方面进行贯通式整体探索。例如:在师资力量上,由高校和高中共同遴选高水平教师团队执教,同时还为“数理班”配备了一支常态化校外导师团队。

2022 年是南京一中建校115 周年。百多年,学校以“崇文求真”作为教育征程的精神符号,引领办学理念和育人实践;把“朝气葱茏”视为百年办学的生动表达,引领代代一中人矢志创新、勇于超越。面对新时代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面对新时代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南京一中肩负起百年学校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找准学校发展的新定位和新方位,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丰富呈现“高品质理念、高品质队伍、高品质课程、高品质生活、高品质文化和高品质管理”的办学实践,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努力探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样本。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育人科技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科技在线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