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教育科研新局 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2023-03-22葛道凯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研究教育

葛道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使命,把服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科研的“第一使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目标,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科研的“第一追求”,体现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立足实践、服务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一系列重大教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决策、上升为制度,为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成效看,新时代十年,围绕中央关心的重大改革、省委省政府关注的中心工作、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进一步凸显。江苏省教科院入选“中国教育智库评价核心教育智库榜单”,创建了江苏教育领域唯一重点培育智库“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高质量完成“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等120余项重大课题研究任务。聚焦高考改革、高水平大学建设、职普融通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关决策咨询报告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

二是从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看,新时代十年,坚持教育科研先导方针,重视科研的机制更加成熟,投身科研的氛围日渐浓厚,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成果越发丰富,越来越多的优秀研究成果从抽屉里、书橱里、头脑里到了学校里、课堂中、教师和孩子们身上。以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驱动,组建跨机构、跨学科研究团队,建成叶圣陶、斯霞、李吉林等10 多个特色项目研究所。持续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和省级精品课题建设,区域、学校及教师层面的科研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分层分级开展大规模教研科研活动,推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提质和“双减”工作落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提升。

三是从聚焦内涵打造品牌的成效看,新时代十年,坚持实施教育科研兴教、强教战略,积极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坚持吸收借鉴和创新相结合,推进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创新,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江苏教育科研的学术影响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适合的教育”“情境教育”等已成为富有江苏特色的教育品牌。过去十年,江苏共申报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33 项,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三。在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江苏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江苏省教科院中小学教研室、职教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在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评选中,江苏获职业教育全国第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位居前列的好成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江苏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跟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研究步伐还不够快。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阐释不够深入,前瞻性比较薄弱,批判性研究不够足,原创能力不够强,学术成果在国际国内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二是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程度还不够紧密。问题导向不鲜明,往往是实践跑到了前边,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解决江苏教育现代化的难点问题上,贡献度还不够;在破解江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痛点、堵点问题上,标志性的成果还不够多。三是教育科研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有些地方和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设置空缺、人员配置不足、方式缺乏创新,教育科研还没有形成集群效应,拳头还不够大、不够硬,品牌也还不够响,与江苏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的地位还不相符合,与社会各界的期待也有一些差距。

这些短板如果不补齐,教育科研事业就很难谈得上高质量发展,教科研的“风向标”“加油站”作用就难以发挥,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养分就不会很充足。必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聚新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面对变化、研究变化

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复杂的变化,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江苏教育科研战线要着眼发展大局、全面把握大势、遵循教育规律、认识自身定位,自觉适应新形势、新挑战。

(一)从国内外环境变化的维度,准确把握教育科研面临的新形势

一方面,国际格局正迎来深刻调整期,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围绕人才、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国家对高质量教育和更多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布局科技和教育。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扎实推进,新能源、低碳产业、绿色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高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社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不断走向深入。对教育科研工作来讲,就是要以最敏感的“嗅觉”来感知这个大局大势,科学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全局性研究,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多新思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选项。

(二)从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教育科研担负的新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肩负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道路的光荣使命。对教育科研工作来说,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研究,持续发力,攻坚突破。针对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问题,要随着教育发展时代主题的变化,使教育科研的方向更加聚焦,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比如,随着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在人才规模增长的基础上,国家和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对此,研究也要同步转向高质量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中心任务,更加注重对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变革的研究,推动基于普及化和数字化的教育过程再造,努力创造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态。再比如,针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协调发展问题,要学会立足全局、跳出教育、放眼长远,抓好教育科研工作。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者相互促进、协同配合、系统集成等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痛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原创性理论,指导并推动实践变革。

(三)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角度,准确把握教育科研应对的新挑战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脱离了人民,研究就不会有吸引力、不会有感染力、不会有影响力、不会有生命力。因此,教育科研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立场,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民立场在教育研究中的内涵要求,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谋对策,集中开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理论研究,使教育科研更加贴近和满足人民需求。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育科研工作从思想到行动都要“进入新时代”,相应的工作要全面跟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其对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三、走在前头、引领发展

教育事业愈是向前发展,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就愈加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江苏教育科研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科研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科研的转型发展,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决策服务水平,争当全国教育科研改革的探路者、示范者、引领者。

(一)加强政治统领,确保教育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

一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决把好教育科研的“政治关”。

二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科研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实现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教育科研系统建成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三要守好建强教育科研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务必要增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紧迫性、复杂性的认识,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发表有要求”的原则,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强化系统观念,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

一要加快构建全面覆盖、上下衔接、职责明晰的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对上,要主动衔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主动接受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管理指导;在省本级,要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科学规划全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规划管理。对下,各类教科研机构的职责要明晰、任务要聚焦。

二要建立健全纵横贯通、内外一体、各方联动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在纵向上,要加强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工作网络的贯通联系;在横向上,要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教育考试评价部门、教育技术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育类学会(协会)协同联动;在界域上,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边界,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凝聚研究力量,引导共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跨学科、多主体的研究新范式。

三要建立健全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绩效的科研创新良好生态。要善于抓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的有利时机,克服教育科研工作行政化倾向,让科研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激发内生动力,释放科研活力。积极探索实施科研任务“揭榜挂帅”制度,鼓励领军人才聚焦重大问题挂帅出征,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的潜力。

(三)聚焦主责主业,打造支撑性、驱动性、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

一要深耕理论研究,练好看家本领。一定要把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挖深挖透。深化教育领域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探寻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规律,筑牢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石。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数字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他们的学习规律需要做深入的研究。要搭建高端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全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研发中心、交流中心和创新中心。

二要聚焦现实难题,开好解题良方。好的教育研究成果必然是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十有八九是假问题,要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问题解决了,才会对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就会产出好的研究成果。要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数据支撑,提出利大局、管长远的政策建议。

三要紧盯民生痛点,想好奇招妙法。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应该说是处于持续高位的状态,很多是很好的科研选题。比如,如何构建推进“双减”的长效机制,“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而且起步不错,但如何构建长效机制?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都应该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优先领域。要树立提供“政策工具包”意识,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剖析问题产生的缘由,阐释问题背后蕴含的机理,寻求破解教育难题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模式。

(四)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教育科研范式转型

其一,要强化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有意义”的教育科研。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有些问题,可以用老经验、老办法来解决,但更多的问题需要新理念、新办法。要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既要立足江苏,研究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个性问题;又要面向全国,站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思考,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共性问题。比如从2020 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对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那么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和疫情前会有什么异同,哪些应继承,哪些会变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同时,还要放眼世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有益做法,努力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江苏的贡献。

其二,要强化实证研究,深入开展“有证据”的教育科研。实证研究是教育学科从思辨到科学的关键转折,教育科研一定要坚持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对重大问题持续跟踪,注重长期性、系统性研究。要广泛深入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推进教育科研数字化转型,加快建立省级教育发展科研数据中心,加强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的实证研究。要充分运用认知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广度与深度。

其三,要强化协同攻关,深入开展“有组织”的教育科研。要发挥好体制优势,推进教育科研的协同创新。面向世界教育科学前沿、面向国家和江苏教育发展重大需求、面向基层一线教育教学实践、面向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建立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科研机制,强化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和其他科研机构的沟通协作,深化科研院所与各级各类学校的联合集成,比如和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等的沟通协作,集成社会、企业、家庭的力量协力进行教育科研创新。

(五)提升专业水准,着力打造高素质科研队伍

首先,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2020 年9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门强调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热爱教育、崇尚真理、脚踏实地、潜心研究,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著书立说、建言献策、培训指导。教育科研人员要有“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坚守,将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心无旁骛、勤奋钻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其次,要完善教育科研人才成长机制。专业素养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要尊重信任、关心支持教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把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像尊师重教般关心支持尊重教育科研人员,按照科研的发生规律、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律做好专业培训、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要建立持久良好的“旋转门”机制,加大优秀科研人员到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挂职锻炼的力度。同时,要聘请有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的行政领导、知名教育专家等到教育科研机构担任专职或兼职研究员。支持教科研人员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访学交流、参与国际高端项目研究工作等,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提升专业水准。

最后,要大力培养教育科研领军人才。要着力培养、集聚一批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实施省级教育科研领军人才(团队)培育行动计划,支持教科研机构创新高层次人才选聘和薪酬分配办法,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要探索建立教育科研“荣誉研究员”“特聘研究员”等制度,招聘高层次专家、紧缺学科专家,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教育科研机构要与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协同培养江苏教育科研的紧缺后备人才。

(六)增强组织领导,健全教育科研制度保障

一要完善领导决策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和关键作用,牢固树立“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善于从全局中把握与谋划教育科研工作。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研究解决教育科研的重大问题。要强化教育科研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协调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大政策和重要事项。

二要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软实力”需要“硬支撑”。切实加大教育科研经费保障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要安排相应的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多渠道筹措教育科研经费,确保教育科研经费逐年递增。要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简化项目预算编制要求,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教育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三要创新科研评价机制。要根据不同研究类型,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健全以创新质量、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将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聚焦到探寻教育规律、提出改革方案、转化教案学案、解决现实难题、推动实践变革上来。要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改革教育科研考核和人才评价制度,有效激发教育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新时代新使命,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江苏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开启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江苏教育“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