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君文化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2023-03-22

戏剧之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和亲王昭君昭君

朱 丹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黄石 4351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称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等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历史佳话。昭君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昭君文化蕴含的“和”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

一、昭君文化的历史意义

(一)昭君文化与民族团结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在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为西汉元帝时汉宫宫女。公元前33 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在汉元帝应允后,王昭君自愿担当“和亲使者”,出塞和亲。同年,汉元帝改元为竟宁,王昭君到达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后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从胡俗”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并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昭君出塞使“边城晏闭,牛羊布野”,五十余年无战事,她成为中华民族和睦相处、实现大团结的突出贡献者。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和亲”,但为何昭君出塞在“和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今天还在被提及和颂扬?笔者认为,这与她创造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密不可分。昭君“和亲”年代早,影响大,效果好。在她出塞后,汉匈五十余年间保持和平状态,昭君作为民族友好的和平使者,推动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扩大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消除民族隔阂,为后续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昭君文化与边疆经济发展

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始终存在着差距。昭君出塞为边疆与中原搭起了交流的桥梁,两地和谐共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在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传播和人员交往中,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昭君出塞改变了以往以战争抢掠为主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两地休养生息的时间,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同时,两地的交流往来使边疆地区人民看见了中原地区的繁华先进之处,必然促使边疆人民向往和仿效中原制度,培养商品经济意识。

(三)昭君文化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和谐相处

昭君出塞后,汉匈五十余年无战事,经济文化交流和谐繁荣,这都反映出昭君在匈奴生活期间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关系融洽,得到了众人的尊重与爱戴。昭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身平民的和亲女子,她自愿出塞,作为土生土长的汉家女,却能很好地融入匈奴生活,与匈奴人民和谐共处。笔者认为,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毕竟汉匈习俗有很多不同之处,无论是吃住行,还是语言文化等。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她更是“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这都与当时昭君所接受的汉朝文化相悖,但她顾全了大局,为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人民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各族人民期盼和平的心声,社会个体之间的和谐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与重要保证。

二、昭君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昭君文化的内核是“和”,是民族文化渗透融合的典型案例,可以说,没有“和”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当代弘扬昭君文化,对推进人类和平,民族和睦,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须依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弘扬昭君文化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有着现实意义。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着民族共同繁荣的理念。只有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尽快缩小其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我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昭君文化体现了昭君善良乐观,与人和谐相处的友善精神,对现代人际交往有着启示和教育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保障。社会和谐不仅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个体行为,更需要个人注重道德建设,提升素质。只有人人从思想上自主规范言行,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昭君出塞”的文化意义,是对昭君文化价值的肯定,同时也证明昭君文化并未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意义。我们更应该在多元一体民族观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昭君文化,发挥其文化价值。

三、进一步弘扬昭君文化

伴随昭君文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各界人士都对昭君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播,优秀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例如曹禺的话剧《王昭君》,陈家林导演的30 集电视连续剧《王昭君》,李玉刚团队诗意歌舞剧《昭君出塞》,郝存柱、周濯街、姜子夫的三卷本《东方和平天使王昭君》等。大众传播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影响力巨大。湖北与内蒙古因为昭君文化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兴山县和呼和浩特市,坚持弘扬昭君文化。

昭君故里兴山县从1988 年起就着手举办“昭君艺术节”,以昭君文化为载体,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以“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为城市文化定位,围绕“弘扬昭君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打造美丽经济”,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山西、河南、台湾等地的文化、经济交流,先后成功举办“中国兴山昭君文化国际论坛”“湖北昭君文化旅游节”等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昭君文化主题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和中华民族大团结。兴山县在昭君文化研究、文艺创作、宣传交流、品牌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王昭君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昭君故里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最美乡村、4A 级景区等国字号名片。

作为昭君的“婆家”,呼和浩特市为弘扬昭君文化也一样付出了巨大心血。1997 年,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成立,并于1999 年首次成功举办“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受众广,影响大,有着很高的文化传播价值。每年大量学者参与昭君文化研究会,呼和浩特市还建立了昭君博物院,同时以昭君文化带动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昭君文化逐渐成为呼和浩特市的特色文化。

2008 年,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在呼和浩特正式成立,其主要研究“昭君出塞和亲在汉匈民族关系中的作用,在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学会的成立使昭君文化研究从呼和浩特市和兴山县逐渐走向全国,进一步带动了各界对昭君文化的深层研究,同时也带动了昭君出塞沿路的旅游和文化经济。

昭君文化在当代依然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及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其内涵始终坚持“和合”的政治理念,促进不同地区的交流和互补。

猜你喜欢

和亲王昭君昭君
昭君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明妃王昭君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昭君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