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技、意”,笙三维教学模式初探

2023-03-22陈广声

戏剧之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气息发音意境

陈广声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一、当下笙教学的短板与成因

传统笙教学多采用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方法,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模式,笙教学质量不高。

(一)和音教学不深入,基础教学质量不高

和音是笙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器乐教学,都必须在起点打下一个牢靠的基础。而对于笙这样一种特殊的乐器而言,这个基础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笙属于自由簧乐器而且是多簧乐器,这就意味着笙的发音更多的是以多音组合的形式出现。而这个组合显然不能是随意的,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或者说必须要尊重几千年来笙传承中的经验积淀。

而从当下笙教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民间社团,对于笙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教会”而不是“教懂”上。老师往往只传授标准,告诉学生按笙谱上的标准来就行,而至于为什么要按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很少有老师去深入研究和讲解。而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实际上对于笙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笙的传统和音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上五下四”的原则,即如果在旋律音的上方加和音,那么要加纯五度音;如果在旋律音的下方加和音,那么要加纯四度音。这样的教学够不够深入呢?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笙的传统和音自古就有且并非一成不变。从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研究唐代笙的和音之法来看,早期笙的传统和音多为五六个音相结合。但自唐宋以后,笙逐渐由宫廷走向民间,演奏需要快速和灵活,和音的数量自然也被简化。但简化的原则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与音乐旋律相和谐。中国传统音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乐曲的旋律是单线条的,这就使得笙的传统和音更多的是五度、四度和八度和声的组合。所以,晚清教育家兼曲学家童斐的《中乐寻源》中才说:“笙管和音之法,律吕正义言之最为简要。律吕正义云,以本声为宫,而徵声和之者,为首音与五音相和。以正声为主,而清声和之者,为两声子母相应。”

当然,不仅仅是笙的传统和音的教学,像滑音、历音等发音方法同样有其内在的组合规律。不把这些细节讲明白,笙教学就只能把学生“教会”而不是“教懂”,这样的基础教学是不扎实的。

(二)技巧讲解不细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笙的技巧训练是没有捷径的,但有效率高低之分。而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其实就是教学者的技巧讲解质量。如果老师教得不细,那学生练得就快不了甚至会练错。

实际上,笙的演奏既是一项“全身运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头、肩、颈、胸、臂、手、腰、背、脚,还是姿势、气息、嘴型、动作,不仅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抠,还需要研究各个点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气息,大部分老师会反复强调“腹式呼吸”,但腹式呼吸怎么产生,怎么加强?这些细节却不是每个老师都会细致讲解的。但笙的气息训练,至少有三个细节要反复训练和强化:

一是腹肌,既然要让腹肌产生控制力,那就必然需要加强腹肌的训练,例如跑步、跳绳、游泳、哑铃等,这些对腹肌的锻炼有助于吹奏时的气息运转。

二是姿势,如果吹奏的是传统笙,那么要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放松自然挺直(上体僵硬会导致气息不畅),两臂微张,笙向右倾斜15 度。

三是精神,我们常说“神清则气爽”,如果训练者精神不饱满、注意力不集中,那气息必然不会顺畅,此时再高强度的训练也无助于技巧的提升,反而会对其身心有所损害。

以上三个细节如果不详细讲解并加以督促,那即使把技巧练习的时间增加一倍,也无法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技巧,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是极为不利的。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得细可能会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但能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细节、提升质量,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总体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在当下的笙教学中有一种错误的导向,即过度追求技巧的种类及难度,很多学习者以自己掌握了多少种技巧为傲。这是一种浮躁的心态,也不利于笙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意境解读不深入,教学缺乏文化内涵

笙演奏,形似不难,神似不易,二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意境的深浅。而当下的笙教学,注重技巧解读的多,注重意境解读的少。即使有意境解读的环节,也仅仅是照本宣科,既不深入,也不生动,教学缺乏文化内涵。

意境二字,既包含“意”,即情感,也包含“境”,即景象。无论学习还是演奏,最好的状态是“情景交融”。要让学生感知这个状态并通过消化和理解,最终达到这个状态,就需要在教学时深入解读作品的意境。既要解读每一个乐段的“情感”,又要解读每一个乐段的“景象”。同时,解读要力求生动具体,让学生能有真切的感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听懂作品,理解其中的意境。

二、创新笙教学模式的方向与方法

(一)深化发音解读,提升基础教学的质量

严谨的发音教学既包括“发音的正确”,也包括“正确的发音”,前者是建立标准,后者是解读标准,二者缺一不可。

在教学实践中,想要提升笙教学质量,首先要提升基础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发音教学,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实践,不仅传授标准,而且解读标准、强化标准。

以笙的传统和音教学为例,《律吕正义》云:“以本声为宫,而徵声和之者,为五音与首音相和;以正声为主,而清声和之者,为两声字母相应”。也就是说,笙的传统和音在构成上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五度和音构成,一种是八度和音构成。在此理论基础上,传统和音可以概括为四种,即五度和音、四度和音、八度和音和五八度和音。

五度和音:音色清晰、旋律清楚。

四度和音:音色浑厚、含蓄。

五度再上加四度的和音:音质丰满,音色明亮,旋律清楚。

五度再下加四度的和音:音色浑厚,并有一定亮度。

说清楚这四种传统和音的来由及特点,才能让学生明白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作品所适用的和音方法是不同的,而真正专业的笙演奏者在练习一首新曲时,需要遵循乐曲的风格和情感,反复推敲和音的使用,而不是由着自己的喜好随意使用。

例如,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在演奏《草原骑兵》时,同一乐句就采用了两种传统和音,之所以采取这两种和音,是为了突出大草原的美丽辽阔以及骑兵战士们的英姿与豪情。而为了验证这两种和音,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不同的和音效果,这对于强化学生对“标准”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

发音教学看似平淡无奇也无需大费周章,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儿。在起点把标准讲清楚,不仅会让学习者有一个严谨的起点,而且会让其今后的艺术道路始终行走在一个严谨的框架之内,这对于一名艺术工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细化技巧解读,提升技巧教学的效率

对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而言,每位学生学习笙的周课时为2 课时,占所有课程学习总时长约1/12。而在学习过程中,留给技巧训练的时间更是有限。如果教学者不把技巧讲清楚、讲细致,那就意味着本就有限的技巧训练时间中“有效训练时间”会少得可怜。

因此,教学者有必须把每一项笙技巧讲清讲细,甚至自己要多花点时间去做研究和准备,以便用更清晰简洁的方式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要领,进入状态。从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技巧解读至少要做到三个到位:

1.讲解到位。例如呼舌,要求演奏者用均匀而微颤的呼吸力量,使乐器发出柔和颗粒状波浪音,缓缓奏出旋律,其音响效果近似弦乐器的抖弓。这种“均匀而微颤”的呼吸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去控制,这需要教学者讲清、讲细。

2.示范到位。这个环节考验的是教学者日常的技巧训练水平,教学者需要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功底,才能保证这一环节圆满完成。

例如《晋调》的第四乐段的第146 小节开始,运用了大量的“i76”重复。有的教学者示范时,把带节奏感的和音吹成了没有节奏感的颤音,这种示范不仅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

3.辅导到位。对于初学者而言,教学的难点往往不是讲解,而是辅导。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关于气息的训练,就算我们可以从解剖学的精度把“腹式呼吸”讲得足够细致,但依然会有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而此时,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学者就会用其他的方式去辅导学生。

例如,通过跳绳训练来让学生感知和控制腹肌;用太极拳练习来让学生体会什么叫“上体放松自然挺直”;用气息训练器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强化其对于气息的控制。

(三)强化意境解读,提升笙教学内涵

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境,而这种“独特”一定会压缩成几个“关键词”。把这几个“关键词”解压成功,作品的意境就能被成功地还原。

因此,强化意境解读,必须学会“解压关键词”。以《晋调》第二乐段的教学为例,第二乐段开始所要呈现的“凄凉”和“艰难”究竟是什么呢?旧社会的山西由于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官僚和地主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很多人活不下去,被迫“走西口”。而这种饥寒交困、受人压迫的日子就叫“艰难”;这种背井离乡、生死难料的感受就叫“凄凉”。

在这样的意境解读之下,任何一名学生,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也能准确地把握这里的“凄凉”与“艰难”,这样的意境解读是广泛的、生动的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因此,想要教好《晋调》,不仅需要在发音教学、技巧教学上下功夫,还需要把这部作品的意境解读清晰,把作品中多个“关键词”背后的信息交代清楚,如山西自然环境的变迁、山西人生活环境的变迁、山西梆子的音乐特点等。只有把这些信息全面呈现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幅提升笙教学的文化内涵。

此外,意境解读还要尽量生动和具体,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素材把意境解读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知作品想要表达的景象与情感。

三、“音、技、意”的三维教学实践结论与思考

采用“音、技、意”三维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两提高三带动”,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带动学生对于演奏技巧、作品创作、文化元素的研究兴趣,推动笙教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笙教学模式创新而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也会对笙的普及以及传统音乐的推广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对于这种三维教学模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和修正。但我们相信,通过和音教学的深化、技巧训练的细化、意境解读的强化,在有限的校内时间,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育优秀笙人才,担当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任。

猜你喜欢

气息发音意境
I’m a Little Teapot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自然的气息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