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群牵引“星星”的年轻人(下)

2023-03-21祁登峰孔明月宋星光王凌硕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23年2期
关键词:飞控实验舱遥测

祁登峰 孔明月 宋星光 王凌硕

太空中的完美轨迹,源于千百次的探寻与求索,源于他们心中的使命与信念

2022年11月1日,凌晨。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灯火通明,一声声指令向全世界传递着梦天实验舱任务的捷报。

从10月31日发射升空,到11月1日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在地面飞控技术人员的精准控制下,梦天实验舱历时13小时,在浩瀚太空划出了一条完美的轨迹。

这份完美的背后,是操控团队对梦天实验舱几十个重大应急分支的设计、上百次联调联试的仿真验证、上千个故障预案的反复推演。

对身处航天飞控前沿的操控团队来说,看似平静的茫茫太空,潜伏着无数风险危机。他们必须具备随时处置各类紧急突发状况的能力,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绝大部分时候,应急预案都用不上。”操控主管可荣硕说,“但无论用不用得上,我们都会按照最高标准,进行最细致深入的准备。”对于团队操控的航天器,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状态,可荣硕都了如指掌。同事们都说他“熟悉航天器就像熟悉自己一样”。

每当有新任务,可荣硕总会找到航天器研发单位“追根究底”。哪怕是偶然出现的小问题,他也要问清来龙去脉。下班回家,他会拿着航天器模型,琢磨它的构型、帆板、发动机安装……靠着这种认真的劲头,他先后写下了帆板控制原理、供电并网模式、舱门开关状态等30多份任务教材,为精准操控航天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无独有偶。担负遥测任务的冯卓楠,凭一人之力开发出“遥测参数自动识别装订系统”,实现海量遥测参数的快速识别装订;与冯卓楠同在遥测岗位的姜萌哲,将中心自主研發的“航天器健康监测系统”能力发挥到极致,解决大型在轨航天器运行状态智能监视、自动判别、实时告警难题……操控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在为航天器的安全在轨运行保驾护航。

2018年5月,我国首颗环绕月球轨道微卫星“龙江二号”发射后不久,姿态失稳,跟踪信号中断。上行控制岗位操控主管李晓宇受命对卫星发令,进行紧急抢救。

一条条指令从李晓宇的指尖送至遥远的太空。情况紧急,每一条指令都是实时生成、手动发送,容不得丝毫差错。3个小时的时间,李晓宇铆在岗位上,有条不紊地执行每一步操作,手动发送了几百条指令,实时快速生成注入数据,均准确无误。

最终,李晓宇成功牵引卫星进入环月轨道,为世界留下了一张“最美地月合影”。这张照片,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成果,极大提升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李晓宇的成功不是偶然。为了练就过硬的能力素质,工作7年来,他一直恪守着自己制定的工作标准:把每一条指令都当作第一条,把每一次训练、每一个操作,都当作最重大的事情。

“航天无小事,成败系毫发。”入职4年来,这是团队成员张心言听师父李晓宇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操控团队始终赓续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试验作风,始终保持“问题归零”“任务双想”的优良传统,不放过一种可能,不漏掉一个问题,不允许一点差错,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一次又一次任务的圆满成功。

从牵引“神舟”、托举“天舟”,到遥控“问天”、领航“梦天”;从嫦娥四号首次月背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到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刚刚成立5 年的操控团队,亲身经历并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一个个高光时刻。仰望星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操控团队的年轻人,最爱的就是飞船和卫星划下的夺目轨迹,而他们心中的火焰,永远在星河间闪耀光芒。他们始终用坚守和奋斗兑现自己的承诺,在浩瀚太空放飞一艘艘“中国船”、一颗颗“中国星”。

猜你喜欢

飞控实验舱遥测
梦天实验舱,发射!
认识梦天实验舱
走近空间站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完成对接
民用飞机飞控通电自检测安全性研究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遥测方舱温度调节方法
无人机飞控软件架构设计初探
某小型无人机遥测软件设计
02 飞控技术与机场安保引关注
飞控系统故障告警实时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