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模式研究
2023-03-21刘燕
刘 燕
经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内蒙古文化与旅游市场日益呈现出旅游市场多样化、旅游业态融合化、旅游产品丰富化、旅游产业延伸化的发展态势。在《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更是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文化和旅游在空间布局、内容生产、产品业态、公共服务、消费促进、交流推广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创意创新,由此为文旅融合提供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目前,内蒙古文化旅游融合在产业融合、模式创新、路径探索上有了诸多实践,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带动效应,但目前关于内蒙古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尚比较缺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模式在实践层面还缺少有效指导、权威认定和宣传推广,在理论层面也缺少及时总结、系统归纳和深入研究。因此,内蒙古急需梳理和构建文游融合发展示范模式,使文旅融合发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内蒙古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模式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已不再是二者的简单结合,而是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延伸、渗透、重组、替代,是逐步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产业链的动态发展过程。文旅融合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不是简单的类型,模式经济学认为,模式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规律关系、或者是经济社会特殊经济规律外在表现形式的总结性认识。示范模式则在把握事物间规律和提升总结性认知上有更精准的认识和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内蒙古文化旅游示范模式有两个内涵:第一,它是人们对经济社会规律的抽象认识和理论升华,因此应该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或认识论;第二,它体现在一定经济社会形态之中反映的是特定时期和空间内的发展规律,并随着时空历史条件不断演化发生变化、创新,体现出不同的内容、特点与规律,否则模式将趋于僵化而失去活力。
二、内蒙古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模式发展基础
融合示范模式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技术、市场等条件因素。资源是原材料,是基础;技术是推进器,是融合示范模式产生的活力;市场是源动力,是融合示范模式产生的动力。
(一)资源禀赋:示范模式发展的基础条件
文化旅游资源是文旅融合示范模式发展的初始条件。内蒙古有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包括地质旅游资源如高平原景观区、山地景观区、荒漠景观区等地质奇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草原、森林、沙漠、湖泊和水域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建筑、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蒙古族、三少民族等民俗文化。这些旅游资源为示范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融合示范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发展的无限性、组合的多样性和增值的可能性。
(二)技术条件:示范模式发展的支持条件
文化旅游对技术的运用程度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与层次。目前,内蒙古充分运用“互联网+”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基础。从行业看,2017年内蒙古已实现监管网络交易全覆盖;从地域看,早在2017年呼和浩特市城乡已实现移动无线网络全覆盖;从服务看,内蒙古高速公路实现视频监测全覆盖。同时,内蒙古运用信息通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市场需求:示范模式发展的动力条件
市场需求是融合示范模式产生的动力。旅游业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市场共享为旅游融合提供了驱动力,促进旅游产业不断融合、企业不断发展。从近几年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内蒙古文化旅游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产值持续增加。虽然受疫情影响,旅游人数和总产值都有所下降,但2020年第三季度,全区接待国内游客5690.68万人次,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接待水平的83.25%。2021年接待国内游客1.3亿人次(13126.8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0.49亿元;2022年上半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3597.8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8.99亿元。需求作为供给侧的源头为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方向和发展路径,也是融合旅游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
三、内蒙古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模式构建机理
任何产业的发展和推动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更需要激发内部活力,内在发展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产业发展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一)政府引导,示范模式形成的启动力
内蒙古先后制定《关于推进城镇旅游全域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多部门共建融合发展项目库,整合各方资金和力量,推进融合发展工作,这些都为融合示范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导向转型,示范模式形成的驱动力
内蒙古文旅发展处于资源导向朝形象导向、市场导向转变的过程。初期内蒙古旅游目的地开发多采取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可以节约成本,短期内取得最大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旅融合不断推进,内蒙古文旅融合趋于理性和走向成熟,产业发展不再单纯走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而是兼顾市场,通过有意识地塑造形象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极点支撑,示范模式形成的带动力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随发展阶段、发展水平逐渐演化,良好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多样化发展、示范性带动。呼包鄂一小时经济圈的形成,使区域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突出,对除节点城市外的其他地区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东部地区则形成以“赤峰—乌兰浩特—海拉尔”为中心的“极点牵引型”模式,即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体现和主要依靠发展条件较好的三个中心城市、少数景点景区、少数产业、发挥经济中心优势,培育和打造集聚发展中心和高地,使这些先发点、支撑点产生积聚效应,使大量资源集中在这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和依托“增长极”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多维宣传,示范模式形成的推动力
首先,影视作品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内蒙古因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众多影视作品重要的取景地,随着影视剧的热播,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英雄》中的胡杨林、《狼图腾》的乌拉盖草原,都成为对外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提升了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示范模式的形成起到作用。其次,文化旅游赛事活动,促进旅游目的地对外传播。近几年英雄会使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进入游客视野,为体育赛事示范模式的打造树立了典范。再次,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提升旅游整体知名度。内蒙古地区东西跨度大,资源类型差异性加大,旅游宣传也在整合各盟市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基础上,将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等密切结合,带动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
四、内蒙古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模式
(一)基于保护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空间文化景观旅游模式
内蒙古文化景观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功能多样,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基于文化景观的独特性,主要有原真性遗产遗址旅游和多元性文化景观旅游。原真性遗产遗址旅游模式以元上都遗址为代表,该模式在保证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原生态性基础上,开发适应景观特征的文化产品,整合周边景点,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多元性文化景观旅游模式以大召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在建筑改造和功能打造上既严格按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求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了集旅游、观光、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与一体的精品历史文化旅游区,是首府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典范区域。
(二)基于传承非遗文化、激发非遗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式
该模式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基础上的文旅消费形式,是旅游与非遗的共融发展。内蒙古非遗数量众多,丰富了非遗文化旅游的内容;非遗分布广泛,拓展了非遗文化旅游的空间;非遗特色突出,保证了非遗文化旅游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莫尼山非遗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游、以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为代表的博物馆游和以旅游那达慕为代表的旅游节庆和大型文化活动游。这些典型模式丰富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三)立足工业资源、延伸旅游路径的工业文化旅游模式
该模式承接地区产业发展态势,将工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以工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以及工业遗址等为主要吸引物。内蒙古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牧业资源,为该旅游模式发展提供了条件;资源分布广阔,延伸各地文化旅游路径;较高的专业性,拓展了文化旅游的知识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工业文化旅游形成以北方兵器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模式,以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园为代表的企业参观模式。这些模式既很好地反映了内蒙古工业发展的特色,也在宣传与推广企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四)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
该旅游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经营为主题,以乡村资源为依托,以村民活动为内容,以促进乡村发展为目的,新时代更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使命,由此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该模式因为突出文化属性,提高了乡村游的层次和品味;促进产业升级和业态拓展,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实现突破;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体现乡村特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五原县塔尔湖镇特色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游,以鄂尔多斯达拉特旗赵大剪文化大院为代表的农家乐游和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哈沙图村为代表的村落游等。这些模式探索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激发了乡村文化活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发展路径。
(五)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精神血脉的红色文化旅游模式
该模式是以旅游产业的形式,将红色资源融政治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合理开发的结果,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结果,它较好地反映和体现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积极作用。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发展的旅游类型,因其资源类型齐全、分布范围广,也因为政策的助推,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基于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内蒙古红色旅游探索出以乌兰浩特“一馆三址”为代表的参观学习模式和以城川红色旅游区为代表的参与体验模式。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展加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功能发挥最充分的旅游模式。
(六)拓展品牌价值、提升旅游影响的影视文化旅游模式
该模式是由传统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价值整合、产业融合形成的新型业态。对内蒙古而言,主要依托的场景包括草原在内的多样化场景,因此依托多样化的资源,拍摄的电影也是多样化的。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以蒙古源流为代表的景观塑造模式也有以额济纳胡杨林为代表的场景驱动模式。这些模式在扩大内蒙古旅游影响力、提升旅游吸引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七)打造核心赛事、扩大体育消费的体育文化旅游模式
该模式以文化为背景,融合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元素,搭载旅游产业的平台,依托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旅游产品,并以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方式。内蒙古体育文化旅游有着鲜明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体育项目丰富,同时季节性较强,广阔的资源使体育旅游与外界环境完美结合,配套性与多功能性较为明显。由此形成以“越野 e 族阿拉善英雄会”为代表的打造精品赛事模式和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代表的举办全国赛事模式。这两种模式通过体育赛事,扩大了旅游影响力,在短期内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体育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
(八)发扬奥运精神、打造四季旅游的冰雪文化旅游
该模式是以冰雪文化为核心,通过对冰雪气候资源的利用形成参与感极强的文化旅游模式。内蒙古资源的丰富性使冰雪旅游资源组合度高,冰雪旅游地域特色鲜明,产品多样。同时随着冰雪经济持续升温,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呼和浩特马鬃山滑雪场为代表的短途滑雪游模式、以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为代表的综合节庆游模式和以阿尔山冰雪度假区为代表的度假冰雪游模式。随着人们对冰雪旅游的持续关注,内蒙冰雪旅游的发展路径还在不断探索。
内蒙古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既要从宏观层面上思考文化旅游示范模式在新时代的整体推进与发展策略,又要从微观层面上思考文化旅游企业的具体发展对策,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科学的文旅融合示范模式发展体系,提高内蒙古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使内蒙古在文化旅游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