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的儿童表达

2023-03-21张燕芳

江苏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研学英雄思政

张燕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是事关培养人的问题。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如何耕好育人的“责任田”?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盛泽实小”)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形式,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坚持课程思政的儿童表达,优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协同机制,将思政教育回归儿童本位,让思政教育从单纯的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到课程的高度,成为儿童成长的基础性课程。

一、思政故事的剧场表达

每一门学科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承担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结合不同课程的学科定位、学科属性、思维方法和教育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的,而是隐含在学科知识里,需要教师主动发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合理的整合、分类及转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童话故事嫁接、课本剧表演、真实案例再现、儿童故事改编等形式,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比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秋天》这篇课文中,“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展现了大自然发生的变化,蕴含着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悟;“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则写出了每年秋季大雁南迁时的情形,揭示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借助这些思政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创编故事《雁儿飞》。

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年龄为6~12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说是在活动中玩大、在故事中成长的。故事,对于他们而言,意义非凡。将故事融入思政教育,将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让“精神力量”浸润学生心灵。学生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开始,在故事中感知世界、认识自己,在故事中明辨是非、明晰事理,在故事中认识美丑、找到榜样,在故事中经历世间万象、滋养德性……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道理,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不会直接走进学生的内心,需要凭借一定的方式来内化。盛泽实小的“儿童剧场”,就为学生推开了一扇门,让他们在舞台的灯光下,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儿童剧场”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发掘了儿童自身的力量。学生通过“我演故事给你看”“我来看你演故事”“故事中有你有我有道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验百味人生,开启思想道德教育的“朋辈互助”新模式。学生是剧场的主角,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选内容、表演形式与合作伙伴。此外,服饰的准备、角色的分工、道具的使用、剧本的创编、台词的演绎等也都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儿童剧场,“创意手偶”和“欢乐手偶”特色课程最受学生的欢迎。手偶表演兼具“游戏性”与“表演性”,当学生将手偶套在自己的手指上,即使是性格内向、不擅表演、容易害羞的孩子,也会觉得讲故事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思政人物的深度访谈

盛泽实小的思政教育常常围绕一些节日、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涉及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对如今的学生而言,距离遥远,情感上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因此,学校在组织活动时,注重挖掘利用学生身边可感可知的人和物,让学生在与这些“人物”碰撞的过程中获得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个重大历史节点上,盛泽实小组织开展“寻访‘红色宝贝’”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观念,增强政治认同。学校将活动对接学生生活,围绕主题发动全校学生寻找身边的典型人物。经过筛选,首先确定了两位访谈对象:四(4)中队夏同学的祖父,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五(10)中队邱同学的祖父,他的父亲参加过渡江战役、西南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接着确定了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听老兵讲述峥嵘岁月、回望革命历程。在访谈活动现场,老一辈军人不怕牺牲和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夏同学的祖父拿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纪念章,邱同学的祖父拿出了他父亲的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一份泛黄的功臣简历表。这一枚枚军章穿过岁月的风雨,见证着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诉说着老一辈奋斗者坚定的信念和无悔的付出。

思政会客厅以访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场域,用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思政主题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情绪、认知、观念等方面的连接。这种真实性的情感体验,是春风雨露般的滋养原料,使学生的德性得以滋润;是拨动内心深处的琴弦,能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三、思政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为落实课程教材内容,切实发挥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铸魂育人作用,结合学校实际,盛泽实小聚焦“大主题”,跨学科开展项目研学,横向联合各个学科,纵向延伸至课外,于大主题中寻找小切口,让宏大叙事可触可感。

认识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2014 年5 月30 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年龄和特点,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加深理解。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基于“心中有榜样”这个大主题,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分步实施项目化学习,展开主题探索的研学活动。第一步:确定研学主题,推荐学生阅读管桦的中篇儿童小说《小英雄雨来》,找到“英雄”这个核心主题;第二步:生成研学子课题,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围绕核心问题充分讨论,从不同角度梳理出选题,再结合学生研究兴趣,筛选确定研学子课题;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研学小组通过讨论,确定研学目标并制订研学方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四步:研学成果汇报,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分享自己的研学感悟、绘制思维导图、创作并表演舞台剧《谁是英雄》。

围绕“英雄”主题,以沉浸式的主题探索方式进行项目化学习,更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探究。整个研学过程,涉及“阅读、思考、表达”这三种能力的迁移和运用,从未知到已知,从理解到表达,实现学习的系列化和深度化。

“走近英雄”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不仅优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英雄内涵的认识,引发学生对英雄精神的思考,深化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追随之志。在此过程中,学生追寻英雄的足迹,进入英雄的内心,看到更为多元的英雄形象:无论是披荆斩棘的勇士,还是道德高尚的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只要是能将自己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相关联,那便是英雄。在思维碰撞中,“英雄”的内涵得到认同:无论什么年代,身处什么困境,英雄都是可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没有年龄的局限、时代的界限,他们的一切举动可以放在阳光之下。这场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开启了学生“学习英雄”的自我成长之旅,大家坦诚交流,最终形成集体共识: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每一位英雄都值得铭记和尊重。多年之后,“我”也许不会被世人熟知、被光环围绕,但“我”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这就是我们思政教育要达成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盛泽实小课程思政的实践,以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创生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的结构化,课程内容的儿童化表达实现了学习方式和路径的变革,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的道德成长看得见。

猜你喜欢

研学英雄思政
英雄犬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研学之旅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