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3-03-21周斌张旎璇

农业与技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村民体育

周斌 张旎璇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强调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1]。经过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乡村体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体育强国建设短板、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阵地,对于促进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乡村体育的发展囿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仍存在种种问题亟需解决。因此,精准分析现存问题,综合施策,对于发展乡村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1.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特色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断深入,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乡村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态势向好,通过乡村体育与文化、旅游等有机融合,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承办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等,有助于加强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发展县域范围内文体旅游产业,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多样化特色产业品牌,打响乡村知名度,多渠道促进村民增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2];有助于吸引城市居民在城郊村休闲娱乐,缓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带给人们的负面情绪和身体损伤,促使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舒缓压力,转变人们对乡村的落后认知,拓宽人们的娱乐方式,以城带乡,深化产业联动,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2 创设生态宜居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方式

乡村体育发展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具有创设生态宜居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乡村体育在发展中秉持生态保护理念,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充分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特点,承办滑雪、登山、越野、攀岩等各类体育赛事,创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实现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3],通过乡村体育的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强化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村民创设了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乡村体育的蓬勃发展唤醒了村民的体育意识,提升了村民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性和积极性,茶余饭后以运动健身逐渐代替打麻将、闲谈等娱乐活动,既增强了村民的身体素质,又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文体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增强了村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思路,带给了村民生活新体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乡村体育的绿色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体育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为村民进行农业劳作、实现个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1.3 促进社会群体交流,提升文明乡风水平

村民通过自发参与群体性体育活动、加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等方式开展乡村体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群体间的积极交流,进而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村民在基于共同爱好组建的体育社会组织中密切联系,共同进步,以体育为中介进行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改善村内部、邻里之间的关系,通过承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有助于加强村与村之间的交流联系和良性互动,在紧张刺激的体育竞技中增强凝聚力、认同感、归宿感,提升文明乡风整体水平,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能够通过外在效应带动村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能促使村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不仅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村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协同促进村集体的繁荣发展。

1.4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有序发展

乡村体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多元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乡村体育要求政府牵总头,积极转变职能,完善乡村体育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体育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在政府的引领下,积极发挥组织群众的重要功能,积极承担起促进乡村体育发展的社会责任;乡村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要求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行使个人权力。乡村体育的良好发展是对于乡村治理能力的一场重大考验,有利于提升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的治理能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日后乡村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

2.1 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在政策的惠及下,乡村地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满足村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是当下乡村发展的重点之一,在国家的大力宣传和政策扶持下,村民的文体需求日益增长,乡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体育健身意识、身体素质、体育设施使用率稳步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量增加,乡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显著提高,乡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乡村体育发展向好。在乡村体育产业方面,“体育+”模式在促进乡村脱贫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体育+旅游”“体育+特色产业”等新模式不断推出,经济带动效应显著。乡村体育取得的显著成果有助于满足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体育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扎实推进。

但从横向来看,乡村体育仍存在许多亟待优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宣传方面。

在管理方面,乡村体育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方式粗放化,基层政府治理理念较为滞后,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健全,机构有待完善,具体工作落实程度有待提升,规章制度较大程度形同虚设,村民权利主体让渡、价值主体偏移[4],乡村体育发展缺少监管。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体育基础设施仍未实现乡村全覆盖,专设的体育场地难以满足村民多样性体育锻炼的需求,仅仅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散步、打篮球、广场舞等简单的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支撑,对于较复杂体育活动的组织参与度很低;部分乡村地区的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体育器材老旧、更新换代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所在地村民的体育锻炼需要[5];乡村体育受经济、地理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场地多选择以户外运动场地为主,乡村居民体育运动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乡村体育发展不平衡,受经济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乡村体育发展程度较大程度领先于西部地区。个性化的专业健身馆缺乏,健身需求有待提高;体育赛事举办次数较少,经济带动效应远低于城市,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程度不深;特色体育活动传承度和开展度有待提高,体育非遗项目日渐衰落;当前乡村体育在医疗、康复、社会指导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村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安全性程度仍有待加强。

在宣传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体育运动宣传感染氛围不强,多采用墙报、标语的静态宣传方式,较少采用新兴媒体、现场讲解的动态宣传方式;对于乡村体育能人利用程度不高,先进模范带动作用不强,对村民参加体育运动的驱动力和号召力不高,对养成固定体育锻炼观念帮助程度较低。

2.2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现状

乡村振兴是按照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5方面的要求推动的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全面振兴。人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加速器”的效用。乡村体育是“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下的重要布局,推动乡村体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村民和乡村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体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乡村体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体育基础设施配置率不断提高、居民体育锻炼意识有所增强、体育赛事承办率有所提升、特色体育产业有所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了乡村经济多元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相较于城市体育和乡村其他方面的发展而言,乡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仍差强人意,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仍有待深化,乡村体育对于乡村的经济带动效应仍需发掘,对于文明乡风的贡献程度仍需强化,与低碳环保理念相融合促进生态宜居的路径有待拓宽,通过体育治理水平提质增效使得乡村治理水平提高的带动作用仍需强化。乡村体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映射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乡村体育发展程度遥遥领先于西部地区乡村体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加深了地域间乡村振兴的不平衡性,进而又反作用于乡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看,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综合、程度不够深入、发展不够平衡,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发展乡村体育,增强乡村体育对于乡村振兴的贡献力是下一步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全面发展离不开乡村体育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体育的巨大潜力,以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旨归。

3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多元主体参与

发展乡村体育,要坚持政府牵头,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完善乡村体育发展目标和规划,基层政府要精准发力,对于边远偏僻、经济较为落后、没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地区,发展乡村体育侧重于建设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体育场点、提高村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具有地理优势、经济发展良好、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地区,发展乡村体育侧重于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多样化配置,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建立问责制度,对乡村体育工作成果验收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实行上下级政府责任连带,下级政府工作绩效不明显问责上级政府;强化体育发展意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体育部门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进一步扩大农民体育工作经费在全民健身投入中的份额和比重,投入重心向乡村地区倾斜,均衡配置资源,加快缩小东西部乡村体育发展差距;职责到人,定期及时对乡村体育健身器材进行维护、更新;从热心乡村体育的城镇人员和村级组织中选拔一批典型体育健身骨干,因村制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

激发多元主体活力。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及健身休闲设施的建设运营;利用区域特色资源,深入推动体育和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发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深入群众,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提升乡村体育的惠及力。突出农民主体,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夯实群众基层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自治制度,激发自治活力,提高村民自我服务能力;增强村民政治参与,积极行使体育议事权、体育政策知晓权、需求表达与反馈权;积极发挥体育健身骨干的带动作用,进而实现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民健身。通过构建“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科学推动乡村体育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

3.2 发挥先进带头作用,营造体育运动良好氛围

发展乡村体育,要发挥组织和个人的带头作用,营造体育运动积极氛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首先要摆正对于乡村体育的态度,拓宽对乡村体育的理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村民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党员队伍要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宣传乡村体育,帮助村民厘清对于乡村体育的认知,提高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

树立体育能人典型示范。在群众队伍中,树立体育运动先进典型,从村级组织中选拔一批典型农民体育健身骨干,打造一支热爱体育的农民体育工作队伍,积极组织休闲体育活动和充满农趣农味的体育比赛,使村民在“乡土”气息浓厚的体育比赛中带动村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对体育活动态度,推动体育健身常态化、生活化。

发挥民俗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民俗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更新活动形式,组织团结民俗体育运动员、工作者、爱好者,切实发挥民俗体育骨干力量,普及并带动民俗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带领村民在民俗体育运动中传承弘扬体育文化,实现以文化人。通过发挥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先进带头作用,为村民参与体育运动营造浓厚氛围和客观条件,在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中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3.3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体育参与意识

发展乡村体育,要突出村民主体,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村民体育参与意识。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培养风格亲民的体育健身专业人员利用抖音、快手、广播、电视等平台宣传体育锻炼知识、益处等,使村民在娱乐轻松的氛围中形象直观地接受体育信息,培养锻炼意识,带动村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室内室外随时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育锻炼的可及性,推动体育运动进农户;大力推进体育支教活动,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注重发挥体育明星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青少年群体树立良好榜样,传播体育正能量,宣传体育知识,弘扬体育文化,坚持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以青年的体育运动热情带动其他村民进行体育锻炼。

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农村基层组织要立足实际,分析解读政策文件,大力宣传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案例,积极分析当地优势,创新经营模式,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吸引村民入股,将村民个人发展与乡村整体发展紧密结合,使其在利益驱动下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提高村民参与乡村体育发展意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乡村振兴精准发力。发挥农村自治组织上传下达的作用,密切个人与政府的沟通,让政府明确了解村民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精准传达村民对于乡村体育的现实需要,为政府更好部署乡村体育发展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农村自治组织以更加亲民的方式开展乡村体育工作,精准把握村民需求,有效提升村民体育运动的意愿,推动乡村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推动体育进农户进校园,帮助村民培养体育运动意识,接受科学健身理念,培养运动锻炼的习惯性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体育、全民健身的浓厚社会氛围。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和民心顺民意,提高村民体育参与意识,推动乡村体育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村民体育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体育运动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