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新时代下的深情和努力

2023-03-20刘甜甜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村梧州江水

刘甜甜

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集《深情写在大地上》共分为六大主题:“同心抗疫”刻画了武汉抗疫那段特殊时刻里或驰援或坚守或助力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脱贫攻坚”记录了决胜全面小康过程中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人与城市”折射出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遇见美好”展现了奋斗在各自岗位的新时代劳动者积极向上的面貌;“生态与旅游”将广阔中国的壮丽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乡土与美味”则通过美食和特产探寻着当地独有的文化和味道。全书既观照我国改革过程中的发展风貌,也呈现出了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变化中,人们对时代精神的感怀和对日常生活小事的体悟,那些来自普通人的深情和努力,让人心生温暖,且充满力量。

关键词一: 双向奔赴

片段摘抄

盛夏午后的葛家村礼堂,此刻,热闹了起来。13位村民排成了一支队伍。袁小仙把自己最得意的8个布艺娃娃装进了行李箱,葛三军带了3棵小桂花树,葛德土带了3大袋贝壳……他们要去遥远的贵州定汪村布依寨里呆半个月,把葛家村的经验带进大山,再把刺绣、木工、酿酒等手艺带回来……

出征的人们都走了,午后的葛家村瞬间安静了下来。路过礼堂旁的大树,丛志强想起第一次站在这里时,村里老人说的话——村子像船,银杏树是桅杆,桅杆断了,船走不动了。然而,短短一年零四个月,古老村庄的精气神已被艺术重新唤醒。这只船,又重新开动了。

而重竖桅杆的人,不是他,是村民自己。

走到“时光场域”时,丛志强不由自主地在那幅巨大的布艺画前停住了脚步。这是前不久来此取经结对的贵州定汪村村民和葛家村村民一起完成的作品。画的左下部分,是用花布拼贴的桂花树;右上部分,是刺绣的经典图案树鸟鱼;正中,一条粉红色的盘扣衣襟将它们紧紧扣在了一起。他仿佛听到了遥远的崇山峻岭间,响起了迎客的动人歌谣……

——摘自苏沧桑《小山村的艺术活力》

素材解读

有着1200年历史的葛家村,是宁波市宁海县一个相对落后的角落,大山、毛竹、溪流、卵石、桂花林,美则美矣,却全无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想通过自己的专业为国家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点事情,用艺术为葛家村赋能。“葛家椅”令老人惊喜,“树虫乐園”让孩子快乐,学会了制作贝壳工艺品和创建家庭手工馆的葛家村民们每一天都在变化,变成了一位位“布玩偶大师”“毛竹设计师”“石艺高人”……一个个全新的村民,引领着古老村庄从观念到行动上的正向改变。乡村振兴、脱贫帮扶,不能是政府和群众的各自为营、自弹自唱,而应该是“双向奔赴”,形成合力。只有让群众心热起来,身动起来,引导脱贫群众补足“精神短板”,激发内生动力,群众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适用话题:人民至上;用勤劳表达感恩;志智双扶……

关键词二: 文化传承

片段摘抄

春联、门神、福字、窗花和吊钱,这五项过年之前之必备,我称之为过年五件套。和后来结婚时候一度流行的手表、自行车和大衣柜这三件套的说法相类似。只是,结婚三件套,早已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而过年这五件套,几百年过去了,至今依然风俗变化不大,除了吊钱如今在北京见到的少了,其余四种,仍然在过年前看许多人家在忙乎张罗。因为这是过年必备的庆祝仪式的硬件标准。可见,民俗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

——摘自肖复兴《剪窗花过年》

素材解读

对镌刻着一个民族共同生命记忆的文化的记录和感悟也是文集内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本文中有关春节剪窗花这项民俗。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本身就承载着亲情、伦理、对未来生活的企盼和理想等诸多文化意义。文中对于过年不让动刀剪说法的解释,传统大红高粱纸被选择的道理,比起剪纸来说删繁就简的图案纹样……都说明了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对于培育社会意识的集体性和审美文化的一致性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在这种代际传递中,民俗既增强了民族认同,也强化了民族精神,又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才是我们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缘由。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民俗的力量;承载民族精神……

关键词三: 旧貌新颜

片段摘抄

进入21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坝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那些为了“招待”洪水而建的骑楼,现在变成“骑楼城”观光景点。楼墙上的一道道水痕也已经被粉刷干净,挂在“大长腿”上的铁环被装饰上一层彩色的荧光圈,仿佛向行人炫耀着它的光辉岁月。在这个提速的时代,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号”已经停运,321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开建,直通粤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梧州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绿化带上,远看、俯瞰,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

——摘自黄咏梅《在梧州看水》

素材解读

人啊,纵使活得再久、行得再远,也总有些记忆是独属于故乡的,就如同西江水之于梧州。西江之水世世代代都与梧州人命运相关:江水是沿江眺望的异乡人在这个城市中奋斗之余的思念邮路,如光纤一样传递着他们的乡愁;本地人则更依恋在江水之畔,哪怕昔日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也在骑楼的保护下安然有序;在新的时代,梧州城商埠本色无改,西江水不因速度而被取代,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之后更多的是情感。小镇也好、古城也罢,来自故乡的典型风物和生活光景会呈现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表达着人们不同年代的感受和认识,见证着一座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适用话题:古城蝶变;市井百态;故乡记忆……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家村梧州江水
唱不尽心中的春江水
中共梧州城工委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那年的江水
共饮一江水 亲如一家人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梦梧州(外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