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效应与优化对策

2023-03-20茅萌

今日财富 2023年6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信贷产业结构

茅萌

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的主要效应进行分析,对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主要机制进行探讨,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对策进行讨论,以期为商业银行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商业银行信贷能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基于信贷政策、银行原则,商业银行可选择将资金借贷给某一产品,并发挥规模效应、溢出效应等,确保资金在产业与信贷之间良性循环。此外,经济飞速发展,人们需求向多样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也代表更多信贷资金将会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流动。而三个产业之间存在竞争,其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资金的流动,竞争结构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信贷是商业银行主营业务,银行信贷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反馈效应、信贷效应和溢出效应。为避免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下降,解决发展矛盾,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使商业银行能持续为三产提供资金支持,确保资金良性循环。

一、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的主要效应

商业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作用效应有三种,第一种是规模效应,第二种是溢出效应,第三种是反馈效应。

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能促进产业增长,第一产业配置增长能促进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配置增长能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配置增长能推动第三产业增长是规模效应的具体表现。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发挥引导作用,政策指引下,商业银行信贷增长代表资金供给增长,而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信贷资金转变成产业资本后,产业技术人员增加、生产技术随之升级,使产业价值增加,进而促进产业发展。也可以说,商业银行信贷影响产业结构的规模效应能持续提供资金,以供产业发展,还能实现资本增量,提高生产,扩大规模。总之,商业银行给产业发展提供的资金越多,产值增长越快。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联系,三产也互相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给任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其他产业也会受到影响。观察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内部运动、产业结构内部运动,可以发现商业银行信贷给产业带来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比如,第三产业给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提供支持,商业银行第三产业配置给第三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会受到影响。同时第三、第二、第一产业配置也会受到影响,这也代表商业银行信贷给产品结构带来溢出影响。总之,商业银行信贷对某一产业带来溢出效应有两种,分别是商业银行信贷间接影响产业、信贷作用对产业的直接溢出效应。

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发挥作用后,产业结构受到信贷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反馈效应的具体表现。结构优化升级体现出产业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产值增长,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增加。同时产业良性发展能促进商业银行信贷健康循环,还能提高信贷效率、质量。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依据经验选择将信贷投放于哪个行业,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银行信贷的良性循环。

二、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的主要机制

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效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的主要机制。主要机制分别是溢出机制、规模机制、反馈机制。

(一)溢出机制

商业银行信贷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也为各产业之间发展持续提供动力支持。基于溢出效应,各产业资源均可在其他产业之间快速流动。商业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各产业可以发现,任何一个产业均不具备独立性,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均存在多种联系。在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三产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加。某一个产业优化升级并不一定能带动其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就是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不规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表现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商业银行信贷并不能给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根据商业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可以定义为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映射关系。

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是第一产业配置可能促进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资产配置可能促进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配置可能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基于溢出效应表现形式,溢出机制传导途径如下:第一,信贷直接促进产值增长;第二,信贷促进其他产业的信贷配置优化,并在溢出机制第一种传导途径推动下,促进其他产业产值增长。也可以说,信贷间接促进其他产业结构发展。

(二)规模机制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储蓄。基于政策、信贷规则,商业银行综合考虑风险、收益等将資金流向某个部门,部门的产出再一次推动行业竞争,进而促进各行业技术发展,并推动产业发展,使产值增加。精准投放资金能为有潜力的产业持续提供动力,促进其发展。因此,将产业配置与信贷相对应,势必能推动产业发展,产值增加。从溢出机制角度分析,第一产业配置增长对第一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配置增长对第二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第三产业配置增长也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三)反馈机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信贷风险收益逐步提高,风险逐步降低,信贷质量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信贷系统健康发展、信贷资金良性循环。第二,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逐步演变成有利于金融环境优化的环境,促使商业银行信贷量增加。总之,商业银行信贷总额、产值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能进一步促进信贷总额增长,并推动商业银行信贷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信贷总额作用于产业结构总产值,并持续发挥溢出效应、规模效应,确保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升级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反馈机制的运行原理。产业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信贷总额、质量随之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可根据经验继续为高产能行业提供资金支持,确保信贷量增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实现反馈机制。

三、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根据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优化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信贷相关管理者应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基于经济金融形式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同时,正确分析商业银行信贷环境、自身经管能力、影响发展的因素等内容。如跟随其他商業银行发展计划,并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长期、稳定地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的定位、优势不完全由自身决定,管理者不仅要明确自身定位与优势,还需从宏观角度看待当前金融市场环境及变化形势。因此,在调整与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方面,相关管理者及工作人员还应重视金融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

(二)依据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需求为新兴产业提供支持

从宏观角度看,经济金融形势严峻。商业银行信贷发展、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必须清楚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此外,受经济金融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增速也随之发生转变,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难度。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某种意义上讲,新兴产业指引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也指明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新方向。与其他行业相比,新兴产业极具特殊性。比如,新兴产业中存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比重远远高于其他资产。同时这部分企业未来发展存在诸多风险。高风险性及不确定性是商业银行评估该类企业信贷资格的重要因素,受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大部分商业银行支持意愿不高、力度不足。针对以上情况,商业银行可采取个性化服务与该类企业对接,也可科学应用信贷相关的扶持政策,帮助商业银行自身分散风险。

此外,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兴产业的优势已经显现。截至2015年,工业行业利润下降,而新兴企业利润却快速增长。据统计,新兴企业利润增长率为8.9%。而2016年,新兴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增长率为10.5%,2017年,新兴企业利润增长率为11%。

(三)用差异化服务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

商业银行信贷转型升级、创新符合宏观经济金融背景,契合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同时为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商业银行应科学分析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信贷业务管理模式,优化信贷产品。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受融资“脱媒”影响,利润逐步减少,加之商业银行自身风控手段存在问题,致使商业银行利润率进一步下降。除以上因素外,商业银行信贷还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走创新道路,不断优化与调整信贷业务,提高信贷配置效率。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跨出创新银行信贷的第一步,并收获创新经验。比如,恒丰银行分析经济金融环境,结合当地发展与自身情况,推出税贷通。税贷通融合信贷业务、企业经营情况,真正实现企业、银行合作共赢。

(四)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许多风险,如不及时解决或有效防范风险,就难以助推商业银行信贷发展。

比如,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具有“制造业贷款占比高,大型企业客户占比高,小微企业客户占比低”的特点,简称两高一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均为大型企业、制造业,信贷业务的主要金额也用于支持大型企业、制造业发展。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与大型企业、制造业形成买方市场,也造成脱媒现象,致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解决客户数量减少的问题。分析制造业的信贷情况,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量信贷集中投放于少部分客户中,由于投放过于集中,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甚至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基于此,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信贷调整工作的复杂性,并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需求长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信贷结构优化。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可将解决与防范信贷风险作为优化调整信贷的有力措施。

(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科学分配信贷金额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西部与南部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城市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这也代表我国各地区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所不同。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对各地区进行调查,通过科学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地域优势及企业实际情况后,科学分配信贷金额,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分散风险。部分商业银行存在撤并网点的现象,部分地区的网点撤并后,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虽然撤并网点并不是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大举措,但对欠发达城市影响较大。除此之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受种种因素影响,难以得到商业银行金融支持,长此以往,穷的更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并完善针对我国各个城市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各地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促进各地经济发展。

(六)商业银行平衡各行业间的信贷结构

过去,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行业发展,优先选择大型企业展开信贷业务,比如航空、石油、电力等,该方法能降低信贷风险,还能获取较高收益。然而,经济飞速发展,信贷环境发生变化,商业银行需优化与调整信贷业务比例,平衡信贷结构。现阶段,农产品等行业在政策的扶持下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可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同时要调整与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的信贷业务及贷款金额。此外,商业银行还需关注国家政策,对航空、石油等大型企业制定合理的信贷策略,由于该类行业是支柱行业,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与该类行业企业的信贷合作,但不能过度依赖大型企业、忽视中小型企业。

对于科研占比较大的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商业银行需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估企业,选择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并与其建立长期的信贷业务,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快速成长。烟草、煤炭等行业也有企业需要商业银行信贷支持,面对这类企业,商业银行需做好市场调研,依据择优选取原则,选择出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企业,规避技术差、质量差的企业。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重点关注具有创新与科研特质的技术研发型企业,以促进行业发展。

结语:

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的效应进行分析,可以说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产业结构的主要机制为溢出机制、反馈机制和规模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信贷结构,依据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需求为新兴产业或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科学分配信贷金额。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可用差异化服务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以促进信贷业务的创新、信贷产品的优化。

(作者单位:恒丰银行南通分行)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信贷产业结构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产业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