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分析

2023-03-20潘争伟凌利宏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平原村镇子系统

潘争伟,凌利宏,张 慧

(1.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2.安徽省大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大地生态工程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88)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1]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指出,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我国各地乡村状况差异较大,乡村振兴应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布局乡村发展,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3]。

“承载力”一词原意主要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的承载力概念源于生态学,是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个体存在数量所能达到的最高,生态学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以及阳光等生态要素的组合[4];Meadows等[5]在《增长的极限》中进一步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探讨了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资源承载力概念,某一区域的资源承载力是以满足该区域社会文化准则以及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6]。国内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广泛研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在《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7]中较为规范地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环境支撑人类社会活动的临界值;段学军等[8]从综合性与地域性视角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通过指标体系与系统模型初步构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体系的理论模型;马定国等[9]探讨了村镇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羊金凤[10]结合吉安市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现实状况,对吉安市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态进行探究。该研究通过对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进程中出现的村镇资源消耗、环境变化过程及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解析,揭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内涵,分析资源环境要素对村镇建设的约束性,识别影响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服务功能的关键要素,构建“资源-环境-生产-生活”四维村镇资源环境压力与承载表征指标体系;通过对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分析,得出安徽省不同区域类型的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为安徽省乡村振兴中测算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理论基础。

1 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早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为单因素承载力评价方法,如定量描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系统的空间分析法、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等。随着承载力研究的深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科学、全面地选取评价指标并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Liu等[11]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应由自然资源容量、环境吸收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社会支撑能力4个部分组成;Zhang等[12]从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分析了2005—2012年我国资源承载力水平;殷裕民等[13]采取相关生态占用影响因素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对南宁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雷勋平等[14]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利用灰色关联系数选择识别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付云鹏等[15]从自然资源承载力、社会资源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4个维度构建了资源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2003—2013年15个副省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

《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强化农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到2022年,发展目标为提升生态资源价值,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优化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应重点从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产多样、生活富足等方面实现。乡村振兴中村镇资源禀赋以土地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为主;环境包括土地环境、耕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逐渐拓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活水平提高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比、恩格尔系数、家庭可支配收入等。构建乡村振兴中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生产-生活”四维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安徽省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皖西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峰奇岭峻[16];形成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

2.2 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分析采用专家咨询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分析。

(1)专家咨询问卷表设计。采用0-1标度设计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问卷表[16]。0-1标度法是指判断矩阵元素cij取值为1.0、0.5或0;其中,cij=1.0,表示i指标比j指标重要;cij=0.5,表示i指标与j指标同等重要;cij=0,表示i指标没有j指标重要。以“资源”子系统为例,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问卷表见表2。

表2 “资源”系统问卷

2.3 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分析

(1)专家选择。问卷调查专家的选择主要考虑在研究区域内,从事乡村环境、资源利用、农村农业、生态文明等方面,并且具有相关研究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学者。

(2)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优先度,依据优先度,取各子系统指标数的30%作为影响因子,以淮北平原“环境”子系统为例,其子系统影响因子识别如表3所示。

表3 淮北平原“环境”子系统影响因子识别

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淮北平原与江淮丘陵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相同,皖西大别山区与皖南山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相同;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结果可划分为3个区域类型,即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村镇、沿江平原村镇、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村镇。

表4 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

3个区域类型生活子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相同,均为恩格尔系数(X26)和家庭可支配收入(X27)。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村镇与沿江平原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差异较小:①环境子系统差异为地表水质量(X10)与水域面积比例(X9),沿江平原村镇河网密布,水域面积更能体现环境承载状况;②生产子系统差异为节水灌溉面积比例(X18)和农业产值(X20),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村镇水资源较为紧张,节水对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尤为重要。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村镇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村镇、沿江平原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差异较大:①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耕地面积较少,村镇资源子系统林草地面积比例(X3)较耕地面积(X2)重要;②环境子系统地形起伏度(X6)和森林覆盖率(X11)较化肥使用量(X8)、水域面积比例(X9)或地表水质量(X10)重要;③生产子系统林业产值(X21)和乡村旅游收入(X23)较高标准农田面积(X16)、节水灌溉面积比例(X18)与粮食单产(X19)重要。

3 结论与讨论

(1) 乡村振兴应重点从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产多样、生活富足等方面实现。选取可利用土地面积、地形起伏度、高标准农田面积、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构建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生产-生活”四维评价指标体系。

(2) 根据专家问卷咨询反馈意见,采取系统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可划分为3个区域类型;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村镇与沿江平原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差异较小,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村镇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村镇、沿江平原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差异较大;识别分析结果与安徽省自然区域特征相吻合。

(3) 安徽省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识别分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提升生态资源价值、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平原村镇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村镇建设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