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棹芦花边 临风溯昔贤
——荻秋庵寻访记

2023-03-18戴丽浙江海宁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祥符北港许氏

◆戴丽( 浙江 海宁 )

每次回老家丁栅,如果是从西塘方向走,到了西塘后,我喜欢走金茜线,这样会路过一个叫费家港的自然村,在看到《北港许氏家谱》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小村庄与丁栅之间的关系,直至从许氏后人许恒女士手中得以翻阅此家谱,才获悉费家港与丁栅尤其是北港村之间的渊源。费家港,是丁栅北港许氏先世居住之地,许氏第三世有名玉如者于明季迁居北港村(今姚庄镇北港村),是为丁栅北港许氏的始迁祖,开启了北港许氏耕读传家的序章。两地相距也不甚远,费家港在祥符荡西,而北港在祥符荡东北方向。轻拂历史尘埃,会发现北港这个村庄背后蕴藏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它曾经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日夕水烟起,细雨渔舟出。草阁生微寒,主人方抱膝。”这是明高攀龙的《荻秋杂咏》之一—《雪鸥诗》。据光绪《嘉善县志》载:“荻秋,吴志远专性命之学,结茆水曲,曰荻秋。”说的是明季吴志远曾结庐荻秋,专门在此研究探讨人的生命本质及价值,吴志远是“柳洲八子”之一吴亮中的父亲。又康熙《嘉兴府志》载:“(荻秋)在祥符荡。志远与高攀龙、归子慕讲学处。时高有水居,归有陶庵,吴有荻秋,更相往来谈道。”高攀龙为无锡人,东林党领袖,归子慕是苏州府昆山人,字季思,号陶庵,散文家归有光之子。吴、高、归三人俱为东林党人,素友善,所建讲学处三分而鼎峙:高攀龙的水居、归子慕的陶庵、吴志远的荻秋,他们经常结伴轮流到三处讲学,往来不绝。而武塘理学自王龙溪后,复振于吴志远。从高攀龙《荻秋杂咏》组诗、归子慕《春日过吴子往荻秋庵》《丙申六月过吴子往荻秋庵》等诗中可看出高、归二人曾多次到荻秋庵讲学。高攀龙的《荻秋杂咏》除了《雪鸥诗》之外,另有《点瑟轩》《巢居》《班荆馆》三首,也让后人知晓荻秋内有雪鸥阁、点瑟轩、巢居、班荆馆等诸胜。古代读书人往往结草为庐,所以荻秋庵的建材并不考究,系用茅草、芦苇、土砖等建成,这除了表达读书人的清贫之外,也体现了他们清贫乐道的精神境界。而作为微型书院的荻秋因有吴志远、高攀龙、归子慕等名师主持,吸引了当时众多读书人前来求学。明末嘉善著名才子、《核舟记》作者魏学洢也曾读书于荻秋,并写下了《雪鸥阁记》,收入其文集《茅檐集》中。兹将《雪鸥阁记》文字录于下:

新建的“荻秋庵“(摄于2021年8月8日)

远眺荻秋庵旧址“庵湾”(摄于2021年8月8日)

雪鸥阁者何?荻秋庵雪鸥阁也。荻秋庵者何?子吴子别业也。芦花之菆,小楼出焉。凭楼而观之,蹲而伏、戢翼而卧、泛泛焉若随游波而上下者,为雪鸥阁。阁负陆尔,前堤尔,短扉侧启,偃枝登降尔,乃波涛涳涳焉。步履之下,徐陟之,岿然阁也。风荡之,则扁然舟也。遥望乱苇中,炊烟斜起,小艇倒出者,渔棹往也。旅而歌,椎髻而方筐者,田竖返也。飗飗者,风起于青苹之末也。齿齿者,石也。往来漰湱者,湍相击也。水与天接介焉者,径尺尔矣。露之晨,星之夕,遽而望之,忽若大江之中横亘豫章者焉。霍焉开也,廓焉解也,栩栩乎其得之也。长江万里,鹅溪绢也。短篱茅塞,颓枝残雪,疏疏密密者,龙眠画也。西风摇落,草木萎黄,有怀伊人,川上徘徊,则潇湘而洞庭也。子吴子尝与玉峰归子、锡山高子咏歌于其间,谓可以寄趣也。荻秋名焉,阁之为雪鸥,何蹲而伏、戢翼而卧,泛泛焉若随游波而上下,凭楼徐观,则类有然者焉。故名尔也。门人魏学洢读书于此而乐之,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趣其寄焉已。

对于荻秋庵的美景,清初柳洲词派著名词人、“柳洲八子”之首的曹尔堪曾有《宿荻秋庵词》:“云山如画,半幅轻帆林外挂。流水湾湾,满岸芦花夕照间。 傍檐高树,叶叶红心霜着处。月在层楼,一枕溪云梦雪鸥。”读此词,可在脑海勾勒出一幅水烟洇漫、芦苇摇曳、鸥鸟低掠荡面、小楼掩映在昏黄暮色中,而孤帆渐渐远去的荻秋美景。

最早的“荻秋”,称之为庐或庵都可以,旧时文人视读书为修行,他们并不讲究生活质量,矮墙柴扉,粗茶淡饭,坦然受之,在精神方面却有执着的追求, “庵”也并不特指佛教修习场所,它和“庐”“轩”“室”等一样,都可用作读书人的斋号,就像归子慕的“陶庵”,而“庵”更能代表读书做学问进入了一种禅定的境界。

据康熙《嘉兴府志》记载荻秋庵是在祥符荡,而光绪《嘉善县志》则载:“荻秋庵在八北区北玉圩,明吴志远葺,与高忠宪讲学处,今为僧庵。”又:“许庆远,字符裕,清国子生,援例得州同知。年六十,建桥平路,以利行人,名曰耳顺桥。”说的是荻秋庵由许庆远出资重修,迁建于八北区北玉圩,北玉圩正是北港村所在地,许庆远60岁那年还在北港村内造了耳顺桥。据《北港许氏家谱》等资料记载,许庆远是许玉如之子,许氏迁居北港的第二世,他看到荻秋庵破败不堪,于是在清雍正八年(1730)将它从祥符荡边迁到了北港村所在的北玉圩(北港村东首港北)。此时的荻秋庵再也不是茅草庵,而是前后两进五开间共10间、两侧有耳房又各两间共14间的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庵前左侧还竖有石牌坊,称许氏坊,又称表贞坊,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政府出面为儒童许端揆(许氏第六世)妻子贞女陈氏所立的牌坊。

因康熙《嘉兴府志》记载荻秋庵是在祥符荡,世人都认为它的原址是在西塘境内,具体位置则不详,而北港许氏第十世许康年则在回忆录中记载了其年轻时曾经寻访过荻秋庵原址,他写道:“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年32岁。荻秋向在塘港中心(今南风浜口外),孤峙水次,为明吴志远先辈读书讲学之处……明季兵燹被毁,其后人迁居西塘附近,此庵遂废。我六世祖元誉公斥资重建于北港之北玉圩,存其名以处僧人,道咸间先曾祖爱庐公曾加以重修。本年我与石卿伯父等又大加修理,辟西室三楹为延陵讲舍,以留纪念,西塘李信孚先辈为书匾额,庵右有达禅师埋骨塔(师行谊见《燃灯录》)。荻秋风景极佳,1966年全部被毁,改为畜牧场……”荻秋庵毁于明末兵火,吴氏后人迁居西塘附近,此庵遂废。在雍正八年(1730)许庆远将其迁建到北玉圩之后,荻秋庵由北港许氏着手管理,又延请了僧人来执掌具体事务,荻秋庵渐渐演变为真正的僧寮。之后的荻秋庵曾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由许康年曾祖许世煌修缮过一次,并在门前悬挂许世煌所书“荻秋”匾额。1925年,在许康年等人的主持下,又大加整修了一次,加之迁建后庵前竖了许氏表贞坊,荻秋庵带上了一点许氏家庙的性质。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康年参与的1925年的那次重修中,还专门将西室三楹辟为“延陵讲舍”,并请西塘李信孚先生书写了讲室匾额,用于纪念和延续荻秋庵创建者吴志远的讲学精神。荻秋庵于1960年代彻底被毁。近年,由村里信众筹资在北玉圩旧址重建了简陋小庙,无牌无额,但仍称作“荻秋庵”,延续着先辈的热情和善心。

许康年还回忆了自己曾收集文献与轶事遗闻,编纂了一册《荻秋小志》,可惜也于1966年散失。他又回忆了寻访荻秋庵原址的经过:“祥符荡之北、银水以南,有古迹焉,父老告予此庵基也,为明志远共高攀龙、归子慕讲学之处……予登其上,求所说雪鸥阁、点瑟轩诸胜,则荆榛载道,瓦砾盈墟,求一橼一垣而不可得矣!噫!基则犹是也,而荻秋不可复访矣。予生也晚,未尝见荻秋,然心目中固未尝一日忘荻秋则以,荻秋虽毁,荻秋之小影在焉……庵基在祥符荡之东北隅、银沙荡之东南隅。”并记录了其祖父许琢成《北港棹歌》一首:“雪鸥遗址近沧浪,讲学人归别业荒。莫向僧寮寻旧迹,荻花秋水两茫茫。”许琢成著有《胥乐轩吟草》《教子随课录》《北港棹歌》,惜都未梓,这首《北港棹歌》及载于光绪《嘉善县志》的另一首《北港棹歌》,可能是许琢成仅存世间的诗词作品。关于“银河”,在许康年回忆录中似乎指的就是这条东西向的塘港,而“银河村”,在2017年版《丁栅镇志》中有“北港村”条的记载:“北港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区域面积5.017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北港,辖北港等6个自然村……村以驻地北港得名。解放初,建丁栅乡银河村……1984年,改为北港村……”说明银河村即北港村。

许康年回忆录中有关寻访荻秋庵旧址的记载

我生更晚于许康年先生,对荻秋庵亦颇神往之,于是,在2021年8月8日这天,决定去寻访荻秋庵原址。我先来到北港村,找到了倪秋生老伯,去年我拍摄耳顺桥时,他曾主动向我讲述了很多北港许家的往事,并提及荻秋庵原在南风浜南面,这点我记在笔记本上,却未及去深究。说起荻秋庵,倪老伯说现在塘港岸边老百姓又造了一座庵,就是许家“起头”的那座庵,我知他指的是荻秋庵,老百姓们并不知其创建者是明代的吴志远,只知是许家迁建的。烈日下,倪老伯带着我来到北港村南面的南风浜自然村附近,我们向南面的塘港方向望去,只见塘港岸边宏力管桩厂西侧造了一座黄色小庙,荒草丛生,无路可走,于是我们穿过干旱的稻田,来到了塘港边的这座小庙边,里面供着一尊泥塑菩萨,可能是“二老爷”之类的民间地方神,与荻秋庵无关了。我在岸边向南望向港心,一座四面环水的圩头像一座小岛似的矗立在水中央,结合许康年记载及其孙女许恒女士发我的导航图,我觉得荻秋庵原址应该在这个岛上,信众们是为了进香方便才将小庙建在对面的塘港北岸。倪老伯说要上这个圩头得从何家路那边进去再上一座桥,于是将倪老伯送回家后,我独自一人开车去这个岛。因周边都建了厂房,路比较难找,我将导航定位到这座小岛上的陆家港自然村,才找到了上岛的路,是夹在两座厂房之间的一条小路,慢慢前方出现了一座长长的窄桥,我怕车子不能通行,就下车步行。陆家港其实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港,陆家港自然村则是沿着河港而建的一个村庄,现在已经拆迁了,只剩下一户农户,田地还在种着,路边竹园中有农妇将木板绑在两端竹子上作吊床酣睡乘凉。又往西走,渺无人烟,只见几处拆迁后村民搭建的棚屋,里面堆放着一些杂物。走到西南面近水处,有个棚屋外晒着衣服,养着鸡,似还有人住着,岸边则停靠着一艘废弃的棚船。环顾四周,正值草木繁盛之季,就像许康年回忆录中写的那样,荆棘密布、荒草漫漫,无路再向西行。

经过这次现场踏看,我推测荻秋庵原址是在南风浜之南、塘港与北祥符荡之间的小岛上,陆家港自然村的西面,应属丁栅地界(现属姚庄镇界泾港村),而非西塘境内。我又查光绪《嘉善县志》中的《永八中区图》,得知这座小岛是由称字圩、黄字圩、钳出圩三个圩头组成的,结合许康年的记载和许恒女士及其母徐映澄老太太所述,荻秋庵原址应该在中间的黄字圩向西延伸进泥鱼荡的尖端洼地,正好对着南风浜浜口,民间称此处为“庵湾”。究竟如何,欲待冬日草木萧条之时再做实地探访,以证虚实。

到时,或可驾一叶小舟,则更易到达“庵湾”。真可谓“一棹芦花边,临风溯昔贤”。

猜你喜欢

祥符北港许氏
水温变化对近海网箱养殖中许氏平鲉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祥符区
“抢水果”
名医妙用单方治好胃下垂
美丽的北港河畔
祥符区
送不出去
许氏平鲉早期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