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技术在湘西苗绣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2023-03-17谷梦恩

西部皮革 2023年5期
关键词:苗绣湘西文化遗产

谷梦恩

(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引言

湘西苗绣是我国苗族民间的一项传统刺绣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湖南传统刺绣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展示湖湘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也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使湘西苗绣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全新的创意方式得到有效的诠释、展示和传播,永葆民族特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1 湘西苗绣及其传承、保护现状

1.1 湘西苗绣传统工艺特征分析

湘西苗绣是传承湘西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苗族人特有的“语言”,也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蕴藏着当地人的文化信仰、传递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项少数民族的刺绣技艺,湘西苗绣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既受到了湘楚文化以及附近其他少数民族的熏陶和影响,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整体呈现出一股热烈奔放、灵动细腻、浪漫奇特的艺术气息。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在了湘西苗绣图案中,其题材内容一方面参照、还原自然形象绣制而成,另一方面,湘西苗绣的创作者们大胆地对图案纹饰进行夸张、想象,将客观物象与主观创作有机融合,诞生了诸如鸟头蝶身、鱼首龙身等虚拟形象[1]。此外,湘西苗绣还具有自己的一套针法系统,绣娘们会根据画面构图和题材内容,综合运用多种针法营造出层次多变的画面效果,常见的有平绣、锁绣、点绣、网绣、挑花、打籽绣等。湘西苗绣在绣线颜色的选择上也强调一种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的装饰效果,重视色彩的情感表现,喜用红、绿、蓝、黑等色相。湘绣苗绣作为我国众多刺绣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其构图、纹饰、针法、用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聚居在湘西一带的苗族人民也通过苗绣这一物质载体表达着内心的精神追求。在传统工艺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对湘西苗绣这类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当代人们承担的重要文化使命。

1.2 湘西苗绣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湘西地区凭借着特殊地理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苗族审美观念的熏陶,催生了湘西苗绣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展示出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形态特征,并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尽管当前社会大众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逐渐增强,但是湘西苗绣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其生存环境依旧面临着较大挑战。例如湘西苗绣手工艺的传承方式过于单一、传承人老龄化、苗绣制品的市场需求量急剧缩减等窘境。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当地政府的引导以及各类民间资源的扶持,湘西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苗绣发展模式,出现了譬如苗绣作坊、苗绣研发公司以及注重收藏与交易功能的民间苗绣博物馆等[2]。然而,以上列举的传承保护苗绣手工艺的举措绝大部分局限于湘西本土地区,鲜少出现在其他更广阔的平台,湘西苗绣还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的跨越。对于湘西苗绣资源的开发手段也更多侧重于利用传统方式,缺乏与新科技、智能化手段的结合,亟需探寻新的方式继承和发扬湘西苗绣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2 数字媒体技术在湘西苗绣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介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电视、广播等手段。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诞生使得信息传播朝着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精度更高等方面发展[3]。这对于促进文化数字资源融通融合、更好地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以湘西苗绣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和利用好湘西苗绣,对于继承和发扬当地苗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1 推动湘西苗绣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与利用

目前,湘西苗绣的保存手段主要包括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类型,而受制于早期采集技术的限制,图片和视频的分辨率与精度不够高,无法完整、清晰地表达作品细节。近些年,在非遗保护与开发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潮流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推动传统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与管理利用。例如借助最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湘西苗绣作品采集时图片、视频的质量,还可以结合3D扫描仪获取湘西苗绣的三维数据模型,最大程度还原作品的真实信息与细节内容。数字技术除了可以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单纯的保护,还可以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开发和利用;譬如,作为行业内较为成熟的数字藏品在线交易平台,十八数藏联合苏州刺绣研究所,携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孙颖制作的经典“京绣”作品【御园美景】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登陆在了十八数藏平台,并取得了大众广泛的好评。通过这种数字化的形式,为京绣艺术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可以有效打破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激活刺绣艺术文化的传统魅力。

图1 研究框架路线图

2.2 促进湘西苗绣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正不断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其表现形式也愈发多样化。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中的视觉效果设计,即是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从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时间观的可视化展现,到运动员入场时地面投射出的中国门、窗的空间观等,这些极具中国意象、智慧和精神的文化内涵通过虚拟手段向大众展示出来,也充分说明了数媒技术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出色地表达和传播;由于传统媒介已经无法满足湘西苗绣这类非遗文化的传播需求,而数字化技术则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将信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与资源共享,为湘西苗绣的传播和展示开辟了新的路径[4]。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声、光、电产生的综合效果,可以实现对湘西苗绣绣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场景式再现,使湘西苗绣的魅力向更多受众展示。此外,诸如三维动漫技术、叠加全景视频、交互技术等动态表现手法也可以使苗族的历史故事、精巧图案、刺绣针法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湘西苗绣的展示更加全面、直观,也能使大众加深对于湘西苗绣中所蕴藏文化的认知,促进湘西苗绣非遗对外的传播和交流。

3 湘西苗绣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活态传承的具体路径

3.1 建立湘西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

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最新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工作,加强非遗资源的整合共享及其数字化建设,积极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湘西苗绣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相关研究包括实物、文字记载、图片、影像等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内容零散、庞杂,不利于管理和利用。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在统一设置的数据标准下,遵循本真性、全面性、共享性的建设原则,建立湘西苗绣数据资源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保护、研究、利用等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湘西苗绣数字资源的储存不应当局限于“就地封存、原封不动”,而应当开发出蕴藏在其中的精髓和灵魂,将“固态”非遗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下去。作为传统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创新发展的趋势之下,对其活态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5]。应通过盘活湘西苗绣作品及其相关版权资产,实现湘西苗绣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湘西苗绣重焕生机[6]。

3.2 基于虚拟现实系统实现湘西苗绣的互动体验设计

由于湘西苗绣属于针法刺绣工艺,对参与者的技巧要求较高,加之用户体验受到时间与空间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因此可以考虑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例如VR、AR、体感动作识别等互动技术,制作与开发出虚拟体验交互系统。模拟真实场景再现湘西苗绣的制作过程,并可实时互动,让参观者真正沉浸在场景中。使用三维建模技术结合全景拍摄手法,将湘西苗绣相关的作品、场景、人物等模型与素材导入虚拟现实展示平台,配合制作技艺的背景资料介绍以及音视频等数据文件,按照场景分割切换后导进平台,使观众可以漫游在场景中,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浏览,甚至能够实现与场景中的人物进行虚拟式的交谈。使用户不受时空限制,更进一步了解作品相关内容和制作细节,并增强其代入感、沉浸感、愉悦感。例如虚拟试衣系统的开发,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够完成欣赏与体验,可以让观众体验快速换装苗绣服饰的新鲜感,增强观众的娱乐性、互动性体验。随时随地感受湘西苗绣的传统魅力。

3.3 综合利用移动端拓宽湘西苗绣数字化传播渠道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先生说:“非遗的赓续,靠传承,也靠传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出了媒体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倾向于利用移动终端检索与获取知识,此外,近几年发展的自媒体网络、H5 网页、直播平台等都为湘西苗绣的传播与可持续性传承提供了土壤。鉴于当前有关湘西苗绣的宣传与展示受众面较小,可以考虑综合利用移动端的优势拓宽苗绣的数字化宣传途径。例如通过开发湘西苗绣APP 或小程序,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方便用户随时了解湘西苗绣文化,获取与苗绣相关的各种高清图案纹饰资料以及有关苗族历史故事、苗绣传承人、工艺针法的音视频信息介绍等。此外,用户登录后,还可以通过在线浏览、购买与湘西苗绣相关的文创产品,促进非遗资源的经济效益转化,有助于提升相关产业经济活力;其次,利用电子订阅号也能符合现代人惯用的阅读模式,可以更好地细化受众群体,根据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做到精准投放,以提升推送内容的时效性和精准性,从而提升湘西苗绣的浏览量和知名度。而像微博这类自媒体宣传途径则更具开放性,信息可以通过用户之间的分享快速传播,让更广泛的受众感受湘西苗绣的艺术之美,扩大湘西苗绣的数字化传播范围。综上所述,移动终端具有高效性、便捷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提高湘西苗绣这类非遗资源的传播效力、拓宽传播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数字媒体技术随之兴起并不断推陈出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开发、传播展示等领域都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湘西苗绣作为一项古老的苗族传统民间技艺,要想对其实现“活态传承”,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方式。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在资源共享、互动体验等方面的高效、便捷优势,通过创建湘西苗绣数字资源库、打造虚拟互动体验设计项目、综合利用移动端传播媒介等方式可以很好地传承与弘扬湘西苗绣非遗文化,达到保护与开发、发展与创新兼备的效果,也能为同类型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苗绣湘西文化遗产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与文化遗产相遇
苗绣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