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i/Pt 异质结界面的自旋阻塞效应*

2023-03-17杜梦瑶邱志勇

物理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泵浦霍尔异质

杜梦瑶 邱志勇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大连 116000)

相比于电荷流的高功耗,自旋流可以高效地传输能量与信息的同时避免焦耳热的产生,因此基于自旋流的电子器件成为未来电子信息器件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自旋流及其输运现象的相关研究是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开发基础.本文着眼于铁磁金属镍(Ni)与非磁重金属(Pt)构建的异质结结构,研究了异质结界面的自旋输运特性,发现其对扩散自旋流的全阻塞效应.本工作以基于钇铁石榴石(yttrium iron garnet,YIG)的YIG/Ni/Pt 三层器件开展,采用自旋泵浦技术激发扩散自旋流注入到镍中,同时检测与分析器件中的逆自旋霍尔电压,并与YIG/Ni 双层器件中的信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YIG/Ni/Pt 三层器件中的铂金属层仅起分流作用而对逆自旋霍尔电流无贡献,即镍层中的扩散自旋流被阻塞于Ni/Pt 异质结界面.本工作加深了对界面处自旋流输运的认识,铁磁性金属/非磁重金属自旋流阻塞界面的发现也为自旋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新功能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

1 引言

自旋电子学是以电子的量子自由度自旋为核心对象的研究领域,以自旋为信息或能量载体的器件研制是自旋电子学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1-4].与传统的基于电荷的电子器件相比,自旋电子器件具有非易失、高速度和低热损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代电子学器件的发展方向.自旋流的产生、输运及检测是自旋电子器件及其相关研发的基本问题[5-10].其中,由于自旋流与传输介质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自旋流输运相关现象长期成为自旋流研究的难点及热点[11-15].不同的材料及界面状态对自旋流传输影响的研究对开发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Herbert Kroemer的名言[16]“界面即器件”所述,在现代电子器件中界面对其功能和性能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对自旋电子器件亦然.针对自旋流传输现象,金属与金属界面处发生的自旋流反射、损耗和透射现象(图1(a))已被大量研究.Kurt 等[17]在分析Cu/Pt与Cu/Pd 界面的自旋输运时,观察到自旋损耗导致的自旋流不连续现象.Nguyen 等[18]发现在Co/Pt 界面处具有较大的自旋翻转系数,暗示了自旋极化电流在铁磁层和铂金属层界面处存在无法忽视的耗散.Rojas-Sánchez[19,20]等的工作也强调了Co/Pt 和Cu/Pt界面处的自旋损耗,并认为3d 过渡金属/5d 非磁重金属界面的扩散和无序是发生损耗的主要原因.从自旋流的传输效率出发,追求低自旋损耗的界面是该领域的主流方向,而对高自旋损耗或全反射的界面(图1(b))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涉及.

本工作以铁磁性金属镍(Ni)与非磁重金属铂(Pt)异质结界面为研究对象,对界面处的自旋流输运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备了不同Ni 层厚度的YIG/Ni/Pt 三层器件及YIG/Ni 双层对比器件.利用图1(c)中所示的自旋泵浦技术激发自旋流并注入镍层,测量并对比分析YIG/Ni/Pt 三层器件与YIG/Ni 双层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压信号.对金属异质结中的自旋流输运,特别是界面处的自旋阻塞进行探讨.

图1 金属/金属界面处自旋流传输 (a) 与自旋流阻塞(b)示意图;(c) 自旋泵浦效应诱导的自旋注入及逆自旋霍尔效应测量的原理图Fig.1.Illustration of the spin transport (a) and spin block(b) at a metal/metal interface;(c) illustration of spin injection by spin pumping effect and inverse spin Hall effect measurement.

2 实验原理与方法

本工作中的YIG 单晶基板通过液相外延法制备,厚度约为3 µm,且所有器件的YIG(规格为1 mm×3 mm)均取自同一晶元.在YIG 基板上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Ni 及Pt 薄膜,构建了YIG/Ni/Pt 三层及YIG/Ni 双层器件.其中Ni 在室温下0.5 Pa 的Ar 气压及30 W 的溅射功率下制备;Pt 在室温下 3 Pa 的Ar 气压及50 W 的溅射功率下制备.图2(a)分别给出了YIG/Ni/Pt 三层与YIG/Ni 双层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作为对比器件的YIG/Ni 双层与YIG/Ni/Pt 三层器件的Ni 层为同时制备,并严格控制制膜条件,保证Ni 层质量的一致性.同时通过控制制膜时间改变Ni 层厚度,制备了Ni 层厚度为1—4 nm 的4 组对比试样.所有YIG/Ni/Pt 三层器件中的Pt 层厚度统一为10 nm.

如图2(a)所示,样品被放置在U 形波导片的信号线正上方,施加频率为5 GHz 的微波,同时沿着样品面内方向施加外磁场H.在微波场与外加磁场的共同作用下,YIG 中的铁磁共振被激发,由自旋泵浦效应在YIG/Ni 界面产生的自旋积累诱发自旋流通过界面注入到Ni 层中[21-23].由于Ni 层及Pt 层的逆自旋霍尔效应,该自旋流可能被转化为电流并以电压的形式被检测到,即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24,25].

图2 (a) 自旋泵浦实验设置 与YIG/Ni/Pt 三层器件及YIG/Ni 双层器件的结构示意图;(b) 多层器件的典型微波吸收谱;(c) YIG/Ni(3 nm)/Pt 三层及YIG/Ni(3 nm)双层器件的电压信号V 与外磁场H 的依存关系图Fig.2.(a) Illustration of experimental spin pumping set-up of YIG/Ni/Pt trilayer and YIG/Ni bilayer devices;(b) the typical microwave absorption spectrum;(c)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H dependences of the voltage signals V for the YIG/Ni(3 nm)/Pt trilayer and YIG/Ni(3 nm) bilayer devices.

3 结果与讨论

图2(b)所示为样品在300 K 下所测得的微波吸收谱.在外磁场H ≈±1.2 kOe(1 Oe=79.5775 A/m)时,可以观测到两个对称的微波吸收峰,对应了YIG 在5 GHz 微波激发下的铁磁共振条件.其中微波吸收峰的强度被定义为Pab,其与注入Ni 层的自旋流强度成正比[26,27].本工作中的YIG 均来自于同一晶元,因此所有样品的微波吸收峰均出现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该磁场被定义为YIG 的铁磁共振场HFMR.如图2(c)所示,在YIG/Ni/Pt 三层及YIG/Ni 双层器件中均有峰形的电压信号在YIG 铁磁共振场HFMR处被检测到,且电压信号峰的正负随外磁场的反转而反转.基于自旋泵浦理论可将该电压峰归因于由YIG 注入Ni 层的自旋流转换而来的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22-28].

图3(a),(b)所示为在300 K 下在Ni 层厚度分别为1—4 nm 时YIG/Ni/Pt 三层与YIG/Ni 双层器件中测得的电压信号V与外磁场H的关系.所有样品均在铁磁共振场HFMR处检测到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然而,YIG/Ni 双层器件中的逆自旋霍尔电压均大于YIG/Ni/Pt 三层器件,且两种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随Ni 层厚度dNi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对比两组不同结构器件的测量数据,特别是Ni 层厚度为1 nm(远小于Ni 的自旋扩散长[29])情况下的逆自旋霍尔电压,其测量结果似乎暗示了在YIG/Ni/Pt 三层器件中Pt 层并未对自旋流-电流的转换产生贡献.

图3(c)给出了两种不同结构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与Ni 层厚度dNi的关系.其中,YIG/Ni双层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随Ni 层厚度dNi的增大而单调减小,且基本符合指数规律.与之相对,YIG/Ni/Pt 三层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Ni 层厚度为3 nm 处达到最大值,该倾向主要是器件的内阻变化的结果.在图3(c)的插图中给出了两种器件的横向电阻R与Ni 层厚度dNi的依存关系图.在两种不同结构器件中横向电阻R与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的变化均呈现一定的相似性.由于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是由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与横向电阻R的乘积决定,即VISHE=IISHE·R.对于具有相同Ni 层厚度的YIG/Ni/Pt 三层器件而言,其逆自旋霍尔电流可能来源于Ni 层及Pt 层的叠加贡献,通过分析比较YIG/Ni/Pt 三层及YIG/Ni双层器件中逆自旋霍尔电流的大小,可以分别讨论Ni 层和Pt 层对逆自旋霍尔电流的贡献,从而研究相关结构中自旋流的传输性质.

图3 不同Ni 层厚度dNi 的YIG/Ni/Pt 三层 (a) 及YIG/Ni 双层器件 (b) 的电压信 号V 与外磁 场H 的关系;(c) 逆自 旋霍尔电压VISHE 与Ni 层厚度dNi 的关系(插图为两种器件的横向电阻R 与Ni 层厚度dNi 的关系)Fig.3.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H dependences of the voltage signals V for the YIG/Ni/Pt trilayer devices (a) and the YIG/Ni bilayer devices (b) with different nickel layer thicknesses dNi;(c) the nickel layer thickness dNi dependences of the inverse spin Hall voltage signal VISHE for the two series of devices (the inset shows the nickel layer thickness dNi dependences of the transverse resistances R).

为进一步分析YIG/Ni/Pt 三层和YIG/Ni 双层器件中Ni 层及Pt 层分别对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的贡献,首先基于自旋泵浦理论建立以下的等效电路模型[24,30].对于YIG/Ni 双层器件而言,

式中,λNi为Ni 的自旋流扩散长度;为YIG/Ni界面处注入的自旋流密度.本工作严格统一所有器件的测试条件,特别是微波吸收功率Pab仔细控制在±1%的误差范围内.基于铁磁共振的自旋泵浦模型可认为所有器件的测试中YIG/Ni 界面处注入的自旋流强度可比.

各器件中的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可由实际测得的逆自旋霍尔电压VISHE与横向电阻R的比值获得(图3(c)).图4 展示了YIG/Ni/Pt 三层及YIG/Ni双层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与Ni 层厚度dNi的依存关系.YIG/Ni/Pt 三层及YIG/Ni 双层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显示了几乎相同的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暗示了Ni 的自旋扩散长的相关信息.具有相同Ni 层厚度的两种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流差均与实验误差可比.

图4 YIG/Ni/Pt 三层及YIG/Ni 双层器件中逆自旋霍尔电流 IISHE 与Ni 层厚度dNi 的依存关系图(插图是两种器件中逆自旋霍尔效应测量的等效电路图)Fig.4.The nickel layer thicknesses dNi dependences of the inverse spin Hall current IISHE for the YIG/Ni/Pt trilayer devices and the YIG/Ni bilayer devices (the insets are the equivalent circuits for inverse spin Hall measurement for the two series of devices).

自旋流在Ni/Pt 界面处的阻塞现象可能由两种机制导致: 其一为Ni/Pt 为自旋的强反射界面,扩散自旋流在Ni/Pt 界面处被完全反射;其二为Ni/Pt 界面为强自旋吸收体,扩散自旋流在Ni/Pt界面处被完全耗散吸收.YIG/Ni 双层器件中Ni 与空气的界面可近似为纯反射界面,其测得的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正比于正向的扩散自旋流与界面处反射自旋流的叠加结果.随着Ni 层厚度减小(特别是小于Ni 的自旋扩散长时),Ni/空气界面的自旋反射增强,且与正向扩散自旋流的叠加效果更加明显.如果YIG/Ni/Pt 三层器件中Ni/Pt 界面对自旋流传输以吸收机制为主导,与YIG/Ni 双层器件相比,Ni/Pt 界面对自旋流的吸收将减弱反射自旋流,且Ni 层中自旋流密度分布亦将被改变.与此对应,YIG/Ni/Pt 三层器件中测得的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应显著增强.然而,本工作并没有发现YIG/Ni/Pt 三层器件中的逆自旋霍尔电流IISHE与YIG/Ni 双层器件相比存在明显的增强倾向性,这不符合界面吸收机制主导的预期.因此,虽然现有的实验结果不能完全定量分离上述反射与吸收两种因素的影响,但笔者仍倾向于认为强自旋流反射是Ni/Pt 界面处自旋传输的主导因素.

4 结论

本工作构建了YIG/Ni/Pt 三层器件,通过与YIG/Ni 双层器件的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铁磁金属镍与非磁重金属铂异质结界面的自旋流传输性质.基于自旋泵浦技术,测量了不同镍层厚度的YIG/Ni/Pt 三层与YIG/Ni 双层器件中的逆自旋霍尔电压.通过分析对比YIG/Ni/Pt 三层与YIG/Ni 双层器件的逆自旋霍尔电流,证明扩散自旋流在Ni/Pt 异质结界面被完全阻塞,其结果主要归结于自旋流在该界面被反射.本工作加深了对自旋流在界面的反射、损耗和透射行为的理解,自旋流阻塞界面也拓展了自旋电子器件的研发思路.

猜你喜欢

泵浦霍尔异质
基于980nm泵浦激光器的恒温驱动设计
LD面阵侧面泵浦Nd:YAG光场均匀性研究
N d:Y A G电光调Q泵浦固体激光器输出特性研究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五相无刷直流电动机霍尔容错控制策略
太阳光泵浦固体激光阈值的理论分析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