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域下传统戏曲融合小学德育策略研究
——以粤剧文化为例

2023-03-15曾宓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瑞英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粤剧德育融合

曾宓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瑞英小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也强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粤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有300 余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广东地区的特色艺术文化。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文化渗透在岭南人民的传统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将粤剧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将会起到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非遗传承视域下粤剧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意义

(一)引领学生道德行为的建构

小学生年龄较小,道德意识也较弱,粤剧文化里包含的戏剧故事、人物品质以及精神内核能够引领小学生逐渐形成道德评价,甚至从人物唱词中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从而逐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利益有自觉的认识。例如,粤剧《谯国夫人》中的巾帼英雄——冼英的某个唱段,她在一阵急促的锣鼓点之后手持马鞭唱道:“干戈动大梁兵将战马鸣,陈霸先不问根由率兵压境,心忧虑,顷刻千峒染血腥。”简短的几句就已表现出她正为维护岭南安定团结而殚精竭虑。再如,粤剧《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手弹四弦琴哀伤唱道:“塞外风寒烟映雪强起,以笔染泪带悲,心泣血写新诗。御着雪风西出塞外,再返旧地。我细把四弦琴抚弄,续续寄心声,一双娇儿可遵阿母话习五经?”这几句唱词将才女蔡文姬被匈奴掳走的坎坷经历背景带出,又表现出她历尽艰辛回到中原后却思念孩子的复杂心情。学生不禁要问为何这样一个才华卓著的女子会遭遇这样的劫难。

(二)学校粤剧基地传承的需要

学校作为粤剧传承基地,尽管已经有一定的“粤剧进校园”推广实施经验,但是粤剧的传承不仅仅是单一的欣赏和排演剧目。“传承”泛指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但是粤剧的传承不仅仅是单一的学习技艺,“传承”本身蕴含着价值互动、认同互联、情感互通的特点。如何在世界文化思想潮流激烈碰撞的当下,保持粤剧文化的生机,尤其是在小学生心中种下粤剧文化的种子,培育未来粤剧的观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粤剧基地的传承工作需要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二、非遗传承视域下粤剧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难点

(一)融合形式单一

实践中发现,由于缺少粤剧方面的一些儿童读本,学生的日常生活缺少粤语交流的语境,以至于学生在理解粤剧的唱词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常见融合的方式为“看+讲”,粤剧折子戏一般时间为15 分钟至70 分钟,等看完整出折子戏,教师只能匆匆忙忙地讲解故事梗概,学生往往听得一头雾水,难以感悟到粤剧的美,德育效果也差强人意。教师的教学理念属于“软件”上需要破解的难题,戏曲教育属于面向人人的教育,育人是戏曲教育的初心和目标。部分戏曲教师存在着固有的观念,容易把戏曲教育功利化、专业化、技术化,把追求比赛获奖作为目标,把“以美育人”变成“以戏曲育技”。

图1 粤剧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二)内容不够深度

首先,部分德育实践内容还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层面,导致在教育中起不到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粤剧文化内涵丰富,包括表演形式、唱腔念白、行当分类、音乐文化、剧本唱词、舞台美术、粤剧历史及精神内核等。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粤剧文化里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教育意义和艺术意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引导。

其次,在现存的粤剧折子戏和曲艺节目中,的确存在一些唱词格调不高、节目艺术水准不高的情况(这是过去年代里一些作者为了迎合观众识字量不高、文化程度不一的情况而创作)。教师如何能有一双“慧眼”,像“沙里淘金”般选取适合小学生欣赏及学习的折子戏及唱段,才能更好地利用粤剧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情感、思维和认识,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人品德的转化”。

三、非遗传承视域下粤剧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策略

(一)融合实践形式多元化

粤剧与德育的融合应当是“隐形衔接”,也就是精神层面的高度一致,而不是在德育各种活动中生硬地运用粤剧元素,或者是在粤剧进课堂的过程中生搬硬套各种思政课内容,这样做不仅达不到德育渗透的目的,而且还容易让学生对粤剧有误解。

“请将绳子打个结”这么一个普通的操作题,在粤剧剧目排演实践活动(粤剧服装和头饰多数都是用传统的系绳法固定)、粤剧服饰头饰设计制作活动、相关实验操作活动里都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操作任务。在实践中发现:当教师在四年级课堂中首次提出该任务时,几乎有17%的学生不能单独完成此任务,而且在这17%的学生里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不会系鞋带的(他们平时多数穿着魔术贴的鞋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达到100%的学生学会给绳子打结(并能区别活结和死结),有时甚至要用大半节课去练习此任务。这个现象也许有时代的原因和服装设计进步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等原因。那么在当今时代里还需要让孩子学会给绳子打结吗?粤剧服装头饰的固定方法在300年粤剧发展史中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多数的传统固定方式是为了达到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而设,但是固定时间很长,给演员身体带来强烈的不舒适感甚至是痛楚。为了有助于小学生学习粤剧,有没有必要进行更舒适快捷的改良设计?如何让学生尊重并理解粤剧演员为了艺术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见微知著,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发现许多需要思考的内容,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寻找粤剧文化与德育实践结合的新切入点。

通过“粤剧+活动”实施“五个一”(即每个学生讲一个粤剧折子戏故事、唱一个粤剧曲目片段、画一个粤剧人物角色脸谱、做一份粤剧折子戏手抄报、演一个符合粤剧人物性格的经典动作),真正把粤剧文化这个符号融入每个切实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内化、领悟,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粤剧培育未来的观众,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粤剧文化与德育的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粤剧文化相关活动是小学德育的渠道之一,将粤剧融入德育活动,在粤剧文化中挖掘教育切入点,寻找契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渗透教育。

此外,还可以实施家庭、学校、社区三个不同场景的“粤剧体验活动实践”,在自然、真实、动态的活动场景下,引导学生鉴赏粤剧、与粤剧演员面对面交流、粤剧集训培训实践等,记录学生对于粤剧艺术品格的理解,真正体现“实践育人”。例如,学生在与粤剧专业演员聊天时,发现他们在演出之前都要开剧本研读会,然后再去故事主人公的故居探访,充分做好角色的体验工作,完全将自己沉浸在角色之中。这个细节令许多学生十分感叹粤剧演员的敬业,也更加好奇他们所饰演的角色在舞台上是如何呈现,对于演出的剧目也非常期待。学生还摸了摸道具——狮头非常沉重,学生想要双手举起都十分困难,可是演员们却能轻松自如地单手提起再画圈,还要摆各种高难度造型。演员们告诉小学生,起初他们也是不适应10 公斤重的狮头,但是练习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肌肉记忆,自然也能将狮头上下翻飞了。小学生们立刻化身为“小戏迷”,抢着对粤剧演员们提出各种问题,渴望了解更多粤剧背后的故事。再如,带学生走进“粤剧博物馆”,他们不仅了解了众多粤剧名家,还看到了他们的戏箱,他们的戏服,古老的伴奏乐器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他们与粤剧的距离,还有一种生为岭南人的自豪。

图2 粤剧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内容架构

图3 粤剧文化与小学德育的融合策略

(二)融合内容丰富有深度

在主题及内容的选择上,不但规避那些不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折子戏或曲目,而且以不同颜色标识出学生可以自主观看的类别以及需要成人指导观看的类别。例如,粤剧《帝女花》是戏曲大师唐涤生的代表作,唱段优美典雅,是粤剧的经典之作。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应当凝练出的是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以及引导学生感受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不是渲染男女主角对皇权的盲从,更加不能渲染男女主角的殉情。对待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深度阅读相关的粤剧剧本及唱词,按照主题思想分类(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家庭伦理、讴歌英雄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德育活动任务选择剧目,并按照一定的模式细致严谨地分别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展开各任务,以达到将粤剧文化与德育“隐形衔接”的目的。利用粤剧这个载体,充分挖掘粤剧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粤剧文化之符号进行爱国精神、孝道思想以及社会公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历尽沧桑却依然昂首挺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

从“粤剧+爱国”“粤剧+民族团结”“粤剧+感恩”“粤剧+理想”“粤剧+爱人民”等方面,展开各任务(例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反馈),以达到将粤剧文化与德育“隐形衔接”的目的。

例如,“粤剧+爱国”活动可以选择在九月至十月进行,结合综合实践课、语文课,先讲粤剧《梁启超》《三家巷》的时代背景故事,然后在音乐课欣赏粤剧片段,在美术课上制作手抄报、一些道具或服装,将学习过程与生活相结合。再如,“粤剧+爱人民”活动,首先,开粤剧《红头巾》剧本研读会;其次,到“红头巾”的故乡——佛山三水参观有关展览,再听一听粤剧演员对人物的解读;最后,欣赏粤剧片段。

粤剧文化与小学德育活动“无痕迹”地融合,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还能在德育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并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猜你喜欢

粤剧德育融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SINGING THE CHANGES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