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顶山市农业绿色种植模式应用问题与策略探析

2023-03-14刘美杉段金莹杜媛媛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刘美杉 段金莹 杜媛媛

摘 要 绿色种养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在保障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健康的同时,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探讨了河南省平顶山市绿色种养模式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策略。通过实施绿色种植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法,平顶山市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绿色种养模式;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河南省平顶山市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21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种养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一个关键议题。该模式的实施对于促进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平顶山市作为河南省的农业大市,其使用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已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及农产品安全的问题[1]。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平顶山市绿色种养模式的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理论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旨在分析平顶山市农业种植的现状,探讨在实施绿色种养模式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平顶山市乃至类似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平顶山市农业种植现状

平顶山市位于华中与华北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拥有2 376种植物资源,为农业种植提供了丰富的物种基础。其林业产业以松树、杉树等用材树种为主,同时推广了核桃树、桃树、梨树等经济果木的种植,大幅提升了农业的经济价值[2]。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平顶山市具有创新性的农业实践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数据显示,通过精准施肥和有机肥替代等措施,该市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总量在2021年、2022年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5%和6.5%。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平顶山市还在病虫害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3]。畜禽粪污处理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从75.0%和80.0%提高到84.7%和93.0%,显著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此外,农膜回收处理率从78%提升至84%,进一步减少了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表1的数据不仅体现了平顶山市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也显示了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趋势。通过实施相关措施,平顶山市的农业生产不仅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水平。

2 阻碍平顶山市农业绿色发展的因素

2.1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平顶山市的农业生产在追求短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面临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的挑战,反映出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在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单一作物种植方面,平顶山市长期依赖的单作物模式限制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并降低了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这种单一化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业生产对特定气候和市场条件的依赖,导致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在这一地区显示出其弊端,尤其是在农业生态保护措施和可持续资源管理策略方面的不足。例如,尽管畜禽粪污处理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均有提升,但这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仍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2.2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矛盾

平顶山市在实施绿色种养模式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在追求农业产量和效益增长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之间的冲突中尤为明显。虽然该市的农药使用总量从2021年的630 t减少到2022年的589 t,体现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使用总量仍然体现出农业生产在提高产量方面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这种过度使用不仅损害了土壤健康,还对周边的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平顶山市在农业现代化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烘干能力从2021年的35%提升到2022年的50%。然而,这种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2.3 农业科技与管理模式的滞后

平顶山市现有的农业技术主要侧重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缺乏有效的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农业实践。例如,尽管农膜回收处理率从78%提升至84%,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环保意识,但生态循环农业、有机种植等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不够广泛。这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时环境保护效果不显著。此外,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不足,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从而影響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农业管理模式的滞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农业管理体系和政策框架可能无法完全适应绿色种养模式的要求,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市场导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综合性管理策略,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3 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在分析平顶山市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时可以看到,尽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总量有所下降,但对其的使用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传统农业区域。该市化肥使用总量从2021年的337 582 t下降到2022年的329 192 t,农药使用总量也从630 t降至589 t,但实际用量仍然反映了对这些物质的重度依赖。这种过度依赖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和肥力,还对地下水和周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此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和非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特别是单一作物种植和过度抽取地下水等行为,都严重威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这反映出该地区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方面的不足。同时,生态环境监管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监管机构资源不足、执法力度不够,以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框架的缺失或不完善,都加剧了环境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长期破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平顶山市的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有所下降,农膜回收处理率和畜禽粪污处理率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上,如尽管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从83.0%提高到了93.8%,但这个提升仍不足以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此外,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平顶山市虽然在林业产业,如松树、杉树的种植,以及核桃树、桃树、梨树等经济果木的推广上取得了成绩,但这些措施过于侧重特定的作物。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市场风险和生态风险。依赖特定作物种植还可能导致对特定市场条件的过度敏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3.3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在平顶山市实施绿色种养模式的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无法保证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该市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些物质的残留仍可能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化肥和农藥的残留可能导致农产品不满足食品安全标准,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平顶山市在农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系统和质量检验流程,一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可能流入市场,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表现。

4 应用策略

4.1 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1.1 实施绿色种植技术

优化平顶山市绿色种养模式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关键在于采取绿色种植技术。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将生态友好和可持续性原则融入农业生产的各环节。1)逐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转而采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这一转变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政策激励来促进[4],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准入的便利条件。2)通过轮作和增加种植物来增强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健康,还能提高农业系统的抗逆性。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规划种植结构和种植周期。3)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这需要投入相应的技术设备和进行管理培训,确保农民能有效掌握和使用这些技术。4)重视土壤健康,通过定期检测土壤质量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改良,包括增加有机质的输入、控制土壤侵蚀,以及采用适宜的耕作方法来保持土壤结构。5)在平顶山市设立绿色种植示范区,展示绿色种植技术的实际效果和操作方法。这些示范区可以作为培训和推广的基地,帮助更多农户学习和采纳绿色种植技术。

4.1.2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在平顶山市实施绿色种养模式的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从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等多方面入手。1)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在农田、水体和空气中安装监测设备,以实时跟踪和评估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数据应被集中管理,并对公众开放,以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度。2)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这涉及对农药和化肥使用的限制、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及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执法机构应加强巡查和监督,对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3)提升农民和社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研讨会、发布教育材料和组织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知识和技能。通过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常农业活动中自觉采取环保措施。4)鼓励和支持公众、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参与生态环境监管。这可以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协助等方式实现。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提升监管效果,还能增加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5]。

4.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平顶山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在确保农业活动经济效益可观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对环境的影响。1)增强农业生产的生态友好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这包括推广低耗能、低排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如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生物有机肥料的使用。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担。2)实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如使用节水灌溉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3)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4)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广智能农业技术,扩大精准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精确地管理农田,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5)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增强农产品的加工和市场营销能力,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他们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实践。6)强化政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技术支持和培训等,以激励农民和企业采纳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4.3 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平顶山市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同时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水平。1)建立全面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包括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各环节设立检测点。这些检测点应配有现代化的检测设备,以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2)加强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确保从种植、养殖到收获各阶段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这需要培训农民了解和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和安全生产规范,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改进生产方法,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3)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可以降低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4)强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这包括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检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用体系等,以增强消费者对当地农产品的信任。5)提升公众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认识。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农产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所购买农产品的品质。

5 结语

在平顶山市推行绿色种养模式的探索中,虽然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面临挑战,但通过实施综合性策略,这一模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平顶山市的农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科技创新、管理优化和政策支持,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意愿,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展望未来,平顶山市有望成为绿色种养模式的典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实践案例。

参考文献:

[1] 张鑫.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运行机制与技术模式的探索[J].农业装备技术,2023,49(3):58-59.

[2] 刘昊,华成宇,薛增祥,等.开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N].北大荒日报,2023-04-25(2).

[3] 邱克航,杜颖梓.创新种养模式,绿色循环发展[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4):123-124.

[4] 郭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J].农业知识,2022(8):42-43.

[5] 李霞.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助农业高质量发展[J].湖南农业,2022(7):24-25.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北戴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浅谈山西省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法律保护问题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
关于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若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