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2023-03-14赵世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丽数字化数字

赵世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化发展。2023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如何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重点任务,切实加强工作保障,加快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一)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

当今世界,数字化转型趋势不可逆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既成为国家间竞争焦点和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2023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擘画了“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指出了“应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相关规划,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二)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覆盖全部陆地国土和管辖海域,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涉及各类企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跨尺度、跨部门和多要素复合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手段和方法已经无法应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复杂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系统、完备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找到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的最佳解决方案,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系统治理。

(三)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运用数字技术可以推动实现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高效化,使治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成本更低,最终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新技术的应用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倒逼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注重自身形象、约束自身行为、确保自身信用,不断调整优化生产方式。人民群众从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中体验美丽中国建设新成效,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形成强大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自律氛围,推动生活方式更加简约低碳;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谈判中数字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构建系统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将有助于在国际合作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准确把握重点任务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建立“动态感知、科学研判、快速反应、智能优化”的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数字平台,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监督治理一网统管、行政运行一网协同”的水平和效能。以数据多跑路助力群众少跑腿,实现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和政府运行协同高效,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夯实两大基础

绿色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和一体化大数据体系是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底座”。

大力推进绿色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的10 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8 个算力枢纽,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云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异地灾备中心,形成“同城双活+异地灾备”的“两地三中心”架构,提供多元化计算能力;建设统一的运维管理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监控、集中告警、综合分析、配置管理、可视化展示、自动化运维等功能,全面提升集群计算、数据存储、产品共享、业务运维等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时效性,确保关键业务和数据的可靠运行和安全稳定。

全面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按照“一数一源一标准”的要求,建设生态环境全要素多元感知体系,通过地面监测、物联感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视频监控、互联网采集、社会感知等途径,整合集成企业基础数据、行业应用数据、政府业务数据、区域社会经济运行数据、互联网关联数据等,构建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一张网”。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国生态环境一体化数据资源目录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数据、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完善生态环境主题库、专题库建设,设计形成环境质量、自然生态、核与辐射、环境应急、污染源、环境监管、气候变化、时空数据、综合政务数据等九类数据资产;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智能获取、分析与挖掘、深度学习、可视化表达、态势研判、问题识别、变化检测、风险预警、综合评估等核心功能研发,支撑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实现业务协同、数据赋能。

(二)打造精品应用

打造泛在、智能、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坚持“以用促建、建用结合”,聚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无废城市”建设等生态文明领域重点任务,借鉴冬奥会空气质量指挥平台、监督帮扶平台、碳市场管理平台等建设和运行经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维,打造精品业务应用;扎实推进业务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 “一网统管、快速研判、精准溯源、跟踪督办、成效评估”,高效支撑预测、决策、全程管控的闭环管理,大幅降低环境治理和监管成本;开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经济圈等协同治理平台建设,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三)突出技术创新

按照满足当前需要、适度超前谋划、加强系统集成、全面贯通兼容的原则,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推广应用,优化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智能监管体系,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图景;积极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相结合的共性智能平台,针对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问题,开发出更适合的人工智能算法,不断提高智能化应用支撑水平;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格式、统一应用接口、统一开发界面,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先进技术应用提高系统的建设质量、稳定可靠性和安全水平。

(四)守牢安全底线

“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统筹网络、应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需求,紧紧围绕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数据安全保护等关键环节,基于“零信任”技术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御基础设施,建立“立体防护、多方联动”的可靠安全防护体系,形成安全态势感知、安全纵深防御、数据安全治理、协同指挥处置、网络攻防对抗等安全防护能力,统一身份认证、数字证书、密码支撑,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五)推动协同联动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形成协同联动的合力和工作机制。要激励、倒逼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物联网自动监控,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打造环保信用监管体系,不断激励企业提高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和效益,督促企业依法排污、依证排污;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数字化体系,引导群众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跟踪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进展和成效,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数字化支撑。

三、切实加强工作保障

在部党组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突出打造数据赋能、智慧应用、安全保障“三个专业板块”,扎实做好部政务运行基础保障,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业务支撑,积极推进自身创新发展,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冬奥会、COP15等重大活动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保障任务。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和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气候变化、固体废物、核与辐射、生态环境执法等管用、实用、好用的综合业务工作平台,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全球数字化发展相比,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相比,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相比,生态环境信息化还存在基础设施规模偏小,数据资源挖掘利用不足,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不够,信息安全风险仍然严峻等问题,亟须加大力度,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

(一)强化顶层设计

加强数字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战略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智慧治理,运用工程化思路和方法,研究谋划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线;结合国家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战略制定、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支撑机制;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出发,通用性与专用性结合,研究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业务应用场景,提高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支撑能力,确保数字化平台和系统建设逻辑清晰、技术先进、整体协同、实时动态、安全可靠。

(二)强化数据汇聚

新一代人工智能依靠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数据越多才能越智能。要强化大数据意识,将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按照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和生态环境监管特点,汇聚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关联数据、经济社会数据、全球相关数据,建设标准统一、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全国一体化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畅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传输通道,打造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链”;依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实现公共数据跨部门流通和共享,让数据像水流一样,使用便捷,效用最大。

(三)强化业务研究

聚焦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研究数字化支撑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最佳方式,明确有效的监管方式和举措,为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求,梳理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应用场景,以此建成实用的平台系统,最终实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流域“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处置、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等。

(四)强化安全保障

贯彻“实战化、体系化、常态化”网络安全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各类安全防护技术应用,落实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化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国家要求,夯实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安全底线;把强化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保护相关制度;广泛运用先进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五)强化先行先试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选择基础条件好、数字化改革创新发展快的地区先行先试;推动核心业务培育、关键技术运用、应用场景探索,打造特色应用,形成“一地创新、全国推广”的新模式,推动更多基层数字化改革经验和举措在全国推广;运用数字中国数字生态文明分论坛等平台,开展典型案例征集和发布宣传,引导各地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充分展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成效。

(六)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高位推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涉及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方式调整、工作习惯改变,必须高位推动,统一思想。二是人才为先。加快建立高层次、复合型干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数字化思维能力和“学数、用数、治数”水平,以适应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演变趋势,打造高水平专业队伍。三是加大投入。持续加大对信息化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加快业务应用的迭代更新,加强数据治理,丰富应用场景,打造智慧应用。四是健全考核评估。围绕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加强社会监督评价,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和经验交流。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抓住机遇、勠力同心、携手共进,为加快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推动生态环境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美丽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