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产品专题设计实训课程中的转化与创新研究

2023-03-13俞凯

西部皮革 2023年5期
关键词:草图家具传统

俞凯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专题设计实训是产品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实践探索,强调其专题研究内容的意义与时代价值性。另外,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设计创新成了设计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必然趋势,其不仅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因此,基于产品专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题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势在必行,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的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2],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的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的生活,继而培养一批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题设计实训课程背景与必要性

通过学情分析与教学痛点发现,当下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对文化认知的知识面欠缺,对文化传承与活化创新的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文化认知面过窄、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设计方法掌握不够、传统文化教学与专业教学内容割裂不充分,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五个方面,因此,基于此现象问题,课程将突破固有模式,突显以文化要素为导向,使学生从被动的文化了解转向主动的文化认知与创新,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归属感[3]。

在此基础上,课程将以培养具有承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转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为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属性及树立文化的自信与思考方式,使学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训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萃取、分析,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梳理与谱系构建的能力,使学生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与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将汲取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向生活进行转化与承扬的设计创新能力;三是培养出具有文化创新性的应用型文创设计人才,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修养与品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树立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题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与创新点

2.1 教学内容优化

通过对专题设计实训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以明式家具设计为教学主脉络,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子脉络,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从文化设计的角度进行明式家具及优秀文化基因解码,尝试探索两者文化之间的交叉融合,并将课程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凝练成四大内容版块,分别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明式家具理论知识点灌输与引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明式家具文化梳理与图谱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明式家具创新实践与应用、课程成果评价与价值分析”等,且对应形成了“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文化感悟”等四个层面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成为整个教学的主线。同时,基于专题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特色,首先,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古老智慧与文化内涵,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获得感;其次,学生围绕选定的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内涵,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属性、内涵与价值,并系统的梳理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及基因谱系图,无形中起到文化的传承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凝聚力;再者,从课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设计思路,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继而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文化底蕴与文化创造力;最后,力图使学生从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属于自己的设计研究方法体系,最终让设计的成果产出更具有文化感染力与实用价值。

2.2 课程创新点

(1)专业导向,优秀传统文化指引,构建设计创作过程中创新性教学方法

课程以应用型文创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产品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中引入创新性教学方法,灌输学生文化基因解码的路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化基因理论知识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及明式家具基因谱系图的梳理与提取,继而深挖基因背后的核心文化元素,并从中提炼出相关文化基因多元转化利用的核心动能,进而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研究兴趣,从课程中感悟明式家具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文化底蕴。

(2)思政导引,课程内容优化,注重课程知识点及内容框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上进行专题专训,将思政育人如盐入水、有味无痕的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课程围绕明式家具专题设计展开研究与实践,注重传统明式家具的现代化演绎,将优秀传统核心文化基因融入到明式家具内在文化基因中,以此丰富明式家具的形式及内容,最终成果达到可评可测,实现学生技能的提升、意识的树立,将学生培养成与企业、社会接轨的潜在人才。

(3)学情互动,实时追踪,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创作热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程整体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与遇到的问题点,共同探讨与沟通交流期间不间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向,避免陷入思维的定势,继而实时追踪学生整个学情动态。另外,课程以成果导向,灌输学生运用模型方法工具进行探索与实践期间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实践,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讨论与交流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无形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及自主能动性。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题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实践

3.1 理论灌输与引导

理论灌输与引导阶段带领学生走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情景之中去深刻认知与体会,使学生明确课程的出发点与目标,了解整个课程体系。课程初始阶段,笔者讲解中国古代家具演变发展的历程,并由此引申出明式家具理论知识点。学生分别从明式家具的设计特征、文化表达、设计哲学等多个理论知识维度展开理论学习[4],继而使学生对明式家具概念与定义具有一定的认知与解读,在此基础上掌握明式家具的设计方法与原理。

期间,笔者发布三个选题方向,分别为“杭州地域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明式家具创新设计”、“其他地域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明式家具创新设计”、“非遗视域下的现代明式家具创新设计”等。课题要求学生分析当下家具企业的现状与困境,深度剖析目标人群的潜在刚需,并系统梳理所选定的地域或非遗文化基因谱系图,提炼其核心文化元素融入到明式家具的设计中,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围绕书房家具、客厅家具、卧室家具及餐厅家具中的某一类展开创新设计。另外,本次作业以团队形式呈现,且三人为一组,每组需产出三大件家具以及一件小产品,共四大件,以形成一套体系。

最后,灌输学生文化基因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及其梳理与提炼的谱系图模型,该阶段内容采用理论方法结合实际案例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优秀案例的解读,能够清晰、直观的理解该模型方法的具体应用流程,继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研究基础。

3.2 文化梳理与图谱构建

该阶段起始引导学生运用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模型方法开展优秀文化(地域文化、非遗文化)及明式家具文化的基因图谱提取,使学生主动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谱系的认知框架,继而建立文化自信。因此,在该阶段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史料,通过文献史料的梳理以系统的提炼明式家具核心文化要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实地或线上考察调研,以系统的提取地域文化及非遗文化的核心元素,如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杭州地域文化胜地,通过笔记、拍照、绘制图案等形式记录当地的特色文化元素,继而使学生更加高效的提取杭州地域特色元素符号,通过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相关资料的梳理、筛选与归纳,并将整理好的内容通过A0 纸上进行呈现,见图1-2。

图1 杭州地域文化谱系图(部分)

另外,课堂上,笔者将每组的阶段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交流,并分别点评每张图谱的亮点及存在的不足点,而在此期间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继而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点。后续笔者要求学生对图谱进行再次优化、调整与内容补充,使其不断丰富与完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学生无形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明式家具有了更全方位的解读,从中感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继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与文学底蕴。

图2 明式家具文化谱系图(部分)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从构建的谱系图中进一步提炼其核心文化元素,另外,引导学生注意筛选的依据和策略。一方面在提取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非遗文化)的核心元素符号上,提醒学生需要注意为什么筛选这些元素,其依据是什么,通过反问提问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加严谨,提炼的元素更加具有说法与出处,并持续引导学生可依据明式家具中的设计哲学与理念进行相关元素提取,如其中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便是包含了原始美感、自然象征、文人理念等要素,因此,在提取的过程中可依据相关文化属性进行核心元素符号的萃取,见图3。另一方面在提取明式家具的核心元素符号上,可围绕其造型、功能、结构、使用方式、材料、工艺、色彩、应用场景、装饰等基因型[5],提取具有鲜明象征性与代表性的设计要素,同样,在此期间笔者引导学生在提取的过程中注意其元素的典型性与文化价值属性,避免出现盲目筛选而导致后期设计实践上的创新动力不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讨论、各小组间讨论等一系列反复的推敲与探讨,最终学生提炼一批具有代表特征的明式家具核心元素符号,如图4 所示,为后续展开设计实践奠定基础。该阶段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及明式家具文化的探索热情,使学生主动的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形中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

图3 杭州地域文化、非遗文化核心元素符号提取(部分)

图4 明式家具核心元素符号提取(部分)

3.3 创新实践与应用

该阶段进行明式家具的守正创新,展开设计实践探索与应用。课程起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用户群体调研、以及家具市场现状与需求分析,通过问卷发放、数据收集、网络调研等手段进行梳理总结,最终确定用户群体目标及设计刚需。在这个阶段,每组依据各自研究的目标对象分别围绕客厅、书房、卧室等空间展开系统家具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基于前期研究所导出的相关元素符号素材进行设计演化,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非遗文化)中的核心元素符号进行高度的提炼与演变,在推演的过程中强调其元素的可识别度,保留其主要形态特征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简化与重构,形成独具一格的造型形态元素;二是高度提取明式家具中的典型元素符号,进行形态上的简化,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地域文化、非遗文化)进行重组;三是将重组的元素素材结合前期研究导出的目标人群定位进行明式家具再设计创作,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后用手绘快题表达的形式绘制方案草图,并强调每组成员各需出一套完整方案,另外,课上对方案草图展开多轮讨论,并持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草图,该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手绘草图讨论环节。课堂上将各组所绘制的方案草图进行集中展示期间学生可以相关观摩与学习,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讨论,且教师参与到其中,共同探讨各组方案的设计亮点与存在的相关问题,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意识到自身不足之处,继而主动地去汲取优秀作品的优点,以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

(2)手绘草图修改环节。课中,教师进行指导与修改各组的草图方案,同时将每组的方案草图进行整合优化,教师选取团队方案中最优的一套方案或将成员方案中较好的作品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修改,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反馈建议与示范草图来调整与优化最终设计方案。

(3)草模型制作环节。在这个环节,笔者要求各小组将通过的方案草图用草模型制作的形式呈现,将二维草图转换为三维草模。该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控家具的整体比例尺度,学生通过草模的制作,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理解家具的造型样式与结构构造。同时这个阶段强化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继而将明式家具进行创造性转化。

(4)三维建模。在该环节,虽然学生确定了草图方案与模型制作,然而在建模的过程中,学生依旧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建模的转化中对于细节的把控与设计不够到位,且精细度不够,基于此现象,笔者一来通过草图的绘制来提出细节修改及调整的建议;二来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启发思考,三来通过建模的示范来引导各组走向正确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三维建模的无数次修改与反复调整,团队之间同心协力,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最终将通过的建模方案进行产品渲染,继而完成产品展示海报与成果汇报册制作,最后课程产出多套各具特色的新明式家具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待设计更加严谨与刻苦、锲而不舍的追求方案的完整性。同时各团队之间相互磨合与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与进度。

3.4 成果评价与分析

课程结束后,围绕文化感悟及文化体验展开课程成果评价与分析,从教学实践的成效中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效吸收与创新转化。一是课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加,整体呈现出不怕艰难、协力齐心、精益求精、追求质的飞跃的品质,学生在第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 项,获得省赛一等奖1 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 件;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1 项;第十一届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二等奖1 项;2020 年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3 项,从初评到终评到获奖,能够经得起专家评委的层层筛选,足以说明其作品的质量与教学成效,从中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的牢固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且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二是课程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成果,课程产出多项教学科研项目;三是教学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外观专利等,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到了有效提升,教学成效也显而易见。

5 结语

专题设计实训课程不仅需要学生了解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设计与社会话题,更需要传承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交叉融合,民族性和地域性便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探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围绕明式家具专题实训展开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借助文化基因的理论知识与实施方法,将优秀文化与明式家具文化进行挖掘、梳理与创意转化[6],使学生主动的接受文化熏陶,无形中促进思政育人。通过专题设计研究与实训感悟,学生在个人职业素养、文化修养、文化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猜你喜欢

草图家具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