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23-03-13作者

湘潮(上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战略科技

作者|东 方

△ 神舟五号发射现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从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回顾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向现代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的中国科学院,在接收旧中国的“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其所属研究所的基础上很快组建起来。同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的工作,于1950年8月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科学技术的作用日显重要。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作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和估计。他强调,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人类正处在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向现代科学进军”。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造就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同时要有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

1956年3月,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领导人的组织下,汇集600多位科学家,并邀请近百名苏联专家,编制出《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指导下,规划纲要提出13个方面57项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并确定12个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项目,围绕重点发展核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开展了600多项中心课题研究。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给广大知识分子极大鼓舞,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到1962年,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基本完成。1963年,我国又提前制定了新的十年(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启动,继而在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以及科学技术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创造了工业建设和科学技术奇迹。“陆相生油”理论、“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技术的代表性成果。

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宣布:党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重视科学技术,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他还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关于党对科技部门的领导、科研工作的后勤保证等问题,他指出,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是通过计划来领导,做好后勤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他深情地向与会的科技工作者们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邓小平的这篇讲话,犹如一股春风吹进广大知识分子的心扉。

大会讨论并制定了《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战线的工作任务,并对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这次大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所讲,“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科研经费从“计划分配”向“竞争择优”转变。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很快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该计划后被称为“863计划”,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星火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也先后于1985年、1988年付诸实施。

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成为我国现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迸发出无限力量。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计算机系统、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实验室、多种运载火箭和卫星等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相继诞生。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系列重大科学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99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他强调: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在继续实施“863计划”的同时,1997年开始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从1998年起,国家逐年加大了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进行表彰。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奖励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在这一时期,我国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两系法杂交水稻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2001年1月、2002年3月,“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船先后顺利升空,中国载人航天稳步推进;1999年9月,“神威Ⅰ”计算机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研制成功,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规划纲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全党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 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推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实现重大突破。

继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探测器。2009年,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的跨越。同年,世界上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2011年,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完成5000米海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2年,“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再次刷新世界载人作业深潜记录。此外,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自立自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单列部分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部署。

十年来,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我们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比如,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我国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卫星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雪龙2”号首航南极,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我国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并完成“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在高端产业领域,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甲醇制烯烃技术持续创新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此外,我国国防科技有力支撑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发展,国产航母相继下水,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我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走在前列。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在诸多领域成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团结起来,顽强拼搏,勇于创新,自立自强,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