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修复工程设计

2023-03-12黄发祥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3期
关键词:武平县武平南安

黄发祥

(杭州良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1 引言

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位于福建省武平县县城中心,总占地面积45 300 m2。兴贤坊始建于南宋绍兴四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修复工程设计按照“保护文脉、修旧建新、文旅融合、打造精品”思路,充分挖掘武平千年古县的历史记忆,旨在把兴贤坊打造成为武平县“文化会客厅”。

2 用地分析

2.1 现状情况

工程建设用地西南侧紧贴沿河西路,北接市民广场。区内建筑密度大、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区内保存有梁山书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门及城墙、古井、若干清代古民居等历史遗存;兴魁里巷、观音堂巷、三官堂巷等历史巷道;十余棵大乔木。这些历史古迹散落于“棚户区”中,日渐受到破坏,亟待保护。

2.2 人文背景

2.2.1 武平县

武平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夏商时属扬州之域,秦属闽中郡,汉时为海南王织的封地,公元994年设武平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武平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平人杰地灵,文化名人辈出。曾走出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林默涵、明朝大理寺卿刘隆、《一年使用杂字》作者清代林宝树等众多文化名人。葛玄、定光古佛、何仙姑、俞大猷等历史名人曾在武平留下足迹。

武平风情万种,民俗特色鲜明。拥有:国家级非遗汉剧、十番乐曲;省级非遗定光古佛信俗、东留木偶戏、中湍村民间绝技等。

2.2.2 武平兴贤坊

《武平县志》(清·康熙三十八年重纂)记载:兴贤坊(县东),旧在县治东兴贤坊[1];《武平县志》(中华民国三十年重纂)记载:县署在人和坊东、兴贤坊西[2]。

2.2.3 武平文庙

《八闽通志》记载:武平县学在县治西十五步,旧在县东兴贤坊。北宋天禧间翁仲道知县事买地建学以教民,邑始知学。南宋乾道间,知县事唐廷坚,初建养士院,绍熙间,叶谦之重修;绍定间毁于寇。理宗端平元年知县事赵汝讘复建大成殿,塑先贤像。其后知县事田圭、林震,相继分建东西庑及棂星门仪门。

2.2.4 梁山书院(清代书院)

书院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四合院式,二进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46 m2,建筑面积485 m2。单进廊院式,左右各一列横屋。八字门楼,飞檐翘角,气势磅礴,凹嵌楷书题刻,时任知事唐志燮款署“梁山书院”“光绪丙戌夏月”。1930年6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入武平驻此,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5 南安门(明代城门)

《武平县志》(清·康熙三十八年重纂)记载:邑城周二百八十步。分三门:东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武平县志》(中华民国三十年重纂)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四年使相张浚统帅福建路,派遣官员建筑武平土城。城墙周长二百八十步,分永平、南安、人和三个城门。明弘治十三年扩大城池并用砖石砌筑。

2.2.6 三段岭井(宋代古井)

《武平县志》(中华民国三十年重纂)记载:三段岭井,在梁山书院后侧。城内诸井建筑,以此为最,周砌以石板,环以阳沟,流去浊水。井深而泉清,品茗者以此为城中第三。

3 设计理念

3.1 项目定位

融入“武平历史源流、崇文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呈现“清代武平客家建筑”古色古香的风貌特征,集合“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国学教育、休闲娱乐”功能的传统文化街区和景区,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鸟瞰图

3.2 发展目标

呈现“五古丰登”、留住“美丽乡愁”——最武平的传统文化街区。

创建“文旅精品”、融入“全域旅游”——够魅力的文化旅游景区。

4 详细设计

4.1 总体布局

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总体布局可归纳为:“一核两翼、三街九巷、四区十五点”。

一核两翼:由文庙和梁山书院组成的“庙学”空间核心;东南·文化街肆翼(热闹),西北·古城乡愁翼(静逸)。

三街九巷:一主两副三条街道;兴魁里巷、大水圳巷、观音堂巷、三官堂巷、三官西巷、考棚巷、李屋巷、三公巷等9条历史巷道。

四区十五点:庙学合一·崇文传统弘扬区、文物保护·历史源流展示区、文化街肆·民俗风情体验区、老巷安居·市井生活感知区;文庙、梁山书院(清代书院)、三段岭井(宋代古井)、南安门(明代城门)、大夫第(清代民居)、国学馆、褀园、梨园、兴贤楼、兴贤牌坊、客家美食街、武平民俗工艺馆、游客中心、树人公园修齐广场等主要景点。

4.2 重要节点设计

4.2.1 文庙(文化交流中心)

遵循中国地方文庙(县级)传统礼制,参考《根据老同志回忆原武平文庙旧貌草图》复建武平文庙。整体设计为清代风格传统样式建筑,二进院落、七开间。(1)坐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建筑中轴线正南偏东16度(丙向)。(2)规模:因场地有限(南北向直线长度约100 m),武平文庙复建其“庙”的部分。复建后的武平文庙总长约92 m,宽约38 m。(3)分区:分前导和主体两部分,前导部分包括照壁(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等;主体部分包括大成殿、两庑、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等。

4.2.2 梁山书院(清代书院)

本次设计主要是针对梁山书院周围环境进行整治。(1)东、北面保留民居建筑立面整治:融入清代武平客家民居风格元素,使其与梁山书院协调。(2)西、南面场地整治:以地面铺装改造作为基础,书院主入口南侧设置“古梁山书全貌”雕刻和“李纲授课”情景雕塑;将梁山书院建筑与国学馆建筑之间的场地设计为“杏坛”。

4.2.3 南安门(明代城门)

古南安门及城墙修缮旨在保护并突显文物古迹,展示武平千年古城文化。城墙总长160 m,它隔古通今、串联古迹,它是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的核心景观之一。主要措施有:

1)清杂:清除古南安门及城墙四周与古城文化无关的所有建筑/构筑物。

2)守古:维护文物古迹的现状原真性。

3)金缮:遗存的古南安门及城墙体量较小,为了放大其在场所空间的影响力,在不影响维护文物现状原真性的基础上,运用“金缮”理念,利用现状场地高差,缔造一段长约140 m的“古城墙”与古南安门及城墙连续但不相接,建造材料和工艺与古南安门及城墙相近,但留有“金缮”痕迹,让世人知晓其为后建筑物。

4.2.4 三段岭井(宋代古井)

原真性保护古井,整理周围环境景观,点缀文化创意小品,叙述古井的前世今生。井旁点缀一组展现梁山书院学生与周边居民和谐相处、共同取水的情景雕塑,反映了古井文化与梁山书院文化的联系。

4.2.5 褀园(非物质文化展示馆)

设计为砖木结构、仿武平传统民居样式:四合院、一进院落;融入并展现了“灰砖墙、穿斗架、瓦屋顶、三川脊、悬角鱼、八字门”等传统建筑元素。集中展示武平县非物质文化的场所。除常规图文物件展示之外,可安排“活态展示”,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丰富文化体验形式。

4.2.6 文化街肆

利用建设用地东南侧紧贴沿河西路的开阔地建设文化街肆,为游客创建在购物休闲中体验武平特色文化的理想空间。建筑设计融入武平传统建筑“四合院布局、青砖墙、三川脊屋顶、观音兜式硬山墙、悬角鱼为或方咀狮装饰同墙”等传统样式。地面为清代武平客家建筑风格的文化商业街,地下为人防空间和停车场。用地南侧中心面朝沿河西路设历史街区主入口,建一座石牌坊作为主街轴线起点和入口标识。石牌坊坐北朝南,中轴线正南偏东44°(巽向),样式设计为:三间五楼·无冲天石作牌坊。入口牌坊西侧设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旅游服务设施之用,亦为满足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之需。街肆内主要业态有:特色小吃店(猪胆干、簸箕粄等)、文房四宝销店、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和销售馆(宫灯、木偶、竹编等)、地方特色特产展示和销售馆(如金线莲、绿茶)、文化创意精品展示和销售馆,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街肆实景

4.2.7 小城老巷

对建设用地周边巷道实施综合环境整治,协调风貌、展现零星传统民居,让周边巷道成为兴贤坊历史街区向外延续的“毛细血管”。鼓励周边居民利用民宅开设传统手工艺坊、民宿等与历史街区整体定位协调的业态,共享兴贤坊开发成果。巷道整治主要内容包括:地面铺装改为老石板、建筑立面整治融入清代武平客家民居风格元素。

5 结语

本次修复工程让武平兴贤坊厚重的历史文化得以活力新生、再焕异彩,让历史地段得到良好保护和有机更新。修复后的兴贤坊,以梁山书院和文庙为核心,古宅、古井、古城门、古书院尽收眼底,老民俗、老味道、老手艺、老把式、老家什应有尽有。漫步兴贤坊,游客可尽情发掘“千年古县的历史记忆”、感受“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体验“闽西客家的民俗风情”、探访“当地居民的市井生活”、享受“五福”祝愿。兴贤坊是连接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使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武平县武平南安
All Is Well
秀美南安
ALL IS WELL
中国首部石材大片在南安开拍
福建省武平县顺发纸业首台卫生纸机成功开机
Major Obstacles in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 Chinese Senior High Students
提高武平炒绿夏秋茶品质的加工技术
因祸得福
武平县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倍增计划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