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味蕾中那道特别的记忆

2023-03-11赵俊辉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豆腐美味美食

赵俊辉

面对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无论我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总会有一种味道,凭借着它独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在脑海里,只有家的味道熟悉而顽固。这个味觉的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匆忙前行的你,另一头则牵住了记忆深处的家。

世俗豆腐

刘文波

豆腐是布衣裙钗的女子,却又锦心绣口、七窍玲珑,操持着农家的饭碗。她变换着百般花样,让平凡的日子摇曳多姿,舒徐有韵。

豆腐,煎、炸、焖、炖、凉拌、热炒都可以。清晨,端个粗瓷海碗,追着沿街撒下豆腐清香和悦耳梆子声的豆腐挑子,从卖豆腐人的手里称二斤豆腐,捧在手里还温热暖手。下锅前,饿极了的孩子往往掰下一块就往嘴里填,很过瘾,既解饥又解馋。大人们也不会责怪孩子,因为温热的豆腐吃了熨帖肚子。锅里点一层豆油,将切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顺锅沿儿滑进锅里,正反两面煎,外黄里嫩,焦香润口,甘之如饴,老人孩子青壮年都好这一口儿。家常的炖豆腐少不了大白菜,白菜和豆腐在一起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姻緣。

读汪曾祺的《豆腐》,让我大开了眼界。农家饭碗里安常处顺的俗女子,在高级厨师的料理下,加名料煲汤,在快绿怡红的簇拥下,豆腐竟也现出了大家闺秀的气质。一个个菜名就吊足了人们的胃口:砂锅豆腐、麻婆豆腐、菌油豆腐、虎皮豆腐,还有文思豆腐,林林总总的汤料作料,将豆腐弄得“珠光宝气”,如格格出场,热闹非凡。豆腐原来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其实,在汪老品尝的这些天南海北与豆腐有关的菜品中,我还是觉得凉拌、热炒的家常吃法最可人,本色的家常菜才是长久的、颐养的。

平民性格的豆腐,却不改走江湖的本性。北豆腐老到硬派,是戏曲里善唱念做打的硬朗的老生,张家口一带做的豆腐,据说能用秤钩儿钩起来、扛着走几十里路;而南豆腐,如四川的豆花、湖南的水豆腐,则要用调羹舀着吃,那是昆曲中的青衣,弱柳扶风,娇喘细细。同样,川派的麻婆豆腐、江苏的平桥豆腐、粤派的蚝油豆腐,诠释着豆腐的兰心蕙质、馥丽多姿。豆腐,处处随遇而安,让人尽情发挥智慧。

记得过去,每到年底,农村家家都要自己做一大方豆腐,能吃一个正月的。从泡豆子到磨浆再到煮豆浆,一道道工序繁缛沉重,父母忙得热气腾腾却红光满面。我则负责推拉风箱,看着火光照亮一家人的脸,看着大人的忙碌,想着马上就能吃上热腾腾的豆腐,那种俗世的热闹和心底的踏实是没有什么能代替的。生活的繁盛和饱满就在那汁白汤浓的热锅里翻腾、繁衍。开了锅,就要点豆腐了。先熬一勺豆油,这道工序有讲究,一定要用豆秸来烧火,豆秸、豆油、豆腐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亲。

待到豆油熬出焦香,父亲还会将豆秸的灰烬撒一些到油勺里,因此我们那时吃的豆腐里就有一点点黑色的灰渣。那时的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做,但总觉得大人有大人的道理。黑色的灰烬不但不能染污雪白的豆腐,反倒让豆腐更显白嫩。就如同生活,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生活的庸常、琐屑、疲惫、艰辛甚至愁苦,不正是生活的常态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更让我们品味出生活的安稳、充实和甜美。吃豆腐吃到灰色的豆灰,反倒让人感到生活的真实。现在大街小巷里叫卖的豆腐,白净富态的身子,像颐养很好的肥胖的富家太太,没有了原先的火气和俗气,总觉得少了些味道。

苏轼也喜欢吃豆腐,其有诗句写道“煮豆作乳脂为酥”,他常常亲自下厨做口味独特的豆腐菜肴给大家吃。久而久之,人们称他烹饪的豆腐菜肴为“东坡豆腐”,其风味不让“东坡肉”。一路贬谪,一路创造出颐养肠胃的美食的东坡先生,让人感到亲近、可爱。豆腐原系出名门,曾经是王公贵族吃的贵物。其实,无论在平常百姓家、王侯将相府,还是文人墨客第,豆腐都是一样的熨帖肠胃,让人舒服。(选自《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根据下面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沿街追赶卖豆腐的、吃豆腐时的情形→ →平民性格的豆腐,却不改走江湖的本性→ →无论在寻常百姓、王侯将相等眼中,豆腐都是美食。

2.结合上下文,说说做豆腐时父亲为什么将豆秸的灰烬撒一些到油勺里。

3.读完全文后,你是不是也想起了家乡的豆腐美食?请选择其中一种,说出菜名及你喜爱的理由。

1.汪曾祺笔下“大家闺秀”“珠光宝气”的豆腐

回忆过年时“我”家做豆腐的情形

2.豆秸灰属于草木灰的一种,据说具有强筋骨、利关节的功效;另外,黑色的灰烬不但不能染污雪白的豆腐,反倒让豆腐更显白嫩。所以,父亲总是将豆秸的灰烬撒一些到油勺里。

3.示例:皮蛋豆腐,这是我家乡最常见的豆腐做法之一。据说该菜肴的起源与三国时的关羽有关,关羽吩咐军士泡豆、煮浆,亲手点石膏,因石膏点轻了,豆腐打得嫩,不能炒,将士们只能用食盐拌着吃,说来也巧,这种豆腐就像一剂良药,将士们吃了它,上火的病症慢慢好了。后来,一些江陵籍的军士把家乡出的皮蛋拌入嫩豆腐,加上作料,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清热解毒,成为一道名菜。

读了上面的文章后,我们是不是也觉得齿颊生香,也想尝一尝这世俗的美味——豆腐?文章中,既有对做豆腐时情形的描写,又有对相关豆腐美食的描绘,不由得让读者对其垂涎三尺。那么,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的呢?除了优美的修辞、富有文采的语言外,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营造画面感,我们一起来看看:

画面一:调动感官

我们先来品一品文章中的这句话:锅里点一层豆油,将切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顺锅沿儿滑进锅里,正反两面煎,外黄里嫩,焦香润口,甘之如饴,老人孩子青壮年都好这一口儿。

这一句从视觉和味觉两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煎豆腐”的制作过程,“外黄里嫩”从色泽、口感描述豆腐带给人视觉和味觉上的体验,令人齿颊生香,跃跃欲试。

在观察世界万物时,我们除了用眼睛看形态,还可以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滋味、用双手去触摸。调动五官去细致地观察世界、感受生活并记录成文字,这种写作方法就是 “五感法”。“五感法”都是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比如,一件事情发生了,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把各种感觉“请”进描写和叙述中,让描写充满真实感,这就形成了画面感,读来情真意切、感同身受。

画面二:运用动词

我们先来品一品文章中的这两句话:

句子1:清晨,端个粗瓷海碗,追着沿街撒下豆腐清香和悦耳梆子声的豆腐挑子,从卖豆腐人的手里称二斤豆腐,捧在手里还温热暖手。

句子2:从泡豆子到磨浆再到煮豆浆,一道道工序繁缛沉重,父母忙得热气腾腾却红光满面。我则负责推拉风箱,看着火光照亮一家人的脸。

句子1,通过“端”“追”“撒”“称”“捧”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少年急切追赶卖豆腐人并买得美味豆腐的画面。这些动词的使用,既形象生动,又贴合实际,从侧面展现出豆腐的诱人。

句子2,则通过“泡”“磨”“煮”“推拉”“看着”等动词,形象地刻画出一家人忙着做豆腐的画面。活动场景热气腾腾,日子也蒸蒸日上。

动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写作时,我们要想把内容写得具体、充实,就必须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恰当地运用动词,从而让自己的作文焕发出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特魅力。我们的眼睛就像摄像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学会捕捉“镜头”,把动作过程以“慢镜头”的状态进行分解,追踪人物动作的轨迹。这样描绘出来的场景或事件,就具有了畫面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在同一屋檐下,一家人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丰富的人生,更折射出深刻的生活哲理。

你记忆中的家常美味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请以“美食美味”为话题,写一写你的家常美味。

要求:①运用上面讲述的两种方法,增加画面感;②文章要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同学们不妨把自己熟悉的美食写进文章,写舌尖味道,激发生活感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描摹“形色香味”,展现美食诱惑。充分调动五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的描写,辅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美食的形、色、香、味跃然纸上。

第二,刻画“食外之趣”,享受美食情趣。美食,不仅仅美味,还有吃的乐趣。“人间有味是清欢”,要写出美食中的情趣,以及享受美食之趣。

第三,抒发“食之感悟”,品出生活真味。鲁迅在罗汉豆中品出了童年的纯真,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寄托了浓浓的乡情。一粒米里乾坤大,一盘菜中日月长,品味美食,实为品味生活的真味。

猜你喜欢

豆腐美味美食
学做豆腐
二十五,打豆腐
拌豆腐三春不忘
你好像很美味啊
美食
串起来的美味
美食都被玩坏了
春天的美味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