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语法发展史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导向

2023-03-11陈瑜敏徐桠杉

理论纵横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篇语义

陈瑜敏 徐桠杉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275)

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质上是功能的和语义的[1],功能和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建的两个重要方面。功能包含元功能和语言的结构功能两部分,其中元功能指的是有关语言的抽象功能,是语言意义潜势的功能成分,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结构功能是形式化的意义潜势,是语言功能在语言结构上的具体体现[2]53,56。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模型以意义为基础,它的理论构建实际上就是将语言理论化为人类高级意义系统[3]。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意义为导向的语言学,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功能语义学,把意义从形式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4]。

系统功能语言学既是一个反映语言以及语言之外意义构建资源的系统,也是一种参与语言活动的系统,动态性是它的一大特点[5]12。在6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整个理论体系稳中有变,不断向纵深和外部发展[6],因此有必要采取动态的视角剖析其如何向意义推进。功能语法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部分,它的提出和发展几乎贯穿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设的全部过程,突出体现了其以功能为基础、以意义为导向的理论构建特点。本文以功能语法发展史为线索,介绍Halliday 的功能观和意义观的思想源流,梳理功能语法的发展路径,进而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在意义的导向下实现整合性的发展[7]。

一、功能与意义的思想源流

功能语法在20 世纪现代语言学功能主义思潮下应运而生[8],它也是Halliday 个人学习、研究经历的成果,尤其是在他早期留学中国时接受的语言学思想影响下,对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等欧洲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传承和发展的成果[9]。其中,心理学家Bühler 的语言三功能观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结构功能观对Halliday 的语言功能观有直接启发[10]154-155,来自伦敦学派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传统是功能语法意义导向的重要思想源流[9]。

(一)来自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观

Halliday 的功能语法理论充分体现出欧洲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特点。总体来说,欧洲功能主义将功能理解为语言的一个成分结构与不同层次或范畴的另一个结构或非结构成分的依存关系[8]。

Halliday 的功能思想包含元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功能配置,分别与心理学家Bühler 的语言三功能观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结构功能观相关[10]154-155。Bühler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的三功能观,他将言语交际看作是一种包含三方的动态行为,即一个人(第一人称,说话者)向另一个人(第二人称,受话者)讲述某事(第三人称,谈论对象)的过程[11]30-31。在这个过程中,语言需要发挥三种不同的功能来与三个人称分别发生联系: 说话者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语言信号表征谈论对象,这一过程中语言发挥表征功能;说话者使用语言向受话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一过程中语言发挥表达功能;语言可以引导受话者的内部或外部行为,这一过程中语言发挥呼吁功能[11]37-39。

Halliday 提出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与Bühler 的语言三功能观有着密切的联系[10]154-155: 他提出的概念功能与Bühler 的表征功能相对应,人际功能与表达功能和呼吁功能相对应。除了具体功能分类,两人的语言功能观内涵相似,他们关注的都是共时视角下语言的本质的、固有的功能,而不是将语言的不同用法进行分类、归纳。Bühler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置于一个理想化、抽象化的言语交际模型的中心位置,思考语言为满足人类交际活动必须承担的功能,而Halliday 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他进一步思考了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而解释了语言如何满足人类社会中多样复杂的需求。

Mathesius 的语言功能观是布拉格学派语言学理论的核心部分[12]。Mathesius 将功能理解为目的,主张从说者的表达需求出发,研究满足表达需求的语言手段[13]122,131[14-15]。Mathesius 认为,语言具有表达功能和交际功能[13]137。语言的表达功能指说话者完全本能、自发的情感的表达[13]137;语言的交际功能需要通过命名的语义活动和排列命名的句法活动来完成[13]132,语言系统根据交际功能发展而来,功能命名学和功能句法学是功能语法体系的基础[14]。

在布拉格学派的启发下,Halliday 的语言功能观具有两层内涵,分别涉及语言内部成分的功能性配置和语言系统固有的三大元功能。功能语法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了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自然的联系,Halliday 也被认为是对语法中整个功能部分进行广泛描写的第一人[8]。

(二)来自伦敦学派的意义观

语义指语言的意义系统,语义由词汇语法体现,意义由措辞编码,两者在语言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自然的联系,这与语言在人类社会中需要承担的功能有密切关系[16]F43-F44。功能语法是以语义为导向的语法,这与其社会语言学思想源流息息相关[9]。

功能语法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传统来自以语言学家Firth 和人类学家Malinowski 为代表的伦敦学派[9]。Malinowski 认为,语言是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反映思想的工具[17],话语的意义来自于它与语境的关系,意义即语境中的功能[9,18]41。Firth 接受Malinowski的观点,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对语言的研究必须重视其社会意义,对意义的解读不可脱离语境[18]41。Firth 认为,意义就是用法,就是功能[19],他将语言视为由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组成的多层次系统,将语境视为语言之外的层次,将意义定义为不同层次上的成分和该层次上成分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语言的目的就是把语言中的意义成分分析出来,从而建立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之间的联系,即语言成分与具体语境中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18]42-45。除此之外,Firth 丰富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提出了情景语境框架以及典型情景语境的概念和分析方法[7,9]。

Halliday 受伦敦学派影响,认为意义不是独立于外部环境的范畴,他认为回答有关语言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既是语言研究的目的,也是语言研究的前提[20]72-73,如果要研究包括语义在内的整个语言系统,就必须到语言之外寻找答案[7]。功能语法为研究语言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提供了语言学理论基础;同时,在元功能思想的指导下,意义的内涵超越了语言在某一具体使用情境中发挥的具体功能,进一步延伸到语言系统表征和创造的人类社会的意义,使得功能语法具有揭示人类语言系统本质的潜力。

二、以意义为导向的语言功能探索

20 世纪60 年代,Halliday 开始了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语言功能探索,他认为要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研究语言系统的本质[20]73。Halliday 认为,语言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些普遍特征,人类社会的共性也可能是语言塑造的结果[20]62,如果要进行更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首先要对语言系统有深入的了解,这既能提供关于语言的理论依据,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语言学的作用[20]65-66。Halliday[20]以名词和名词性成分为例,讨论了语言成分在语言系统内部和人类社会中的功能,阐明了以功能为基础的语法研究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过去的语言学家对名词化这一语法现象持消极态度,认为这种语法现象使写作变得抽象、模糊和复杂,但实际上名词化现象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它存在的合理性可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得到解释[20]53。名词、名词词组和名词化成分具有高度的语法灵活性,它们不仅能形成复合形式,以各种限定形式和数出现,还能在小句中承担主语、宾语等各种功能,名词化能使一些小句成分作为选项自由地进入不同的语法系统[20]66-68;名词不仅能对事物类别以及具体的人或物进行命名,也能对过程、关系状态和性质等抽象事物和概念命名[20]69-71。因此,名词是社会关系的语言基础,对社会角色的命名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名词化。在儿童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名词以及名词的语法特征也能帮助儿童形成关于自我和社会的一些概念[20]70。由此可以看出,对语言系统的深入理解需要以意义为导向的语法研究,语法的语言学特征使它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特殊的功能,对语言功能的探索是构建以意义为导向的语言学理论的必经之路,以语义为导向的语法理论是回答社会语言学问题的关键。

萌芽时期的功能语法理论[21-23]是一个以及物性、语气和主位三个系统为核心的英语小句的理论,是聚焦于语言词汇语法层的理论,有着浓厚的功能结构主义色彩。Halliday 从结构相同但是功能不同的小句入手,用系统的方法梳理小句的句法网络[21-22]。他发现,小句中同一个成分能在不同的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来自不同系统的选项也共同规定了小句的结构。这些系统彼此独立,系统内部又有高度的依赖关系,它们体现出语言作为交流系统需要承担的四种功能: 经验功能、逻辑功能、话语功能以及人际功能[23]。Halliday 进一步指出,就系统的范围而言,语气系统不仅仅包括陈述、问句等语境功能,还包括表达说话者态度和观点的选项等[10]158;主位不仅包括主位-述位和已知信息-新信息,还包括各种等价、替代结构、上指照应等功能[10]160。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Halliday 对语言功能的探讨主要是围绕英语小句展开的,涉及小句系统选项中不同成分的功能,同时他对语法的探讨开始向语义靠拢,尝试将更广泛的语法范畴与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联系起来。

在探索语言系统的功能配置时,Halliday 逐渐形成了元功能的思想。Halliday 通过分析意态-情态及语气-主位-信息结构这两组概念,指出多功能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24]。情态和意态具有高度相似的句法系统,这个系统既可以从人际功能切入来表达情态,也可以从概念功能切入表达意态[24]189。小句的起始位置受到语气和主位的共同支配,语气系统发挥人际功能,说话者通过小句起始位置主语和定式成分的排序来分配言语角色;主位发挥语篇功能,小句中的概念成分与主位重合从而转换成信息,并通过与述位共同作用使小句内部保持连贯,因此小句句首的结构特征是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24]195-198。由此可见,相同的句法结构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小句的结构是不同语言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出语言的多功能性。语言结构反映出语言在使用中需要承担的功能,这些功能是语法中最普遍、最核心的部分,决定了语言系统的本质[24]200。小句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和主位系统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对应:其中,概念功能是语言作为表征的功能,它为人们表征世界客观经验提供结构;语言的人际功能是用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功能,它使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中创造出不同的交际角色;语篇功能是语言构建语篇的功能,包括构建小句之间的衔接和语言与情境的联系[25]174-176。可见,Halliday 将语言成分的语法功能与语言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功能相联系: 语言的功能通过语法系统的特定形式体现,这与实际使用中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密切相关[25]194。

三、以功能为基础的社会意义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Halliday 继续思考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的个体发生和社会意义学(social semiotics)两个方面。Halliday 遵循Malinowski[17]的观点,着手从语言的最原始使用来研究语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6]299,开始了对婴幼儿语言的研究。Halliday 发现,婴幼儿语言的发展清晰地展现出人际和概念两大元功能的个体发生路径,儿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需要承担更多复杂的功能,于是渐渐发展出能够同时实现多功能的语法结构[27-28]。社会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是其体现方式之一,儿童的语言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语义系统,儿童发展母语实际上就是发展与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对应的意义潜势[27]90[28]32[29]58。儿童第一阶段发展出的意义潜势使其在不依靠语言的情况下渐渐掌握社会文化规则[27]96;进入成人语言阶段后,儿童的语言同时具备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这时他们将语言的意义潜势延伸到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28]55。语言在功能语境中演变为人类进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通过语言与社会文化互动产生意义,元功能决定了语法的组织原则,也塑造了语言的意义组织原则,语言的意义潜势由语法沿着功能主线组织,三种元功能成分包含在每一个意义行为之中[30]18。可以看出,婴幼儿发展的语言结构由语言在社会中必须承担的功能决定,语言的功能基础是儿童通过学习母语逐渐掌握社会文化规则的重要前提,这为语言的功能基础和社会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婴幼儿语言的研究是Halliday 思考语言功能与社会意义关系的起点,接下来他着手探索词汇语法、语义和语境之间关系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由此进入社会意义学阶段。

理论上,水权交易市场具有诸多优势。不过,鉴于水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水权交易市场面临人权学说和公共信托学说的质疑。为了确保水权交易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应该将水资源视为是公共商品而非传统的商品。水的公共商品学说可以有效协调人权学说、公共信托学说和商品学说,缺乏任何一种学说都可能导致水权交易制度运行不佳。

在社会意义学阶段,Halliday 用体现关系将词汇语法、语篇语义和语境联系起来。社会是由符号组成的巨大意义系统,语言不仅是构成社会文化的符号系统,也是服务于其他符号系统的解码系统[29]2,132-134。意义系统本质上是分层次的系统,它包含内容层和表达层,内容层由表达层来体现,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系统包含多层体现关系,一个层次的编码输出是另一个层次编码过程的输入资源[31]196-197。语言是包含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多层次编码系统[31]197。从词汇语法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功能成分之间有着系统的联系,每一种意义都倾向于由一种特定的结构体现[31]200。从社会意义的角度看,语义与语境的符号结构之间有着系统的联系:语境的符号结构由语场(发生的活动)、语旨(参与者特征)和语式(意义交换的方式)组成,它们分别与语义系统的概念、人际和语篇成分相对应[29]122-123[31]200-201,217。

语言是构建意义的系统,即语义系统,是说话者“能表达何义”的系统[29]39,其他层次系统的作用是对语义层产出的意义进行编码[16]F45。语言作为意义潜势为意义表达提供资源,为特定情景语境的语义提供选择范围。社会意义系统是说话者“能做什么”的系统,是一种行为潜势,由语篇语义体现[29]39。体现是一种双向关系,语言体现社会语境的过程既包括语言从语境中获取意义,也包括语言对语境的塑造[32]15,词汇语法、语义和语境之间的体现关系以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元功能是语义系统的功能成分,它们使得语言能够作为意义潜势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概念功能使说话者作为观察者构建社会经验,人际功能使说话者作为闯入者实现社会交际,语篇功能使语言与意义相关联,使其他两个功能得以发挥[29]123。

这一时期,Halliday 对语言的描写从词汇语法层逐渐扩展到语义层和语境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建筑初见雏形。社会意义学阶段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在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齐头并进[5]13,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语境层的研究更是有突破性的进展[4]。以功能为基础的社会意义探索架起了语言和语境之间的理论桥梁,为使用功能语法理论解决社会语言学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也推进了功能语法理论的完善,这一点在《功能语法导论》的四个版本中均有所体现。

四、《功能语法导论》:语境中的语法

《功能语法导论》[33](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以下简称《导论》)的出版标志着功能语法理论的成熟。《导论》前两版[16,33]由Halliday 独自完成,第三、四版[34-35]由Matthiessen进行修订。第一、二版《导论》是对早期功能语法理论的归纳与完善,第三、四版《导论》(以下统称为新《导论》)汇集了社会意义学阶段以来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许多系统图,使用了大量来自语料库的自然语篇来阐释语法与语篇构建的关系,第四版将语法置于人类社会意义系统的视角下进行讨论,突出了语法的生态特征[36]。Halliday 认为,若要从功能的角度理解语言系统的本质,需要同时关注实例与潜势,要从社会文化角度对语篇和语言系统进行阐释[29]4-5,这一观点逐渐渗透到四版《导论》的语言观和理论的发展中。

(一)第一、二版《导论》

第一、二版《导论》[16,33]强调了语言的三个层次之间的体现关系,突出了功能语法以语义为导向的特点。Halliday 认为,语言是生产意义的系统,意义由措辞来编码,由词汇语法体现,在语言的演化过程中意义与措辞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因此语法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而非任意的[16]F45-F46。功能语法是关于措辞而非结构的语法,是从意义出发来讨论这种自然联系的语法[16]F43。语篇是语义的基本单位,关于措辞的语法理论是语篇分析的基础,功能语法是将语篇与非语言领域联系起来的语言学理论基础[16]F42-F43。语言是分层次组成的符号系统,包含声音与书写、词汇语法和语义三个层次,词汇语法由声音和书写体现,同时也是体现语义的资源[16]F46。功能语法是以语义为导向的语法,强调语法体现语义的过程[16]F45-F46。

与早期功能语法相比,第一、二版《导论》[16,33]的核心仍是小句的语篇、人际和概念功能,在语义的导向下精密度向更高一级和更低一级皆有延伸,并加入了涉及级阶转移的语法隐喻。第二版《导论》[16]在第一版[33]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完善,增加了对理论细节的修订和总结归纳。

在关于语篇功能的章节中,有关主位标记性的讨论是对早期功能语法中有关小句的语气和主位关系讨论[24]的拓展。第一版《导论》讨论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的非标记性与标记性的主位选择[33]44-49,第二版《导论》进一步指出标记性主位可为小句确立某种背景,或用于表达对比特征[16]48。早期功能语法理论将主位分为认知主位和非认知主位[22],两版《导论》根据元功能将小句的主位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主题主位,并指出主题主位是及物性系统中的经验成分,是小句主位划分的界限[16]52-54[33]53-56。

有关小句的及物性系统的理论是功能语法理论中内容最丰富、变化最突出的部分。早期功能语法讨论了及物性作为英语小句特征的内涵[20],以及经验的语法内涵[21-23],并对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这三个角色进行了初步讨论[25]。《导论》中作为表征的小句一章介绍及物性,指出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包含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这三个主要的过程类别,在三者的边缘区域还存在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不同的过程类型涉及不同性质的参与者[16]106-109[33]101-102。第二版《导论》将过程类型提前到章节开头部分进行说明,突出了过程类型在及物性系统中的中心作用[16]107-109。除此之外,第二版《导论》对关系过程的内容进行了拓展,主要体现在对标记和价值的讨论,借助语篇实例加以说明[16]124-128。在介绍存在过程时,第二版将存在过程中的参与者定义为存在者,并指出位于存在过程和物质过程交界处的气象范畴[16]142-144。早期功能语法中讨论的受益者和范围根据其语法结构被划分为环境成分[21-23],《导论》将它们重新规定为间接参与者,它们和直接参与者的区别在于它们无法与语气系统中的主语重合[16]144。《导论》不再沿用早期对环境成分的分类标准[25],而是根据语义将环境成分分为程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和角色[33]137-144,在第二版中又增加了内容和角度[16]157-158。第二版增加了对环境成分地位的讨论,指出可以将介词理解为一种微型动词,由介词短语表达的环境成分可以理解为一种非完全过程[16]158-161。

总体而言,《导论》[33]的出版是对传统语法研究的突破。《导论》将语法与语义有机结合,打破了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传统;同时,《导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语法理论与语篇分析联系起来,弥补了许多语法著作只讲理论、不作分析的缺陷[39]。第二版《导论》[16]中的功能语法理论更加完善,突出了词汇语法体现语义的过程,是理解与掌握功能语法核心理论以及Halliday 语言学思想的必读书目。同时,第二版的汉译本[40]的出版推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推广,这不仅为汉语研究带来了启发,也促进了功能语法的研究范畴从英语向全人类语言的扩展[41]。

(二)第三、四版《导论》

新《导论》[34-35]将语法体现意义的过程理论化,并融入了Halliday 提出的实例化连续体思想[32],阐明了语言的意义潜势与语篇、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新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建筑以层次化-实例化矩阵为框架,形成了最新的理论描写模式[4]。总体而言,意义系统的不同层次和语境之间是体现关系,意义系统的同一层次上不同抽象度的内容是潜势与实例的关系。语篇构建于其发挥功能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理论、描述、分析要在它所处的意义环境中进行,对语言的解释要参照它所在的语境[35]32。语境是一个从潜势到实例的多功能连续体,它的潜势端是文化语境,实例端是情景语境[35]32。语境的意义空间由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在这个意义空间中语言和其他意义系统与社会系统发生作用、创造意义[35]33-34。不同的符号系统在语境中相互融合,或者有各自的分工,形成了一个融合连续体[42]。语篇是语义的基础单位,它既是语言意义潜势的实例,也是在语境中发挥功能的语言,因此它能够体现其所在的语境的特征,是理解语境的重要手段[35]43。同时,语篇也参与语境构建: 从概念功能来说,语篇通过逻辑资源和言辞构建的经验顺序;从人际功能来说,语篇是一系列对话者之间的话步交换;从语篇功能来看,语篇是信息的流动[35]44。因此,对语篇的研究应包括两方面,既要考察语篇与其他的意义系统的联系,也要考虑语言与其他意义系统的分工[35]38。语言系统是语言的意义潜势,语篇是语言意义潜势的实例,词汇语法是创造意义的资源,对意义的思考本质上是对词汇语法的思考[3]。

语篇是作为意义潜势的语言的实例,语料库为意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篇资源。第三版在介绍理论时引入了大量来自语料库中的语篇,使用的语料库包括COBUILD、LOB、Kolhapur、London-Lund和UTS/Macquarie[34]48。这一版本通过话语分析来凸显词汇语法体现语篇意义的过程,例如,语篇分析被用来论述主位、述位如何在不同类型语篇中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34]55-56,以及讨论语言兼具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层意义在具体语篇中的体现[34]169等。第四版引入了来自COCA、ACE、Brown 等语料库的新语篇[35]71,并将书中的语篇根据情景语境变量进行标注,使读者能够清晰把握语境特征,更好地理解词汇语法与语境之间的联系。

在意义的导向下,新《导论》将功能语法理论沿着精密度阶进一步完善,同时明确了一些边缘概念、模糊概念在系统网络中的位置,为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命名,更全面地反映出自然语言的现象,也为后续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统一参照。例如,在作为表征的小句一章,经验功能表征的对象被命名为言辞,言辞由随着时间展开的过程、参与到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与过程有关的环境这三部分组成[34]170[35]213。第一、二版《导论》以与物质过程辨析的方式介绍心理小句的特点[16]112-119[33]106-112,新《导论》则是从过程和参与者的特点来完善相关理论[34]197-210[35]245-258。心理小句可以根据所感知现象的不同分为宏观现象小句和元现象小句,前者表征作为现象的行为,通常以非定式小句的形式体现,后者表征事实,通常以定式小句体现[34]204[35]251。第一、二版《导论》将心理小句的过程类型分为知觉(看见、听见等),情感(喜欢、害怕等)和认知(思索、懂得、理解)三种[16]118[33]111,新《导论》中增加了愿望,并且将所有的心理小句过程根据主语是感知者还是现象分为喜欢和取悦两种类型[34]208[35]257。第二版《导论》提出了9 种环境类型[16]152-158,新《导论》指出,环境成分是一种过程的拓展,可根据它们在时间展开中发挥的功能分类为加强(包括程度、位置、方式、原因等)、拓展(包含伴随等)、阐述(包含角色等)和投射(包含内容和角度)[34]261-263[35]312-314。在语气系统中,新《导论》对自由小句和从句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区分,并将附加疑问句加入语气系统,完善后的语气系统更全面地涵盖了自然语言中复杂的语用情况[34]135[35]162。新《导论》还提出了言语行为这一语义系统,在Halliday[16]68-69[33]68-69提出的言语行为和交流物的基础上,增加了话步这一子系统,包括发起和回应两个选项,话步、起始角色和交流物三个子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归纳出19 种言语功能在词汇语法层的典型体现方式[34]108-109[35]136-137。

从这几版《导论》的发展来看,突出意义是功能语法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第一、二版[16,33]中,功能语法是用于语篇分析的语法,语篇的内涵在第三版[34]中有了详细的论述,第四版[35]更是突破了语言建筑本身,将语法理论置于语境中探讨,明确了语法与社会意义系统的联系。《导论》四版的发展过程均体现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普通语言学和适用语言学特点。

五、讨论

总体而言,功能语法提出、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向意义推进的过程。回顾功能与意义的思想源流,可以看出功能和意义的结合在理论构建中的必要性。Halliday 的元功能思想与Bühler 的语言三功能观[11]密切相关,Bühler 在抽象化、理想化的交际模型中探讨了语言的功能,但是没有探讨语言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一步说明语言功能与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以Mathesius 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将功能理解为说话人的目的[14-15],Malinowski 和Firth 将意义理解为语境中的具体功能和用法[19],然而未能解释语言的本质[35]31。Halliday 将人类社会作为研究语言的语境,借鉴了Bühler 研究语言功能的思路、Mathesius 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的做法、伦敦学派结合语境研究语言意义成分的主张,在元功能思想的指导下将语法系统与社会语境特征联系起来,克服了伦敦学派过度强调语境作用、无法归纳语言特性的局限,揭示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自然的联系。可见功能观与意义观相结合既是功能语法提出的前提,也是突破前人理论局限的途径,两者在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

Halliday 对语言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结构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小句入手,用系统的方法不断挖掘支配英语小句结构与意义的规则[20-22],在说明阶上对理论不断完善,并向更高的精密度阶发展[10,20-26]。在功能语法的发展过程中,功能和意义相辅相成。Halliday 希望搭建一个从语义出发解释语法的语言学理论,这一过程中对语言功能的探索是必要步骤[20]。功能语法是社会意义学[29]的重要语言学理论基础,社会意义学的研究成果又促进功能语法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涵盖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的语法理论[35]。与早期功能语法理论[21-23]相比,成熟阶段的功能语法理论[35]呈现出明显的意义导向,突出了语言在语境中发挥功能、创造意义的过程,不仅反映出了人类语言和社会意义系统的特征,还指出了语言与其他意义系统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语法的生态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使用是功能性的,语言创造和表达意义,这是一个符号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43]3,这就决定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整合的研究取向,在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中注重语言系统、语篇和语境之间的关系[7]。根据语言与语境的关系,语言可以划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种意义维度,其中整体维度决定了语言在语境中的组织形式,包括层次、实例化和元功能,局部维度包括轴和级阶[35]32。其中,功能语法中的意义和元功能与整体维度相关,结构功能和系统语法与局部维度相关。在系统方法的组织下,功能与意义交织形成了庞大语言建筑,不同的意义维度交汇处形成了矩阵,使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考察语言的意义特征[35]49。这样的语言建筑具有高度灵活性,在理论应用和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关于人类社会意义系统的语言学理论,它包含语言各个层次以及语境的理论,为揭示和解决与语言相关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根植于人类社会提出的语言学理论,作为普通语言学,它能够与时俱进,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语篇进行分析、描述,最终形成新的理论模式[5]48-52。在过去的几十年,有不少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加入到理论扩建中:Matthiessen 等学者对理论框架进行补充与扩展,并开展语言类型学方面的研究;以Martin 为代表的悉尼学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用于教育和话语分析,提出了评价系统[44];Fawcett 对词汇语法层做了深入研究,提出加的夫语法;Bateman,Kress &van Leeuwen和O’ Halloran 等团队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颇有建树[45]。他们的理论发展工作以语法的功能性本质为基础,以社会意义为导向,研究成果体现出广泛的适用性。

六、结语

本文以功能语法发展史为线索,讨论了功能与意义的思想源流以及在理论构建中的关系,展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向意义推进的发展路径。Halliday 的功能语法继承、发展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观和伦敦学派的意义观,形成了一个能够解释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关系、语言功能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语言学理论。从语言学之外的问题出发形成一个以语义为导向的语法理论,是Halliday 语言功能探索的起点,应用这个理论来帮助解答现实生活中与语言相关的问题,是他搭建功能语法理论的初始目的。在功能语法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功能和意义相辅相成,语言功能的探索是意义研究的必要前提,社会意义的研究建立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理论联系,促进功能语法理论在意义的导向下进一步完善。功能与意义交织形成的语言建筑庞大而又不失灵活性,以功能为基础、以意义为导向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建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篇语义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言与语义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