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

2023-03-10庞立生李铁铮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

庞立生,李铁铮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3年9月9日,习近平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教师致信中,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突出强调新征程上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植根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实践和重要贡献,精准凝练了广大教师群体中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所葆有的精神特质,为广大教师追求崇高境界、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精神坐标,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深刻领会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旨趣,全面把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从而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锻造更多大国良师注入强大动力,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支撑。

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吁求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历史节点。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是大国强国应有之气象,也是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竞争、赢得未来的重要支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事业,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页。的重要战略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且把它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加以定位,突出其作为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加以系统定位、统筹规划、整体部署,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大国良师,是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所塑造的“人的独立性”,是人与社会发展的过渡性历史形态。工业革命所促进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而改造资本逻辑使巨大的生产力造福于所有人,则使人人能够全面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性。马克思把教育纳入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视域内,充分把握了教育的物质生活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也赋予教育以唤醒人民大众沉睡着的主体自我意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解放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如何以教育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这是面向教育和教育者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也向教育和教育者提出了时代的严肃要求。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这既是强国建设的基本经验,也体现了从强师走向强教再发展到强国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对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科学把握了教育的普遍性意义,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视为传承人类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39页。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将教育摆在关乎党和国家根本大计、前途命运的战略位置,深刻把握了教育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提出新时代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3)习近平:《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0页。,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用“极端重要性”来形容教师工作,充分表达了对教师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将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新境界。教育是承前启后的崇高事业,教师是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水平代表着教育的水平,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习近平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教师不仅是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且是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者,他们以教育的方式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的灵魂,陶冶和提升着学生的生命境界,培育和造就着时代所需的一代新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师职业是追求理想和光明、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类进步事业,深刻表达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神圣性。

新时代,习近平着眼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对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希望、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的重要论述。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既集中凝练地表达了新时代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理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品格特质,体现出对教师本质使命和教书育人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凝聚着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对教师的殷切期待和谆谆嘱托。“四有”好老师的内容要求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都可以归属于“德”的范畴,扎实学识可以归为“才”的范畴。由此可见,“四有”好老师要求德才兼备,而“德”是“四有”好老师中强调最多、分量最重的内容。这既集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崇德修身、以德为先的思想精华,也充分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大先生”成为习近平此后多次提及和着重强调的重要概念。2021年4月,他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5)《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4月20日,第1版。2022年4月,他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再次强调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大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在人格、德性、学问上能为人表率和令世人景仰者的尊称。《礼记》中就将老师称为“先生”,并从“正立拱手”等细节方面对礼敬“先生”的行为规范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阐释,充分体现了对师者的尊崇和敬意。孟子云:“充实而有光辉者谓之大。”“先生”之前冠以“大”字,即言“先生”之境界、格局、情怀、风范、学识之“大”,可谓顶天立地;“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进一步突出了为人师者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可以说,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的重要论述,表征并升华了对教师本质内涵和神圣使命的思想认识,浸润并透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师者形象的深刻理解,反映和体现着新时代新征程对教师的更深希冀、更大期许和更高要求。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教师致信中,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传统与当代相融通,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凝练和阐发。可以说,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沃土,熔铸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教育成就,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奋斗,集中体现了教育本质和规律、教师职责和使命的思想精髓和时代精华,深刻展现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所凝结形成的崇高价值理念、精神特质和师者风范,充分表达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与应当追求的精神品格的高标准要求。

习近平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系列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地深化了对教师成长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认识,赋予教师的核心素养、职责使命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更加高远的志趣追求,为新时代培育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大国良师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时代呼唤教育家,也呼唤着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国良师。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呼唤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也一定会培养和造就出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一大批优秀教师。

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何谓教育家精神?一般而言,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特质的写照,是教育家内在本质的精神表征,它集中把握、表达和反映着教育家的普遍特质和根本规定性,是通过教育家教书育人的实践而显示出来的内在精神特征。所谓教育家,在通俗的意义上,一般被认为是从事教育的专门家,即掌握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和获得重大影响的教育者。从本质的角度看,教育家是人格化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人格化表征。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人之为人,不仅体现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体现为精神的存在物和社会的存在物。教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精神传递活动,执行着社会遗传的特殊功能,即通过教育的方式使个人掌握前人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习得一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和创造人的新的生存状态,把“自然状态的人”变成“自由自觉的人”“社会需要的人”“特定时代的人”,最终“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教育活动对精神世界的改造,既要通过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来改造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要通过情感力量、教化力量改变人们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既要满足人们的认知求真的需要,也要满足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要求。黑格尔认为:“精神世界的这种现象表明了,人类的使命和单纯自然物的使命是全然不同的,——在人类的使命中,我们无时不发现那同一的稳定特性,而一切变化都归于这个特性。这便是,一种真正的变化的能力,而且是一种达到更完善的能力——一种达到‘尽善尽美性的冲动’。”(7)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4页。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乃是使人趋向尽善尽美的精神努力,是通过历史文化的传递改变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精神实践。教育是为文明奠基的根本性事业,它促进和实现着人性的自觉意识,不断丰富和拓展着人性的丰富性和广袤性,也赋予人性现实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教育既是一种批判的、消解的、解放的力量,也是一种建构的、规范的力量。马克思所实现的教育观念革命的深层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质,而且指出了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和现实道路。由此观之,教育不仅具有科学的逻辑和规律,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特点和时代特征,更具有深邃的人文理想和人文内涵。

教育家可以理解为教育本质的人格化表征。可以说,这一概念蕴含着对教育本质、教育理想和教育使命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教育家不仅指的是教育的专门家,更指向一种教育的形上境界。教育家并不等同于教育思想家或者教育实践家,更不同于教育学家。教育家是把教育作为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的师者,教育与生命的内在统一是所有教育家的共同特征。教育家不仅把教育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而且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和信仰来追求。教育本身构成了教育家的存在方式和生命意义。教育家不仅是独特教育思想的提出者乃至特定教育范式的创立者,更是自己所提出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思想信念的真诚践履者。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家”往往具有归属、持存、守护、归宿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教育家即是以教育为“家”的人,他把教育作为自己生命的本己的存在方式,也作为人生意义的终极追求和归宿,他能够充分体会并享受着教育事业赋予自己的归属感、成就感和意义感。教育家精神则是教育家所具有的体现教育本质规律、寄寓教育理想追求的内在性、巩固性、持久性的普遍精神特质。“精神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规定就是:精神就是自我。”(8)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按照黑格尔的理解,精神的发展历程就是从个体生命欲望的自然生命形式进展到普遍的精神生命的自觉,逐渐达到精神自我意识的主客观统一的绝对精神形式。精神自由的生活就是精神生命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的生活。精神不是僵化的规定性,也不是一种脱离事物内在本质的外在性,而是对外在性扬弃和克服的能动活动,是对作为事物本质的永恒理念的摹写。精神不仅是一种可能性或潜在性,同时是一种显示自身的现实性,它要将自身的本质在他物和他自己本身显示出来,从而显示出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活生生的实体性内容。在这里,黑格尔以思辨唯心主义的方式赋予精神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精神的抽象化理解,坚持“生活决定意识”的观点,把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作为精神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强调感性物质活动是精神获得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源泉,精神自由的获得要内在并服从于个人自主活动的内在规律,马克思由此揭示了人类精神解放和实现自由的历史任务和现实条件。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对教育家内在本质的理性把握和精神理解,而且蕴含着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时代特点所赋予的现实感性内容,是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凝结而成的精神特质。

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尊师重教、崇道尚德的精神传统。中华文化主张“学以成人”,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和深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家精神。中国教育思想在起点上就区别于西方纯粹理性的思想方式和态度,寻求在天与人、道与德、身与心、群与己、性与情、知与行等内在统一中实现教育的意义,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存在论、立德树人的修养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慎思明辨的认识论和家国天下的价值论,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为先的人格养成和家国情怀的涵养化育,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榜样示范,推崇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的师道精神,提倡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高度凝聚着中华民族对教育活动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和人生理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形塑了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底色和文化基因。从古代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到近现代的蔡元培、胡适、陶行知,再到当代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卫兴华等,这些教育家不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共同塑造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建基于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承载着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情怀和梦想,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气韵,传承创新并升华了中国特有的师道精神,彰显了新时代教师的价值旨趣和精神风貌,它也内在地规定了新时代教师应有的教育追求、教育情怀和教育态度、教育境界。习近平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分别从信念之维、德性之维、学识之维、态度之维、情感之维、境界之维六个方面,集中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其中,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信念之维,揭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崇高理想和精神信念方面的思想追求。大国良师,应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教育报国信念,努力在献身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德性之维,阐明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德性修养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内在规定。崇道尚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价值理念。教师塑造灵魂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道德方面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教育家应当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以道德的光辉照耀人、温暖人、感召人,以人格的魅力陶冶人、引领人、感染人,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学识之维,表达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学识水平和教育艺术方面的根本要求。教育不仅是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而且是艺术,体现为一种育人的智慧和境界。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学思结合、为仁由己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育人理念和教育智慧。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真正以德立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以行育人,才能春风化雨、浸润人心,引领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态度之维,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治学态度和实践品格上的精神风貌。教师是知识、思想和真理的追求者、研究者和传播者,教师对待知识、对待思想、对待真理的态度对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勤学的意识、笃行的品格、求是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写照,也体现出师者躬耕教坛、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态度和形象。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之维,呈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思想情怀和心灵境界方面的情感特质。“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9)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页。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内在固有的情怀。有爱才有责任,有爱才有奉献。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赋予教师献身教育的内在情感动力,也转化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教育的爱是“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博爱。爱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境界之维,表征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视野格局和价值旨趣方面的人文境界。教育家当以天下为己任,以弘道为追求,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人类文明的守护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四海一家、天下大同,崇尚推己及人、以文化人,并赋予师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旨趣。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要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须具备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天下情怀,让文明之光烛照民族复兴伟业和人类未来。

可以说,以上六个维度是一个逻辑严谨、层次衔接、有机统一的精神整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揭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质。习近平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相结合,既高度契合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世界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有机结合而塑造的中国特色。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在规定着与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相称的师者信念、品格、态度和境界。它既是中国教育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精神升华,更是新时代教师力行致远的内在动力,它为新时代新征程强师报国注入了精神的支撑,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方向和指引。

三、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对回归教育本质、担当教育使命的时代呼唤,也是对教育理想的形上追求的精神表达。以精神的形式规定教育家的存在方式,引领教师的精神方向和精神追求,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吁求。

从本源的意义上说,教育是对人性的自觉领会、教化和升华。教育的使命乃是要唤醒、引导并使人领会人的存在,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自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教育既具有面向人本身的存在论意义,又具有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实现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意义和文明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和人文性的思想知识日趋为科学的理性知识和技术知识所取代,教育也因此日益被赋予工具理性的价值。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存在成了价值”(10)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810页。。在现代社会,能够被现实使用并实现人的利益要求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获得了更为根本的意义,作为价值尺度的人及其教育亦被纳入利益最大化的逻辑之中。海德格尔用“座驾”一词来表达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境遇。由于利益比其他一切精神更为根本地规定了人的生存状态,人自身的情怀、兴趣、热情、思想和智慧都被纳入现实利益的逻辑轨道之中,从而导致教育对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脱离,致使教育的功利主义态度滋生和泛滥,教育本身的丰富的存在意义被遮蔽起来,教育的情怀、志趣和追求被有限的功利目的所支配和肢解。“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页。时至今日,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对时代精神的思想判断依然具有重要的警醒和启发意义。正是由于“太忙碌于现实”,沉湎于有限的功利追求,沉陷于被催逼的周围环境,人们无法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不能回复到自身”,从而失落了“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判定教育价值的尺度并不是可以测算的量的标准,因为教育显示着人性和人格的尊严以及促进人类精神可能抵达的高度。不可否认,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虽然不足以现实地成为现代人与社会的存在方式,但它仍然是思想的路标和精神的呼唤,提示我们不能遗忘和失落教育本源的人性意义。教育是人性的唤醒,要化潜在状态的可能之性为现实的人性;教育又要合乎人性,要以人的目的性规定和与之相关的内在价值和尊严为根本内容。坚守教育的这一本质和使命,将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教育活动更有灵性、更有尊严、更加自由和更有意义。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召唤起教育态度的深层改变。教育具有“为人”与“为学”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需要把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统一起来的意识自觉。现代社会的教育难以抑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动机,使得面向人本身的教育似乎显得曲高和寡,过于清高雅致和不切实际,因而也显得娇贵、脆弱。把教育仅仅视为谋生手段的教育者,丧失了以教为“家”的内在坚守、情怀格局和境界追求,只能沦为技术化、职业化的“教书匠”。按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看法,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现成的东西,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正在产生着的主体性,具有自己产生和发展自己的能动性,是个体精神达到普遍精神从而使人的精神不断走向崇高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获得,是漫长的精神实践和精神修养过程的结果,也是教育者的主观精神不断成长和充分发展所达成的成就。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需要教育者赋予自身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自觉与使命自觉,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反思地实现对教育本质及其意义的领会和觉解,在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精神的自我教化、自我跃迁和自我升华。

当然,教育家精神的孕育亦需要必要的环境条件的支撑,要让教育家精神有自己的从容栖息之处。习近平强调,要“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12)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31页。这无疑强调了保障教师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也阐明了教育家精神得以茁壮发育成长的制度环境和生活基础。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需要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要为教师成长和发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形成教育者尽展其才、好老师层出不穷、大先生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让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擦亮教书育人的底色,在中华大地呈现勃勃生机,谱就强师报国的壮丽诗篇。

猜你喜欢

教育家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家与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津派教育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