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复原性修复方法在陶瓷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2023-03-10刘爱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青釉复原文物

刘爱民

(枣庄市博物馆,山东 枣庄 277101)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对文物的保存、传承、展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陶瓷器硬度高,但质地脆,容易因外力作用而产生裂缝、变形、断裂冲线等破损状况,出土的文物经常会带有土沁和各种附着物的痕迹,来源于民间的文物往往因保护管理不当而出现残缺破损痕迹,如何对陶瓷类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需。陶瓷类文物修复方式主要分为考古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以及复原性完美修复等,所谓复原性完美修复就是通过文物现存的部分推断出残缺部分的形态,再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将破损的陶瓷类文物进行复原,在弥补陶瓷类文物缺失部分、使陶瓷类文物具备相对完整形态的基础上,统一修复文物的颜色和质感,使瓷器体现出历史感和艺术感。

1 文物概况

1.1 文物的基本信息

需要进行复原性修复处理的文物分别是汉灰陶楼、汉褐陶猪圈、隋青釉四系盘口壶、唐黄釉瓷执壶、宋三彩虎枕和元白釉俑,保存状态均为部分损腐需要修复,但完残程度和完残状态各不相同,具体文物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文物基本信息表

1.2 文物保存状态

六种文物均已通过清洗附着物、脱盐、脱酸、加固等修复步骤,整体文物结构得到基本性的修复。其中,汉灰陶楼和汉褐陶猪圈整体结构有轻微的变形,需要粘接、补缺、随色等步骤的修复;隋青釉四系盘口壶表面釉剥落较多且范围较大,肩部横系部分有缺失,需要补缺、粘接、随色等步骤的修复;唐黄釉瓷执壶表面釉剥落较多且分布零散细碎,需要进行补缺修复;宋三彩虎枕表面釉剥落、头部分缺失,底座破损,需要进行粘接、补缺、随色等步骤的修复;元白釉俑经过了粘接、随色等修复工艺,只需要进行面部补缺即可。文物具体病害和状态如表2所示。

表2 待修复文物病害状态

2 陶瓷类文物复原性修复注意事项

2.1 陶瓷类文物复原性修复的基本原则

文物修复工作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以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相关法规的规定,遵循文物保护与修复“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做到文物的原状、原貌和原有结构不发生变化,保证文物修复处和本体处的可辨识,保护文物的安全,不破坏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同时,不影响后续的文物再保护和修复工作。

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强调“可逆性”,即在不需要切割文物的情况下完成文物的修复和复原工作,其“可逆性”的修复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陶瓷类文物的修复过程是可以逆转的,这就要求文物修复工作者需要对待修复的陶瓷器文物的完残状况、材质特性有充分的认知,既要确保其整体的安全性,又不能损害其原有的形态。第二,由于陶瓷类文物虽然有较高的硬度,但是其质性脆较为易碎,因此,在修复陶瓷类文物时,现有的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若不能在保证文物安全性的基础上将其修复,应尽量选择不修复,以免对文物产生二次损坏。第三,在修复陶瓷类文物的过程中,若因各种技术原因或者现实情况而不能完全修复,则需要还原文物的原貌,并将其存放在适当的位置,做好保护措施,避免空气、温度、湿度、辐射线、碳氧化物等因素对文物产生不良影响,待技术成熟后,再对文物进行修复。

2.2 陶瓷类文物复原性修复的材料选择

根据待修复的陶瓷类文物的种类和修复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的修复材料,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陶瓷类文物的原貌。

首先,补配材料的选择。传统的陶器文物的胎底和胎土修复的材料一般选择便宜、易操作、可塑性强的石膏、纸泥等修复材料。由于瓷器文物普遍具有材质坚硬、表面细腻、光泽感强的特点,瓷器文物修复材料选择一般会遵循以瓷配瓷的理念,如利用环氧树脂和玻璃粉进行混合填充,再添加与瓷器胎质、底釉颜色类似的矿物颜料制成补配材料对文物进行修复。

其次,是粘接材料的选择,一般选择黏合剂(如5%~10%B72/乙酸乙酯溶液、热熔胶等)进行预拼合修补陶瓷文物,利用其黏性将固态物质黏结在一起,再用具有高粘附性、低收缩、高黏聚力、高稳定性等优点的环氧树脂黏合剂作为粘接的主要材料进行修复。

最后,是仿釉材料的选择。陶瓷文物的修复包括补釉塑形、仿釉作色、绘制图案等多个环节,其中仿釉材料的选用是作色和绘制图案的关键,也是陶瓷文物修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一般仿釉材料的选择需要以抗老化性能为主要判断依据,如羟基丙烯酸共聚物在抗老化性能上表现最良好,能有效地缓解仿釉材料在自然条件下出现的黄变、脱落等老化问题,可以充分满足陶瓷文物修复技艺的需求。

3 陶瓷类文物复原性修复的实施

3.1 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前,应制定系统化的修复方案,规范文物修复流程,将文物修复流程分为以下四部分:其一,文物信息的采集环节,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环境评估以及文物价值评估等信息的采集和建档;其二,文物保护前分析环节,利用仪器分析检测文物病害以及保存现状,并将检测结果归入文物档案;其三,文物保护与修复处理环节,包括去除附着物、清洗、粘接、补配、做釉配色等环节;其四,编写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详细记录文物保护的全过程,为后续文物修复实践保留参考经验。

3.2 陶瓷类文物复原性修复实施步骤

3.2.1 清洗附着物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清除陶瓷表层的黏结物和各类沉积物,还原文物原貌,并为后续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通常,先用软刷清洁器具内、外表面的浮土、污垢,再根据陶瓷类文物表面的黏结物质采取不同的清洁方式,如清理比较松散的黏结物可用镊子、毛刷、木刀等工具,对于表面难以清除的硬质黏结物和沉积物,可以用去离子水及酒精溶液将其彻底湿润,再用工具进行清洁。瓷器“冲线”类病害的冲洗可以根据污染物类别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清理方法,如无机盐沉积物、铁锈腐蚀物等可用酸性试剂进行还原反应,或通过EDTA与金属离子的螯合来除去污染物;在清洗元白釉俑“冲线”附着物时,先是利用高锰酸钾和草酸溶液的化学反应将“冲线”内的部分附着物排出,随即利用凝胶贴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清洁,一方面增加试剂(草酸等弱酸与硅藻土混合物)的反应时间,提高实际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降低了化学试剂对釉俑面部其他完好部位的损伤。

3.2.2 粘接

粘接是对有裂纹、破损的陶瓷文物,按照其断裂部位的特性采用适宜的黏合剂进行粘接的过程。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文物断裂情况和文物整体材料等特性选择与文物兼容性较高的粘接材料,如FD1过度胶、环氧树脂黏合剂、502强力胶等。汉褐陶猪圈和汉灰陶楼2件文物的墙体和屋檐部分都有明显的变形错位(详情可见表2),在粘接时选择的黏结剂是干燥快速、强度相对较高的502胶,在调整好待粘接茬口的位置后,在断裂部位滴入502胶,并根据黏合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待粘接部位位置,静置10~15秒等待固化,并用棉签蘸取丙酮轻轻擦拭胶痕,针对难以完全贴合的情况,可以混合配置黏结剂与少量石膏粉对断裂部分进行填补,复原文物的结构和功能。

3.2.3 补配

补配是根据文物碎片与整体结构的构造和联系,利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整体,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原貌。如隋青釉四系盘口壶肩部一周四横系部分有缺失,在进行补配修复时,首先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其准确的尺寸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建模,输出复制的实体模型,制作横系部分的模具,根据模型对缺失部位进行“配”与“补”的修复活动,将其缺失部位进行复原。其次,利用环氧树脂加入专业补土作为修补材料,将其倒入模具中进行塑形,然后经过完全固化后打磨修整,利用5%B72/乙酸乙酯溶液在横截面上涂敷。最后,将横系部分的模具与文物本体进行黏合,完成文物的补配工作。图1是未经过补配的隋青釉四系盘口壶,图2是经过补配的隋青釉四系盘口壶。

图1 未经过补配的隋青釉四系盘口壶

图2 经过补配的隋青釉四系盘口壶

3.2.4 随色

随色是以适宜的仿釉材料为基础,利用矿物颜料调制与文物原色相一致、遮盖能力和附着力适宜的底色,再利用喷笔将文物上的裂纹或修补部分与文物自身的颜色相连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陶瓷修复的最小干预性,修复部位的自然面貌也应与原器物保持一致,最大程度上降低随色颜料对文物的腐蚀和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宋三彩虎枕在上釉作色之前经过了清洗、配补残缺以及打磨成型等流程,利用羟基丙烯酸共聚物、稀释剂与固化剂比例混合均匀,将其装进喷枪内,进行喷涂底釉,喷涂面积应比实际修补部位的面积稍大。在喷涂过程中为避免积釉的现象,选择了枪口径为2mm的喷枪,在底釉完全干燥后进行调色、试色,彩绘部分的随色处理根据原瓷的色彩笔触感受选择了毛笔进行勾勒线条,为了防止底色脱落再次喷透明釉,模拟出宋三彩的特质。

4 结语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复原性修复方法是避免破坏性修复对文物产生的不可逆的破坏,从而损害文物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文物修复方法,是文物“修旧如旧”原则的具体践行,使修复的文物由内到外符合其应有的气质。

猜你喜欢

青釉复原文物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文物的栖息之地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浅谈毡包青釉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