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SNA2022头颈部影像学

2023-03-10丁玉洁谢彦伊景如张顺覃媛媛李丽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胆脂瘤头颈部结果显示

丁玉洁,谢彦,伊景如,张顺,覃媛媛,李丽,朱文珍

头颈部肿瘤

准确评估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侵袭深度(depth of invasion,DOI)对肿瘤分期及治疗至关重要。Ohno等连续纳入40例经病理证实的OSCC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口腔隔膜(为防止舌体与牙科金属接触的厚折叠外科纱布)辅助行对比增强超高分辨率CT(CE-SHR-CT)扫描,另一组未使用口腔隔膜的患者行对比增强多层螺旋CT(CE-MDCT)扫描,两组患者均进行T1对比增强(CE-T1WI)扫描。通过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测量确定CE-SHR-CT和CE-MDCT图像上OSCC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并用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CE-SHR-CT和CE-T1WI测量所得DOI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显示CE-SHR-CT的SNR和CNR显著高于CE-MDCT(P<0.0001);CE-SHR-CT(r=0.75,P<0.0001)和CE-T1WI(r=0.83,P<0.0001)测量所得DOI与病理结果有显著正相关性,SHR-CT和CE-T1WI的95%一致性限度分别为(0.5±1.2)mm、(-0.3±5.1)mm。因此,在OSCC患者中,使用口腔隔膜的CE-SHR-CT可以改善图像质量,并且可比CE-T1WI更准确地测量DOI。

Yogi等对31例头颈癌患者(年龄43~90岁,中位年龄65岁)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患者进行动脉内放化疗(intra-arterial chemoradiotherapy,IACRT)前, 行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血管成像(ASL-MRA)和CT血管成像(CTA)。通过构建五级量表评估MRA和CTA的最大强度投影图像上颈外动脉(ECA)分支的可视化情况,两位观察员根据IACRT中的血管造影盲法随机评估ECA的每个分支。结果显示ASL-MRA和CTA对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颏下动脉、面横动脉和下颌内动脉的显示均优于TOF-MRA(P<0.03),ASL-MRA对脑膜中动脉和下颌内动脉的显示优于CTA(P=0.0001和0.0007),对颏下动脉的显示劣于CTA(P=0.0005),对咽升动脉的显示劣于TOF-MRA(P=0.002)。因此,对于大多数ECA分支,ASL-MRA在可视化方面与CTA相似并优于TOF-MRA。在临床上,由于肾功能障碍或种植牙造成的金属伪影而不适合进行CTA检查的头颈癌患者,可以采用ASL-MRA检查提供额外的血管解剖信息。

为了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反向编码畸变校正(reverse encoding distortion correction,RDC)技术在改善图像质量以及提高ADC对头颈部肿瘤良恶性鉴别能力方面的作用,Ohno等纳入4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在3.0T磁共振上进行有/无RDC的DWI扫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肿瘤的形变率(deformation ratio,DR)及ROI的ADC值。应用5点视觉评分系统对总体图像质量、病变形变程度和病变显著性进行评价。基于ROC曲线的阳性预测值确定进行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可行阈值。结果显示使用了RDC技术的DWI的DR明显小于未使用RDC的DWI(P<0.05),但两组的DWI所测ADC值无显著差异。结合RDC的DWI各定性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无RDC的DWI(P<0.05)。使用可行阈值鉴别肿瘤良恶性时,有RDC的DWI的特异度(specificity,SP)和准确度(accuracy,AC)(SP:61.5%,AC:75%)显著高于无RDC(SP:46.2%,P<0.05;AC:65%,P<0.05)。因此,RDC技术在改善DWI图像失真、增强图像质量、提高ADC对头颈部肿瘤良恶性鉴别能力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为了评估经动脉化学灌注术(transarterial chemoperfusion,TACP)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疗效,Vogl等对77例接受了300次头颈部重复TACP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化疗药物选用丝裂霉素C、吉西他滨、顺铂和伊立替康,采用RECIST标准评价肿瘤化疗反应。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肿瘤体积平均缩小34.86%,在第一次TACP治疗后最为有效,肿瘤体积平均缩小19.39%,在研究中并未记录到该疗法明显的副作用。根据RECIST标准,44.2%的患者出现“部分缓解”,40.3%为病情稳定,6.5%为病情进展。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6个月(95%CI:9.6~15.6个月);且肿瘤处于T1-T3期、低N期和高N期的肿瘤体积缩小均与生存时间存在相关性(P=0.036、0.004、0.013)。因此,TACP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并提高患者存活率,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头颈癌的方法。

近几十年来,口咽癌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手术治疗仍旧是部分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在肿瘤残留或复发时可行的治疗选择。然而,舌后和扁桃体床广泛的血供增加了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Nimmalapudi等对320例舌中线根部肿瘤复发或残留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探讨术前选择性栓塞术对降低围手术期出血风险的作用。该研究所纳入的患者在进行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前,接受了使用100~300微米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的选择性舌动脉栓塞术,PVA可在毛细血管水平阻塞动脉,并不可被吸收,以提供更持久有效的血管闭塞。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重大围手术期出血及术后并发症,且均保留舌血供,舌功能恢复良好。因此可以采用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在手术前对滋养血管和肿瘤床进行选择性栓塞术,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

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常规及新型成像技术的应用

微创手术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标准治疗方法。采用4D-CT和18F-氟胆碱PET(18F-Fluorocholine PET,FCH PET)可以有效地将腺瘤准确定位,从而指导微创手术。为了总结4D-CT和FCH PET的综合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并比较这两种技术在异位疾病、既往手术和常规影像阴性患者中的有效性,Patel等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筛选出49项符合条件的4D-CT(研究数=26)和FCH PET(研究数=24)研究并对其进行QUADAS-2评估,其中4D-CT扫描和FCH扫描的患者总数分别为1651例和952例。结果显示,整个队列中,无论是在每例患者[92 (88~94) vs 85 (73~92)]还是在每一病变分析[90 (86~93) vs 79 (71~84)]中,FCH PET较4D CT都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常规影像阴性/持续性PHPT患者亚组中,FCH PET在诊断病变敏感性方面表现更好,两种成像方式对异位病变的敏感性相当。同时,FCH PET的检出率高于4D 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这项荟萃分析表明FCH PET在扫描持续性PHPT、常规扫描阴性和未经选择的PHPT患者中表现更好,临床中应将FCH PET扫描作为准确定位甲状旁腺异常的一线成像方式,当行FCH PET扫描不方便时,可选择4D-CT成像。

Moon等在韩国Ajou大学医疗中心(Ajou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AUMC)6163例患者的17089张图像上开发和验证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AI模型(AI-THINK),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并研究其如何辅助放射科医生改进临床实践。该系统在来自韩国26家不同医院的4766例患者的10701张图像上进行了外部验证(测试集1),并在来自AUMC中2204例患者的4490张图像上进行了时间验证(测试集2)。模型验证完成后,首先将其诊断性能与学术中心17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比较(测试集1),然后再与AUMC的6位放射科医生(4位住院实习医生,2位正式员工)进行比较(测试集2)。结果显示,表现最好的模型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ROC)为0.920(95%CI:0.909~0.931);在测试集1中,应用AI-THINK诊断的AURO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2、86.0%和83.3%,而由放射科医生应用TIRADS诊断者分别为0.829、76.0%~85.0%和61.3%~80.8%,在测试集2中AI-THINK的这些指标分别为0.938、89.2%和83.6%。通过联合AI-THINK辅诊系统,6位放射科医生的集合AUROC从0.874显著提高到0.943,敏感度从82.3%提高到90.3%,特异度从79.2%提高到88.6%,并且观察者之间的诊断一致性也从中度(κ=0.472)提升到了高度(κ=0.723)。因此,联合AI-THINK辅诊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水平并减少在甲状腺癌诊断中观察者间的差异。

由于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治疗前并不总是能发现淋巴结转移,导致其术后局部复发率高。甲状腺CT在发现颈部和超声检查无法触及部位的淋巴结转移方面比单纯的超声检查更有价值。Moon等对1443例因PTC而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584例患者术前接受了甲状腺CT成像(CT成像组),859例患者没有接受CT成像(非CT成像组)。采用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weighting,IPW)和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PS)匹配调整14个变量并在两组之间进行匹配,分析患者的无复发和无转移生存期,记录淋巴结分期以及手术计划的变化。结果显示CT成像组584例患者中94例(16.1%)的PTC患者分期发生变化,19例(3.3%)患者观察到手术范围的变化。使用IPTW调整后,CT成像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高于非CT成像组(P=0.037)。在Cox比例风险模型中,CT成像组的无复发生存期风险显著降低(HR=0.52;95%CI:0.29~0.96;P=0.037),在PS匹配后,无复发生存期的HR为0.60(95%CI:0.31~1.17;P=0.134)。对于无转移生存期,经PS匹配和IPTW调整后的HR分别为0.87(95% CI:0.20~3.80;P=0.851)和0.75(95% CI:0.17~3.36;P=0.71)。该研究表明联合甲状腺CT与US检查可以改变PTC患者的手术计划,有助于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

头颈部其他疾病常规及新型成像技术的应用

Mesropyan等对尸体标本分别进行了能谱、双源(DS)和光子计数(PC)CT扫描,比较它们在不同辐射剂量设置下对颞骨和鼻窦的诊断质量。研究中使用Likert分级量表评估重要解剖标志(颞骨:面神经管、耳蜗、鼓室盖、锤骨,整体;鼻窦:钩突、鼻泪管、筛板、上颌窦口,整体)的图像质量(image quality,IQ),获取并比较每次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和扫描长度。结果显示,在低剂量扫描中,颞骨的PCCT扫描IQ最好,优于能谱CT,其次是DSCT(4.3±0.5 vs 3.7±0.6 vs 2.9±0.6,P<0.001)。在超低剂量环境中,PCCT与能谱CT相比也具有显著更好的IQ(3.9±0.4 vs 2.8±0.4,P<0.001)。对于鼻窦CT,使用高剂量和中剂量扫描的所有CT系统之间IQ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低剂量和超低剂量环境中,PCCT和能谱CT的IQ相似但优于DSCT(低剂量:P<0.05),并且PCCT较能谱CT可以减少DLP。研究表明,PCCT系统的IQ优于其他研究系统,即使使用超低剂量扫描也能在保持良好IQ的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临床上,可以广泛实施PCCT,特别是在儿科患者中,进一步优化扫描方案将能够有效减少辐射暴露。

脑沟深度作为大脑皮层的定量指标之一,随着年龄和疾病的加重而加深,在脑形态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Wei等纳入33例耳鸣患者分别在基线和声音治疗24周后进行MRI扫描,另外纳入26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ast,HC)也在24周内接受两次扫描。所有受试者均用MPRAGE脉冲序列采集3.0T MRI和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图像。利用DPABISurf工具箱对结构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基于表面形态计量学(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方法测量脑沟深度变化并采用耳鸣障碍量表(THI)评分来评估治疗前后耳鸣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耳鸣组患者在基线时的左内侧颞叶皮层(medial temporal cortex,MTC)、右侧躯体感觉运动皮层(somatosensory and motor cortex,SMC)的脑沟深度与HC相比显著降低,但经过24周的声音治疗后,耳鸣患者左侧MTC和右侧SMC的脑沟深度显著增加且与HC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声音疗法改变了一些重要脑区和系统的脑沟深度,长期使用该疗法对耳鸣患者恢复正常有帮助。在临床中,使用SBM测量的脑沟深度是结构MRI中比较敏感的指标,可为研究耳鸣患者声音治疗前后耳鸣相关神经解剖学变化提供潜在的附加价值。

Fan等回顾性招募了71例中耳胆脂瘤患者,对其行高分辨率CT(HRCT)、快速自旋回波扩散加权成像(TSE-DWI)以及T2WI压脂序列扫描,使用3D重建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得到CT-DWI和T2WI-DWI融合图像。以水平半规管横向位置为参考,采用5级Likert评分量表主观评价两幅融合图像的整体质量、半规管显示、病变清晰度和诊断置信度,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计算两幅融合图像在中耳胆脂瘤定位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T2WI-DWI融合图像的整体质量略高于CT-DWI融合图像(P<0.001),而半规管的清晰度略低于CT-DWI(P<0.001),两者的诊断置信度无统计学差异。在中耳胆脂瘤的定位中,T2WI-DWI与CT-DWI对上鼓室、鼓室、乳突窦和乳突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T2WI-DWI融合图像的整体质量可以与CT-DWI融合图像相媲美,并且可以清楚地评估上鼓室、鼓室、乳突窦和乳突上胆脂瘤的解剖位置和累及程度,因此,T2WI-DWI融合图像可替代CT-DWI协助临床医生进行术前评估、选择最佳手术方案和规划最佳手术入路。

相关研究报告称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SNHL)患者是由于其血迷路屏障(blood labyrinth barrier,BLB)被破坏导致受累耳蜗处的对比度增强,但迄今为止,尚未建立标准方案来评估SSNHL患者的BLB破坏。Kim等对71例特发性单侧SSNHL患者[(32例男性和39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7.1±14.5)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对比剂注射后约10min进行3T MR成像,包括2D或3D T1自旋回波(T1SE)、3D T1快速扰相梯度回波(T1FSPGR)和重T2加权3D FLAIR(3D HF)。在不知晓患者临床信息的情况下,采用3级可见性评分系统对每个序列中存在的不对称周围淋巴增强进行定性分析。4周后,再次进行定性分析,以确保可信度。结果显示,3D HF序列的可见性得分高于T1SE和3D T1FSPGR序列;3D HF、T1SE和3D T1FSPGR中可见性评分≥1的不对称周围淋巴增强的检出率分别为33.8%(n=24)、8.5%(n=6;P<0.001)和2.8%(n=2;P<0.001)。因此,对比增强3D HF增加了特发性SSNHL患者周围淋巴增强的可检测性,可用于临床评价BLB的渗漏。

Faizel等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比较双能CT成像与非平面回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非EPI DWI MRI)对原发性、残余性和复发性胆脂瘤中的诊断性能。该实验对20例(男17例,女3例)接受颞骨成像的疑似胆脂瘤或胆脂瘤复发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其同时行GSI颞骨CT(双能CT)和MRI序列(非EPI-DWI MRI,T1和T2加权序列)扫描。研究中使用ROI绘制了以水为中心的直方图(有效Z值为7.46),以寻找胆脂瘤与慢性中耳乳突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能CT诊断胆脂瘤的敏感度为93.3%,非EPI-DWI MRI诊断原发性胆脂瘤的敏感度约为80%,而由HRCT单独诊断复发性胆脂瘤的敏感度仅为37%;非EPI DWI联合双能CT的有效Z值诊断原发性和复发性胆脂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因此,联合双能CT与非EPI-DWI MRI提高了总体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可以在术前诊断几乎所有的胆脂瘤。

猜你喜欢

胆脂瘤头颈部结果显示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最严象牙禁售令
如何治疗中耳胆脂瘤?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