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3-03-09赵芸萍

种子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棚农药蔬菜

赵芸萍

(青州市谭坊镇人民政府,山东 潍坊 262516)

山东省内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所不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的要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在蔬菜种植地区、蔬菜种植时节等方面要求较低,且操作相对便利。在种植大棚蔬菜时,要充分结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助于提升蔬菜产量与质量。

1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种植大棚蔬菜时,要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化与创新予以全面考虑,使其能符合提升大棚蔬菜产量与质量的要求。例如,考虑大棚蔬菜的种类、技术应用的地点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与管理措施,使大棚蔬菜能更好地按照相关要求种植,从而提升蔬菜种植水平,提高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并有助于保护周围环境。在应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同时,加大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力度,能有效保障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防治技术,保证大棚蔬菜种植质量,减少大棚蔬菜种植中产生的损失,并保护大棚内部环境与大棚周围的生态环境。

目前,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对种植户提出了更高要求。山东省在对大棚蔬菜进行种植时,要合理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并积极升级与优化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使其能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并改善大棚内部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高质、高效地提升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1]。

2 影响大棚蔬菜种植的因素

2.1 空气因素

在应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时,为了确保反季节蔬菜也能在大棚内部正常生长,需要将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棚需要保持密闭性,但是极易导致大棚内的空气无法得到正常流通。如果蔬菜在密闭条件下长时间生长,不但会影响蔬菜的生长速度,还会发生腐烂,导致大棚蔬菜的产量与质量下降。同时,部分种植户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提高大棚蔬菜的生长效率,由于棚内空气流通性不佳,导致农药无法挥发,使产出的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不利于人体健康[2]。

2.2 温度因素

在种植大棚蔬菜的过程中,要想保证蔬菜质量,就要使蔬菜处于良好的生长条件下。由于山东省整体四季温差较大,需要使用大棚种植蔬菜,并确保蔬菜处于恒温状态下。大棚内的温度是通过人工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控制方式,并合理调整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蔬菜生长造成影响。

如果棚内温度与种植的要求不符,会导致蔬菜生长不良,在收获时产量与质量均无法达到预期。例如,如果大棚内的气温过高,会加速土壤中水分与蔬菜中水分的流失,造成蔬菜干枯、损坏等情况,导致蔬菜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蔬菜大量死亡,且容易发生病虫害。

2.3 气候与环境因素

室外蔬菜种植技术容易受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蔬菜减产、降质,对种植时间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大棚中种植的蔬菜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外界的气候与环境相隔绝,蔬菜的质量与产量都能通过人工控制。由于山东省的冬季气候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冬季容易出现极端恶劣天气,比如暴雪、冰冻等,导致生产大棚蔬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此外,夏季大棚内部的温度会高于外部环境的温度,与室外种植的蔬菜相比,大棚种植的蔬菜更容易出现水分流失的现象。如果仅为蔬菜补充水分,不但会对蔬菜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造成大棚内部的环境污染,从而不利于大棚蔬菜的整体生长[3]。

3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应用策略

3.1 种植基地

虽然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能有效避免外部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但是培育蔬菜的土地质量也与蔬菜的产量与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检查大棚种植的土壤环境十分必要。种植基地尽量选择土地条件较好,且地势平坦的区域,在蔬菜种植前要调查当地土壤中所包含的营养情况,保证土壤中的营养符合意向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并改善土壤环境。同时,耕作土地并施加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基本营养,保证土地能满足蔬菜的生长要求。种植基地选择完毕后,种植户要按照当地的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种植方法,并保证大棚内部的通风与采光均为良好状态。此外,在大棚周围需要做好蔬菜保护装置,防止动物损坏大棚基地[4]。

3.2 蔬菜品种

为了保证蔬菜的种植效益,种植户需要分析所在区域整体的种植环境,选择最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能使蔬菜的生长环境更加稳定,从而有效减少外界条件对植物的影响,使蔬菜的产量与质量处于理想状态,并提高蔬菜的耐久性。大棚蔬菜的种植可以有效保证蔬菜种植经济效益的稳定性,除了分析环境外,种植户还需要调查市场,研究市面上出售蔬菜的成本,保证蔬菜能既拥有高质量与高产量,还拥有最大化经济效益。

同时,为了尽可能保证蔬菜不受病虫害、极端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选择蔬菜品种时,可以选择具有抗虫害能力、抗极端天气能力的品种,并进一步发挥大棚蔬菜种植的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蔬菜种植时间的间隔,增加种植户的收入[5]。

3.3 种植时间

通常来说,大多数种类蔬菜需要在不低于10 ℃的温度条件下种植。虽然大棚蔬菜种植能一定程度上控制室内的温度,如果遇到极端天气,蔬菜的产量与质量依旧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避免极端天气并节省大棚的建设成本。种植户在种植前需要按照以往的经验,并通过实地考察,确定土壤温度与湿度处于合适状态的时间再播种。在种植前,需要将大棚关闭10 d,保证大棚内部的基本温度。此外,在确认土壤温度后,要选择晴天种植,这是由于晴天温度较高,能有效促进蔬菜根系健康生长。

3.4 栽培技术

为了保证蔬菜在早期能顺利生长,种植户需要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为此,需要对种植蔬菜的生长特性予以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并将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蔬菜拥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在蔬菜种植的过程中,不同植物的栽种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黄瓜、番茄类蔬菜的出苗速度较慢,为了使其顺利度过生长期,可以采用早期栽培方式,增强幼苗的生长状态,并将幼苗种植于大棚中,使这类植物栽培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油麦菜、莴苣等蔬菜的种子较小且出苗速度快,不需要使用前期培育的方式,种植户可以直接通过撒播的方式种植。另外,一些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仅需要小部分的生长空间,可以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使用密集种植的方式,提升蔬菜种植的效益。一些瓜类蔬菜通过藤蔓生长,需要搭架才能保证健康生长,要预留出一定程度的搭架空间。同时,在蔬菜生长过程中,需要对蔬菜进行间苗工作,从而保证蔬菜良好的生长趋势,增大蔬菜的生长空间,有效提高蔬菜的质量与产量。

3.4.1 多茬栽培

大棚蔬菜栽培分为3 个栽培期,分别为春季到夏季、秋季到冬季、冬季到春季,且采用三茬式栽培。

首先,头茬栽培为春季的早熟栽培。第一年12 月中下旬至第二年1 月上中旬或2 月开始育苗工作,3—4 月初定植,6 月中下旬或8 月初收获。通常来说,豆类、茄果类、瓜类等蔬菜种植的收获时间会比露天种植收获时间早30~60 d。其次,二茬栽培为秋季的延后栽培。初育苗时间为7—8 月,8 月上旬定植,扣棚时间为9 月中下旬或10 月下旬,并于9 月中下旬到11 月中下旬收获。作为露天生产蔬菜的补充产品,二茬栽培能将蔬菜的供应期延长30~60 d。再次,三茬为冬季的越冬栽培。定植时间要在二茬收获结束之后,并在第二年的3 月上中旬结束收获。三茬不能晚于3 月下旬收获,避免第二年头茬栽培的定植工作。同时,三茬栽培主要种植芹菜、菠菜、蒜苗等。

3.4.2 间作

间作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科学耕作方法,种植户通过分析不同蔬菜的生长特性,并将其进行有机结合,使植物的生长状态得到有效提升,并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相比于露天种植而言,大棚蔬菜种植受到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可以有效发挥间作效果。

在露天种植的过程中,不同蔬菜所适应的空间、时间、气候等均有不同,无法有效间作。大棚种植能人为控制这些因素,并充分利用光照、肥料、水分等资源,从而使多种蔬菜的土壤营养利用率都得到保证,有效弥补了单一种植的缺陷。

在实际播种时,以主要种植物为主,对次要种植物予以兼顾,使土地产量的生长潜力得到有效发挥。例如,番茄为主要种植物,甘蓝为次要种植物。在番茄生长期间,种植户在番茄之间种植甘蓝,使番茄与甘蓝能同时收获。还可以在种植主要种植物后,于其间隙交替种植次要种植物,可以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例如,在冬季蔬菜种植期间,芹菜可以与蒜苗交替种植,并且蒜苗收获的时间较为提前,可以在蒜苗收获后,在边缘种植菠菜。

3.5 田间管理

3.5.1 施肥

在蔬菜种植前,需要施加充分的粪肥与腐熟有机肥作为底肥,为土壤补充有机物质。如果有条件,可以辅助底肥施加微量元素类肥料。如果土壤中具有病虫害且重茬情况严重,在施入底肥后可以使用冲施的施肥方式净化土壤、消灭病虫害,并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与蔬菜对肥料的吸收率,保证蔬菜的生长质量。同时,可以使用有机钛硼钙叶面肥喷施蔬菜叶面,保证蔬菜营养吸收,同时提升其光合作用。

3.5.2 控制温、湿度

大棚蔬菜种植通过人工方式控制温度和湿度,能保证蔬菜时刻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并提高蔬菜种植的质量。在种植前,种植户要调查蔬菜在生长的不同阶段中所需要的温度与湿度情况,以便于合理控制。如果种植的蔬菜需要较少的水分,则可以加大通风,提高水分蒸发的速率;如果需要较多的水分,则需要减少通风并增加灌溉量。冬天的气温不能满足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为了提高温度,可以在土壤表面覆盖地膜,也可以燃烧清洁燃料。清洁燃料在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能加强蔬菜的光合作用。外界温度过高,可以为大棚安装遮阳装置来降低温度。此外,一部分蔬菜无法适应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为了保持恒温,白天通风遮阳,降低温度;夜晚加热棚内空气,提高温度。

由于大棚种植的密闭性,导致蔬菜叶片蒸发的水分无法及时排出到外界,容易造成温度过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升高,光合作用的效果减弱。因此,要及时加强通风,加大水蒸气的排出量或使用滴灌,减小蒸发量,从而有效控制温度。

4 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4.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成本低、效果好,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在防治前需要分析病虫害的特性,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直接消灭病虫害。例如,在消杀飞蛾时,可以利用飞蛾的趋光性架设诱虫灯。当飞蛾进入到诱虫灯中会被灯内的高压电击中,起到消杀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防治措施种类逐渐增加,且针对性更强,能有效避免病虫害防治对周围环境与蔬菜的破坏与伤害。例如,蚜虫在特定的温度下具备较强的繁殖能力,而如果将湿度控制在75%,温度控制在25 ℃,即使蔬菜处于适宜的温度,也能大幅度降低蚜虫的繁殖能力。此外,种植户需要在蔬菜种植前深耕土壤,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干燥处理,可以减少土壤中的虫卵、病菌。在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及时拔除杂草,避免其与蔬菜抢夺土壤养分,造成蔬菜质量下降[6]。

4.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通常指农药防治,通过喷洒适宜的农药能在保证蔬菜正常生长的同时消灭病虫害。为此,种植户需要定期喷洒农药,破坏适宜病虫害生长的环境。农药的类型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两种,如果使用单一类型的农药,会导致病虫害产生耐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要结合常规用药适当喷洒新品种农药,能保证防治效果。对于病虫害防治效果而言,农药浓度越高,防治效果越明显。但是农药浓度过高会导致蔬菜表面农药含量超标,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同时,农药浓度过高、喷洒间隔过短、喷洒次数多等原因会产生药害,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喷洒,每隔7~10 d 喷洒1 次,大棚蔬菜每隔30 d 喷药2~3 次,不高于4 次,防治效果良好。

4.3 生物防治

在蔬菜种植前引入天敌,或在大棚内同时养殖禽类捕食害虫,能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同时,禽类的粪便作为天然化肥,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此外,可以使用微生物农药保护大棚内部环境。在开展生物防治工作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使病虫害防治产生最大化效果。

5 结束语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主要优点为密闭性,使各项环境指标都能得到人工控制,提高蔬菜产量,保障蔬菜质量。因此,要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予以研究,选择合适的种植基地、种植物和种植时间,并利用合适的种植技术,采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保证大棚蔬菜的种植效果。此外,要加强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为蔬菜的产量与质量添加一道可靠的“保险”。

猜你喜欢

大棚农药蔬菜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奇怪的蔬菜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蔬菜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