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2023-03-09葛玮钰

南方论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互联网+思想

葛玮钰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1)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也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截至2020年7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0.4%,大学生在网民群体中占据比例为19.8%。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在面对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甄选辨别能力较为欠缺,进而对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极大影响,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迫在眉睫。文章围绕“互联网+”时代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新要求,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加强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创新、培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专业化队伍、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建议。

一、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巩固和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良性开展,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求。

一是坚持和强化党的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培养的优秀人才也能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持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并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与各党政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在形成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合力的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效率也能得到提高,并更好地完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先进的思想文化、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思想价值观念就必然会去占领”[1]。在多元社会思潮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情况下,对互联网主力军也就是青年学生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十分必要,直接关系到话语权的把控,关系到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方式创新和能力提升,在与各种社会思潮斗争的过程中影响青年学生的认知,增强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接受和认同,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强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追求。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成长成才、个体的价值追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繁荣进步。以人为本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秉持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导向,肯定人、引导人、教育人、激发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的价值。“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要将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并通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需求、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等,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达成,使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新理念。当今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超出想象,时代变化之快令人惊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发生极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监测学生思想动态、完善意识形态引导手段等方面,继续采用传统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是“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也是把握热点、直面挑战、解决困难、开拓思路的关键。面对实时多变的新问题,高校必须能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时抓住切入点,有效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激活意识形态工作。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极大的挑战,实际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是,建设和延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仍需加强。当今世界,人类凭借网络于现实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的世界,这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生活世界。随着人的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加深,信息技术架构愈发深入地嵌进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已经发生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在新兴传播媒体日渐增多和国外多元化思想传播渗透下,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逐步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关键一环。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弥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空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二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亟需完善。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要通过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来体现,而管理主导权是否能够转换为话语权,除了要看掌握显性思想管理资源以外,还要看怎样将思想管理资源转化为受教主体易接受的话语表达体系,从而运用管理优势巩固提升意识形态的话语权[2]。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不同的话语表达对于某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不同”[3]。一直以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话语体系风格严谨、客观,内容多紧密结合党政文件,表达方式中排比句居多、政治词汇居多,其高高在上的话语表达导致很难引起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能够转变其刻板严肃的表达方式,结合时下流行的年轻元素,以网络主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信息。

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对相应工作队伍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管理和使用都依靠人才,缺乏思想政治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做好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便无从谈起。部分高校教师受制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繁杂的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使得教师对渗透到高校的一些错误思潮没有及时警惕与解决,这不仅会削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还会对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他们能够适应新兴媒体,具备互联网思维,拥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养,具备完善的业务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认识,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四是,强化意识形态网络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加强网络监管也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内容,然而受到网络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影响,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途径从网络获取纷繁复杂的信息,青年学生的价值理念有了更宽泛的选择面和更多的方向,甚至大学生还可以依托自媒体自由表达自身尚不成熟的认识和想法,由此造成信息接收主体站在不同立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不同认识,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其思想中的地位。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变量。要防止这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侵蚀,就要对网络意识形态监管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不过受到技术条件有限、群体参与度不高、监管平台不健全等制约,导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路途还比较遥远。

三、“互联网+”背景下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策略分析

(一)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都明确地指出了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并通过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一方面,着力强化高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可以为深化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提供有力的保障。针对互联网带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也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创新优化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实际操作中,除了要深化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知以外,还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升级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机制,使院系、党组织、共青团等参与进来,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引领工作的重新布局,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中心位置,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高校党委在组织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对宣传媒介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并简化、优化各类报告的审批程序,完善校园舆情监管体系,使意识形态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严格、高效地展开,避免因为错误思想扩散蔓延对学生成长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

(二)加强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创新

要巩固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对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进行优化创新,使之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一是要不断完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互联网时代,多元、开放和自由的虚拟网络世界使学生接收了解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在这过程中学生也会受到良莠不齐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进而对学生思想行为造成错误的引导,而要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要对网络世界、学生行为、错误思想等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话语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一方面,摆脱单一性,实现话语内容的丰富化和多层次化构建。另一方面,摆脱抽象性,实现话语内容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严肃学术性转变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容易理解的生动又贴近生活的语言,回归现实,才能够表现生命力。二是要探索和创新话语宣传传播途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极大提升了内容精准投放的效能,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开辟了新天地。高校要提升自身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数据意识,综合“物云大”教育技术应用,增强信息投放效能。同时,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实现教育内容实时共享,利用学校社区、官方微博等,促进师生平等的沟通交流,并在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三)培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专业化队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建立,还要众多高校教师从旁提供支持,并且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高低,也会对实际工作成效带来极大的影响。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组成的专业化队伍,更有利于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有利于强有力地掌握网络话语权,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其一,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4]。网络教育者和工作人员必须旗帜鲜明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同时,要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最为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其二,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网络信息素质。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信息交叉、渗透,对信息的筛选、鉴别、处理、使用能力,是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一方面要增强信息意识,即信息获取、解析、辨别和处理的思想自觉;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能力,即信息的搜集、处理和传播能力。其三,加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教育创新团队建设。结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需要,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养高、教学综合能力强和懂得运用现代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并围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任务和内容,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让教师掌握更多先进工作技能,提高实际工作效率与质量。

(四)有效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新的栖息地,不仅学生学习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而且网络与学生生活、交友、娱乐也联系得愈发紧密,要防止网络多元化思想对学生意识形态造成巨大冲击,就要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提起极大关注和重视。一方面,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必不可少。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和传递的社会热点、时政问题、欧美思潮等内容关注度较高,并且受到社会经验欠缺和分辨能力较低等因素影响,使得大学生难以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场中找出真实的信息,特别是在一些网络媒体肆意宣传和刻意引导下,不仅会造成更大的社会舆情,还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负面引导。为此,必须构建一套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监测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并屏蔽网络谣言,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解决。另一方面,着力营造长期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要将注意力放在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力、加强互联网伦理和文明建设等方面,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充分利用社会文明的硕果,对互联网生态进行建设和修复,大力宣传党的国家的大政方针,并注意对社会正能量进行有效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重点贯彻落实,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自觉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明确价值判断标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和分辨能力。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除了要有效把握新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提出的新要求,还要结合实际完成好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加强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的创新、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等任务,使高校开展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契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并在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代化的过程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话语权互联网+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