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思政视角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09许颖李肖平

南方论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许颖 李肖平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2.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

智慧课堂建设的前期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线上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疫情防控期间大部分高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授课,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与此同时,以网络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不容小觑。随着智慧思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运用和推广,如何发挥互联网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大效用,将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与现实应用相融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某种的手段或方式,掌握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全局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因此掌握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重要。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对于知识的学习、更新以及新一代知识的产生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范畴角度来说,方法是一个关系畴,包括人与人实践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等,一旦离开了这些关系活动,方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从内容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达到传递教育内容、传播精神思想的预期目标。从形式上,虚拟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从过程上,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网络的实践活动中的生成、形成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内容上、形式上、过程上不断创新,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只有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并且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方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和重要平台,教育者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同时也不可忽视面临的内在挑战,综合分析掌握其对大学生的价值意义与潜在影响。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阶段,网络交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智慧化、数字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实效强等特点,这些明显优于传统的纸质信息。其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者角度,这些特点能使其掌握“第一手”热点前沿以及最新的社会动态资讯,并且便于与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化成果相融合,结合相应的教学目标,将网络中所包含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创新有重要意义。其二,从网络平台角度,通过最新的网络技术,高校可以便捷地建搭建信息交流网格,更进一步拉近了高校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分析交流平台数据,及时跟进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动态。其三,从大数据信息角度,网络数据以直观的数字统计形式呈现出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另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式上,运用网络随时随地开展授课以及各类主题班会、讲座,对比线下讲座,“云”讲座省去了大量布置会场、统筹人员、设备管理等前期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缩减了时间成本。师生学生参与、互动交流变动非常便捷,全国各地的学子通过网络可以收听、参与到各个高校的讲座,打破的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为学生和老师喜闻乐见的沟通、学习方式。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教育主体工作强度大,缺乏相关培训机会。在现实工作中,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群体承担的工作任务普遍较重。教学方面,大班教学的情况依然存在,除此之外还存在规定的科研任务,因此会产生学习时间不足和精力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无暇网上“冲浪”的思政课教师与互联网稍显脱节,不利于进一步更新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教学经验,导致一些思政教师、辅导员运用网络技术、资源的能力相对偏弱,无形中拉伸了教师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能够为教师提供的网络技术培训课程较少。或虽然开设了相关培训,但由于培训内容较为泛泛,导致培训整体性不强,呈现碎片化等特征,对教师的培训效果不甚明显,未能切实提升思政教师的网络技能。

二是大学生自制力不强,过滤网络信息的能力不足。面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联网,高校学生普遍热衷于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获取知识或消遣放松。由于网络信息“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特点,高校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信息或休闲娱乐的时间大大增加,快餐式的自媒体学习、浮光掠影地汲取知识,消耗了大学生的注意力。某些自媒体为获取流量炒作热点、宣传噱头,这种泛娱乐化的信息传播大大消减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严谨性,使得大学生逻辑思维衰退,削弱了大学生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力和浏览网络的控制力。另外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加之由于网络监管不够完善,近年来大学生受到电信诈骗、网络信贷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弱点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这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把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做好网络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是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互联网的方便性快捷性为多元化社会思潮提供了广阔舞台,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如新马派、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折中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思潮等粉墨登场,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显著,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由于当前网络伺机以短小生动、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包装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使其既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又能够随时随地博取大学生的关注,试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大学生原有的信仰体系,动摇其内心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唯物史观,灌输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这种埋藏在网络文化中的思想冲击更为“隐蔽化”,包装更加“多元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教育任务更加艰难和艰巨。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智慧思政环境下,高校如何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渠道、平台、纽带等问题,如何提升网络教学效果,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加快推进高校智慧思政平台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因此思政课必须因势而新,在智慧思政大背景下,依托课程教学资源,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凸显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渠道虽然有很多,但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是最传统、最稳定和最可靠的模式,具有将分散的信息进行系统化、整合化的特点,有积极的导向功能。

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除了正确把握主渠道,还要根据社会热点、形势政策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同时拓展多种教学渠道,开发多类型教学资源。如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便利性,调动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授课地点、授课时长的限制,极大限度地丰富了授课信息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思政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新渠道、新方法很好地展现了课程的时效性。同时也体现了在授课过程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即围绕课堂教学的“主线”,构建网络课堂教学和线上学习讨论的“辅线”,两种课堂的有机衔接既解决了大学生线上学习的实际问题,也使线下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促进网络课堂和学校课堂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

(二)以教育载体为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引导作用

交互性强是互联网思政教学的最大优势,其区别于传统的单向传播,更看重信息交流和双向互动。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依托网络教育载体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看法,加强沟通交流互动,触发大学生的思考和体会。

一方面,依托网络载体打造思政教育品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政发展迅速,一些高校过于重视网络平台的开展形式和附加功能,但仍存在忽视课程品牌。因此高校在打造富有特色的网络载体同时,确保课程内容、学科知识的有效传输,积极打造“智慧+思政”品牌,使思政课教学有亮点、活动有风格、传输有渠道、学生有收获。定期开展云上参观、云上学习等活动,结合党的精神谱系主题,培育有深厚爱国情、奋斗志、复兴梦的青年大学生。另一方面,丰富网络载体形式内容增强吸引力。智慧思政视角下,网络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网络载体中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探索通过微视频、直播、VR等信息技术,将知识碎片有效聚合,在理论学习中凝练观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三)以管理载体为纽带,充分发挥网络协同作用

网络思政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特殊情况和状态,为思政工作者开展学情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大数据支持。高校借助大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和信息决策,通过学情数据分析,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识别和日常研判,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各部门协同育人的重要纽带。

充分运用新技术构建“智能思政”网络管理平台。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信息处理、云计算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在思政课教学中,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内容中,分析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将那些重复性、简单性的设置为人工智能。同时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信息,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系统,打造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化的大数据思政平台,更高效、精准地开展思政工作,集中更多精力和时间研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立德树人工作,探寻思政工作方式的协调创新。另外,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构建三全育人的网络发展格局,校内联合各机关行政部门如宣传部、网络中心等,共同推动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创新建设,网络育人需要全社会全员的高效配合。构建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混合课堂模式,激发大学生内生动力,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青年大学生时代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