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陶瓷装饰色彩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融入与探索
——以珐琅彩瓷为例

2023-03-07张浙丽李会东华北理工大学

流行色 2023年1期
关键词:彩瓷珐琅色彩

张浙丽 李会东 / 华北理工大学

0 引言

中国传统色彩留于画作,见之诗文,染就霓裳,如今仍然能够映照出自然之美,逐世留存,是值得庆幸的,然而如何将中国传统色彩真正地融入到设计色彩教学课程中,并能够在色彩教学中真正运用起来,无疑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然而,在实际色彩构成教学中,由于我国高校美术教学长期建立在西方教学体制之下,学生接触传统色彩的时间较晚,他们对一些常见的传统色彩如赤色、天青色、黛蓝色、东方既白等知之甚少,这一现象导致了高校教师在传授传统色彩的教学知识时显得尤为困难,从而也导致部分学生的色彩思维比较局限。面对这样的困境,高校教师应当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讲述传统色彩的“五色观”理论知识[1],应该注重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因此,笔者以陶瓷装饰中的珐琅彩瓷为例将中国传统色彩以具体的参考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着重强调在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如何巧妙地运用珐琅彩瓷中的色彩进行重组与创新。

1 传统色彩特点分析

1.1 以情定色,情景交融

探寻传统色彩的特点对色彩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经过观察后发现中国传统色彩讲究“以情定色”,中国人善于用某种情和景来表达色彩,而这种巧妙的表达正是中国色彩的灵魂。例如传统色彩中对天青色的解读源于“雨过天晴云破除处”[2]诗句中“雨过天晴”的景色描写;东方即白色则源于黎明时太阳跃出地平线那一刻出现的高空天色的情景描述,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是诗人清晨时分朦胧未醒时看到的天空景色,后人称为东方即白;[3]又如凝夜紫色是唐代诗人李贺对战场将士奋勇杀敌的情景描述“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玄色描写的是黎明降至的玄黑天色,西子色则是西湖景色的描述,可见传统色彩与景色息息相关,在情景交融之际那玄妙的色彩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1.2 重视象征,色有寓意

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寓意非常重要,正五色中的青、赤、黄、白、黑分别象征着五行中的水、火、土、金、木,方位中的东、南、中、西、北,也象征季节中的春、夏、季夏、秋、冬。政治上色彩象征了皇权和社会等级制度,历史上各朝各代君主崇尚色彩各不相同:夏尚青、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黄,直至唐朝才有了严密的色彩等级制度;文化上诗词歌赋中的色彩词汇不胜枚举,圣贤孔子也曾以恶紫夺朱来表达正邪地位之分不可乱。不仅如此,色彩的象征寓意在民俗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百姓家中常提及的“红白两事”,其中红色代表喜事,常有“见红则喜”之说,红包、红喜事、生意红火等都象征着美好,白色代表丧事,白身、白卷、白论等都表示无的含义,红色和白色本来没有什么情感之分,但在长期历史环境影响下它们所代表的寓意截然不同,色彩甚至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这正是传统色彩重视象征和寓意的表现。

1.3 物存色存,物亡则罔

传统色彩的存在不是独立而抽象的个体,它依附于景物而存在,景物若得以幸存,其色仍然绚烂夺目,景物若在战乱中遭到破坏,那么其色彩自然难寻踪影,这是传统色彩另一个重要特点即“物存色存,物亡则罔”。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物”字涵概了景物和器物两层含义。举“秘色瓷”为例,单从秘色二字很难想象秘色瓷的色彩,彼时我们对“秘色”是迷茫的;直至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13件各不相同的秘色瓷中,我们才知晓“秘色”是指代表灰绿色灰蓝色的色彩,后人称为“瓷秘色”。又如帝释青因没有确切的景物加以证实,只从它的梵语翻译“陀罗尼罗”的字面意思即“帝释天神之靛蓝宝石”来解读,如此色彩自然有偏差。由此可见,传统色彩需依附于景物而存在,景物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我们就难以得知色彩的真实面貌。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尝试探索在现实情境和传统器物中吸取传统色彩的方法。然而,情景交融的色彩存在一个取色区间值,它的提取过程不大稳定;以天青色为例,人们对“雨过天晴”的理解与联想会因人而异,色彩提取若以雨过天晴的景色为标准那显得非常困难,但如果直接从宋代汝窑瓷器中提取会容易很多,汝窑瓷器那独特的色泽,自古就有“玛瑙为玉古相传”的美誉,人们一看便知晓了天青色的真实面貌。与情景色相比,从传统器物中提取色彩显然更加稳定与可靠。因此,笔者在实践传统色彩教学过程中常以传统服饰、传统瓷器为主要借鉴对象,提倡学生从中吸取养分。而在传统瓷器中以珐琅彩瓷最佳,其色绚烂多姿着色技法极为精美,非常具有借鉴价值。

2 珐琅彩瓷的色彩提取与应用

珐琅彩瓷是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器上而创新的一种彩瓷,珐琅彩瓷也被称为瓷胎画珐琅,亦称“珐琅彩”。珐琅彩瓷创烧于清康熙晚期,经雍正发展成熟,于乾隆盛期至巅峰后又悄然衰落。珐琅彩瓷传世作品极为稀有,这也是为什么它一直备受关注,深受收藏家与鉴赏家们喜爱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珐琅彩瓷中的“彩”字是个动词,彩代表着绘画技法,讲究晕染与画面层次,与其他瓷器相比,它的彩绘工艺更加复杂,色彩的浓淡层次更加丰富。

2.1 珐琅彩瓷色彩的提取与分析

瓷的传世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色彩不仅艳丽多姿,搭配方法也极为考究,既要符合主题图案的内涵,又要有吉祥寓意。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佳作-康熙珐琅彩蓝地“寿山福海”碗(图1),造型端庄典雅,碗外壁蓝地深沉而澄明,其间饰以四朵胭脂红与明黄相间的花卉,花芯分别染以粉绿和木槿色相衬,缠枝纹叶以官绿和天水碧加以修饰,显得生动婉转、明丽优雅。[4]通过分析,我们从康熙珐琅彩蓝地“寿山福海”碗的色彩中提取了群青、胭脂红、明黄、粉绿、木槿色、官绿、天水碧等色。群青色来自贵重的青金石色料,常用于宗教壁画中。其色仿若璀璨的夜空,自带珠光宝气,超凡脱俗,极为难得。后人用人工合成的群青进行替代,商品名为佛青;魏红色出自洛阳牡丹花后魏花的花色,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对牡丹描写到“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自相魏仁浦家”,其色呈红色微紫,也被称为魏紫色;明黄色象征太阳,被确定为皇家标识色,乾隆年间正式成为皇帝专用标识色,臣子百姓不得擅用,以此来彰显皇家的权威;木槿色源于木槿花的花色,木槿花与缠枝花纹都有生生不息的特点,此处也表达了生命无限繁衍和子孙延绵不断的吉祥寓意。“春露洒更鲜,殷痕侵粉绿”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恰好表达了粉绿色的清新淡雅的特质,它也常用于指代妇人的化妆品,因此也有“乃知时世妆,粉绿徒争怜”的诗句。

图1 康熙珐琅彩蓝地“寿山福海”碗及对比作业

又如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碗(图2),碗外壁明亮而夺目,既彰显了皇家贵气,又不失典雅大方,数朵牡丹花装饰其间,色彩以银红、魏红为主,霁红、青花蓝、粉绿为辅,官绿、草绿色的圆肥叶互生其中,让牡丹显得格外动人。通过分析,我们从中提取了霁红、魏红、银红、青花蓝、粉绿、官绿、豆绿色等色彩。霁红色是明代宣德年间官窑瓷器的宝石红色,也称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犹如宝石般光彩动人;青花蓝是青花瓷的代表色,其色温润典雅,呈现出宁静与祥和之感,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色彩;官绿也称明绿色,其色明艳,清代被列为官用,诗人陆游曾咏“风来弱柳摇官绿,云破奇峰涌帝青”;豆绿与魏红一样都是牡丹四大品名之一,其色彩如青豆般翠绿,色泽活泼靓丽,充满青春气息,是古代女子常用的服饰色彩之一;银红色是红中泛白的颜色,清代汪瀚曾写道“银红西施,名粉芙蓉,花色大,瓣厚大”是浅红牡丹花色的写照。将如此丰富又昂贵的色料融合在一件器物里,不仅需要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着色技能更需要一种匠心精神,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精神。

2.2 珐琅彩瓷色彩的重组与应用

在色构练习中注重传统色彩的重组与应用是对传统色彩融入色彩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笔者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珐琅彩瓷器中获取传统色,并将传统色以色卡的形式进行记录与保存,经过设计后适当地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为后期的色彩应用打下基础。在制作色构作业时学生需要绘制自己喜好的有机图形或几何图形,运用提取好的传统色卡进行上色,恰当地把握色彩中的形状面积对比关系,尤其在几何图形色彩训练中,因图形结构已经产生由繁入简的变化,色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组;如图1的面积对比结构简洁,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将群青、胭脂红、品绿、天水碧四色重组后融入作业中,胭脂红与纯度相对较低的粉绿搭配后,也别有一番风味。

将传统色卡合理地运用到邻近色对比的色构作业中,既练习了色相对比关系又掌握了传统色搭配方法与技巧,对后期的色构练习如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和面积对比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邻近色对比练习(图2),学生以霁红色为底色,绘制了明黄色为主豆绿、官绿色为辅的梨形图,色彩既符合邻近色的色值区间,又显得明亮而动人,对比关系清晰明确,是一份较为优秀的作业。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完成传统色提炼过程中不仅要知晓传统色色名,更要理解该种色的来源与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色的内涵与寓意,掌握传统色的搭配技巧,并为传统色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图2 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及对比作业

3 陶瓷色彩提炼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珐琅彩瓷的色彩探索与应用为我们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再让传统色彩只沉淀在理论知识中,而是可以真正地实际运用到作业训练中,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将这些传统色铭记于心,也只有这样,将来他们才能够把这些铭记于心的传统色彩真正运用到自己的海报、标志、书籍、插画设计中,让传统色真正活跃起来。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有关陶瓷装饰色彩在色彩教学中的融入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3.1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在课程中教师通过提取与应用传统瓷器的装饰色彩将传统色彩通过色构训练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将传统色彩的内容融入到设计色彩中,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传统色彩理论认知,也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3.2 完善色彩体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通过设立与传统色彩有关色构练习,引导学生将传统陶瓷装饰色彩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并进行传统色名内涵描述与解读,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传统色彩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完善传统色彩体系的建立。

3.3 传统与现代结合,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通过临摹图案—提取色彩—创作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传统色彩与色彩构成有计划地结合,并对提取传统色彩进行重组,最终创作富有内涵的色彩构成作业,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较好地将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设计色彩课程中融入传统陶瓷色彩是培养学生快速熟悉传统色彩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设计色彩课程内容起到了补充作用,能够为整个设计课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深知以珐琅彩瓷为例进行分析与提取的方式来探索传统陶瓷色彩的方法是远远不够,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名窑瓷器装饰色彩变化万千,这些色彩的提取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将其发扬光大,从而为中国色彩增添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彩瓷珐琅色彩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神奇的色彩(上)
弗得一窥画珐琅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漏痕彩瓷作品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