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土家余门拳文化特征与社会价值研究

2023-03-07邓闿林何月冬

武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川东宣汉县土家

邓闿林 何月冬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带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既彰显个性也富有共性的多民族文化最终汇聚成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固有的理论内涵和技艺特点,无不突显着民族底蕴、映射着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文化全球化,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亦被强势文化中的优势体育项目所排挤,导致民族精神的传承面临“断”“缺”的窘境。[1]存续于川东达州宣汉县的土家余门拳是四川省传统拳术之一,也是一项集地域与民族双重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期,阐发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厘清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挖掘传统体育当代的价值功能,对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川东土家余门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是整个四川省唯一土家族聚居区,也是川东土家余门拳的主要传承地。余门拳可追溯至东汉名医华佗所创造的五禽戏,在百年的民间流传中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余家世袭拳种。乾隆四十年,余氏后裔余有福让余门拳在四川流传开来。[2]2008年,土家余门拳凭借其丰厚的民族武术文化底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2年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品牌节目相继作专题报道;宣汉县也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余门拳展演活动,让土家余门拳成为宣汉县甚至是达州市的文化品牌。然而传承400余年的余门拳如今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传习困境,正如第十代传人丁耀庭所言,为传承土家文化,寻找“土家余门拳”下一代传人,道阻且长。[3]

2 土家余门拳的文化特征

2.1 浓重的民族色彩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蕴含有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同时也附带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质,具有浓厚的本民族色彩。土家体育是土家族人民从生活生产、军事操练、巫傩祭仪等身体活动中所提炼,逐渐演变成为土家族特有的体育镜像。[4]农耕文化作为土家族民族中重要的文化表象,故而土家余门拳的武术招式或兵器使用上藏匿着农事活动的影子。此外,在先秦时期的土家人祖先巴人虎部就曾跟随黄帝轩辕逐鹿中原,因此,尚武精神和白虎崇拜便融进了土家族的家族血液。在一些兵械上镶嵌虎形纹饰、武旗上印染虎形图案、土家余门拳招式以“虎”命名,体现出土家余门拳文化与其民族的信仰文化紧密联系。此外,川东土家余门拳在武术动作、兵械类别上也体现出土家族人崇武尚勇的民族性格。[5]

2.2 鲜明的地域特色

川东土家余门拳也是川东土家族聚居地在特定的自然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产物,注定必将会受到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性。宣汉县素有“地无三尺平”之称,特殊地势环境令土家余门拳形成了“短手寸劲”“架势低矮”“发力刚脆”的武术特点。土家余门拳讲究以徒手套路为主,器械套路为辅;徒手套路中注重拳多脚少,器械中又以短兵格斗为主,皆因地理环境所致。无论是余门拳招式特点还是拳、械选择都是与土家族在高山丛林的生存技能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土家余门拳武术内容中鲜见放长击远、大起大合招式的主要原因。为了适应地域环境特点,土家余门拳演化出以贴身短打、动作紧凑的拳法内容体系,直观地展现出了“拳打卧牛之地”的技术特色。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对余门拳武术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渗透,将农事活动工具变成练功或套路器械,[2]也充分显露出余门拳的鲜明地域特色。

2.3 实战的功法技击

元代和清代,土家族人民受到蒙古族和满族等游牧民族的统治,导致宣汉当地文化发展受到限制,在残酷的民族斗争中,土家余门拳的发展史更像是一部格斗史。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下,习武初衷由强身健体开始发展成以格斗为主旨,注重实战性和实用性。在实战中近身短打,多攻人体死穴,眼睛、咽喉、腑下、后脑、裆部都是进攻首选,故而余门拳在身法、步法和运气的习练上有“一打眼睛,二打迈,三打腰身,四打快”[6]的说法。审时度势、拳脚迅捷则是从环境、时机、技法多个层面对土家余门拳进行浓缩和提炼,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土家余门拳动作技法的实战经验。[5]随着现代武术的发展,土家余门拳的狠手绝招逐渐失去了实战机会,但拳中气、力、法、章、向、快等核心要素,与拳、掌、脚、步的协调融合早已让余门拳成为一种实战经验充足的优秀武术。

2.4 至臻的武医结合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身体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故而中国武术不仅重视外在的攻防技击动作掌握,还强调内外兼修。武医结合体现了传统武术的一个典型特征,武术技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文化相互交融。[7]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重要的导引养身之术,这就注定土家余门拳从创编伊始就流淌着传统中医学的血液,土家余门拳十分崇尚“武医不分家”,在传承过程中提炼了丰富的传统中医学理论及实践方法。川东土家余门拳第十一代传人丁耀庭,幼年时身患佝偻病,在学习余门拳后克服病症,土家余门拳的医学价值和医学效果在丁耀庭身上得到充分展现。土家余门拳本就武医同源,在历史延续中对自身医学的丰富和完善,同时学习和尝试新的中医药理论实践,形成独立完整的中医学体系,并与余门拳拳术相辅相成,在学武守艺间实现武医结合、以武治病、武医兼顾的历史流变。

2.5 朴实的武德教化

武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它规范着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被视为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就其本质而言,传统武德既是一种传统武术精神领域的文化传统,又是一种传统武术实践领域的道德文化。[8]川东土家余门拳的传承对武德的教化传承也尤为重视,传艺师父对余门拳弟子的武德教化贯穿于学员的整个习武生涯。“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不断进取......”是土家余门拳武馆内张贴的标语,每当练武结束习徒们都会诵读传习。平时师父也会告诫学员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除恶扶弱等武德观念,要求既要学好技艺,又要修好道艺,做到“拳上立人”。这些传统而纯朴的武德思想已经成为川东土家余门拳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土家余门拳弟子的道德修养、规范着他们的武艺。

3 川东土家余门拳的社会价值

3.1 增强族群认同,促进群体交流

在民族学范畴中,“族群”是指在地理与语言上相近,血统与文化上同源的一种民族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和差异性。族群认同则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9]传统的族群技艺承载着本民族深邃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凝炼并影响着本族人民,逐渐成为族群特有标志。川东土家余门拳作为传统体育活动,在习武、展武、比武的过程中促进了土家人民的人际交往,强化了族群荣誉和集体意识,增强了族群认同。宣汉县土家族聚集区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对本族传统体育文化态度冷漠,在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下,川东土家余门拳让土家人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重拾对自我族群的文化记忆和自我民族精神的认同。土家余门拳的历代传承人秉承医武同宗,在教习武术的同时也广施“仁术”,通过医术造福一方,促进了土家族与当地人民的交流,维系着当地族群的情感。

3.2 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即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并表示文化自觉过程艰巨,只有在认识自己文化,理解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之上,才有条件在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在文化自觉的理念之下,土家人所传承的余门拳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强身功法或是家族武艺,而是土家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在传承中记录着历史。余门拳源于《五禽戏》,因此富有“阴”“阳”“静”“动”的哲学思维;武术当中的一些招式、器械又源于土家人民的生活生产,刻画着土家文化的历史记忆;在余门拳师父择徒时考察其人品,以忠、孝、礼、诚等为依据,以另一种方式传递和追寻真、善、美。土家余门拳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在历史变迁中能够代代相承,成为土家族群文化的身份确认,这也充分展现了土家人民对本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对保护本族“文化密码”充满决心与自信。

3.3 丰富旅游资源,助推文旅融合

近年来,宣汉县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努力推进“旅游+”“+旅游”深度融合的多元旅游产业发展,掀起县域旅游热潮。土家余门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并形成了“文化+旅游”模式的旅游产业。2019年在宣汉县天台乡设立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州宣汉土家余门拳)体验基地;宣汉县将土家余门拳中的文化元素创编成风情歌舞,在各大平台展演汇报。在新的经济业态下,土家余门拳被创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播土家文化,土家余门拳的文化产业价值也正在被重塑。通过不断开发和整合其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光顾宣汉县,前来体验和观赏土家余门拳,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从而帮助宣汉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规划目标。

4 结语

川东土家余门拳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浓缩点,同时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川东土家余门拳作为川东土家文化表征,具有浓郁的民族底蕴和地域特色、复杂的功法体系和实战技巧等特征,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在历史传承中土家余门拳承载着土家族独特的民族认同、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教育观,是土家族的“文化密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因此,积极挖掘和探讨其多元文化价值,主动引导和发挥其良性社会功能,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川东宣汉县土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四川省宣汉县招商引资对策思考
土家美
川东含硫气田气井井下管柱腐蚀特征分析
川东石炭系气藏气井结垢预测及防治
宣汉县成立青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