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背景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

2023-03-06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5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事业单位管理工作

周 翔 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公共活动服务人民群众。新形势背景下由于公共活动多样化,并且群众对公共活动质效提出更高要求,事业单位需要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资金总量不变甚至是压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活动服务质效。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推动各项活动持续发展,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意义

(一)优化管理工作,制定科学规划

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受到外部经济形势影响,预算资金处于大体平衡状态,但弹性空间较小,以至于事业单位收支矛盾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基于此事业单位要严格把控资金支出,挖掘单位发展潜力,进而全面激发事业单位产业活力,拓宽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范围,提高对事业单位保障原则适应性。通过完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各单位资金使用及管理灵活性,保证组织机构管理工作开展明确性及客观性,从而推动管理工作深度落实。同时还可以提高管理工作针对性,帮助单位管理层及财务管理人员针对单位发展潜在问题进行解决,提高事业单位发展战略规划科学性。在单位中各项管理活动开始前需要对成本进行预测,利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制定可行性、合理性方案,对各项管理活动支出进行有效把控,预算管理必须要遵循预算方案,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要制定周密性管理框架,加大对各项工作控制力度,从而帮助管理人员精准性、强力性开展工作,促使管理活动依照预算方案严格执行。在预算管理方案规划中,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制定业务开展路线及目标,因此在管理活动开展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照方案开展工作,可以约束自身行为,促使方案执行深入,从而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二)压实管理责任,降低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大部分工作内容与财务相关,比如收集归纳业务数据、分析整体财务信息等,通过各种方法对预算执行约束,比如“零基预算法”“刚性预算法”等,从而确保单位财务活动有序性、合规性开展,包括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落实、政府采购、单位资产管理等活动,可以对单位资金支出进行及时调整及优化,确保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工作同步性。在预算管理落实过程中,单位管理人员可以对活动流程及参与人员进行预算管控,可以促使单位资金收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预算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单位财务风险发生概率,推动单位财务工作开展。预算管理方案编制人员要详细了解单位业务活动开展流程,从而保证各项资源分配合理性,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现财务潜在风险,对各项活动内容短板进行补足,因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实预算管理责任,确保各项资源使用高效性,还可以提高财务安全性,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稳定开展。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编制年度预算时,部分事业单位只根据上一年度预算安排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减,并没有结合单位发展实际及本年工作计划,导致预算方案与单位活动契合度较低,预算管理工作落实难度较大。甚至部分单位狭隘的理解为预算管理就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属于财务部门职业范畴。其实,预算关乎一个单位运行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工作,不单指资金上的预算,它还包括业务预算和专项预算,仅做好财务预算是不全面的。另外,单位领导层要全面了解预算管理工作,指挥全员参与,分散任务指标。单位各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协作才能保证单位预算编制合理,执行到位,保障预算不会出现偏差,实现预期目标[1]。但目前部分单位预算任务下达由财务部门独立负责,各部门未进行沟通合作,导致预算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常常出现预算调整的情况。

(二)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预算编制考虑不全面。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预算编制对单位实情考虑不充分,在准备阶段未进行财务分析、调查及其他准备工作,导致预算方案及预算执行缺乏一致性,比如部分事业单位在收到年度预算批复后,再次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追加资金,要开展信息化建设、购买设备等活动。第二,预算编制缺乏真实性。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将不同用途经费融合报告,比如将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差费与会议费、培训费融合,导致预算经费审批缺乏真实性。预算方案批复由人大进行审查及批准工作,具有法律效力,各单位要保证预算编制合法性、规范性,要严格杜绝虚假列支现象,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原因,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缺乏长期规划指导,导致单位财务人员缺乏整体性意识,对年度预算编制缺乏掌控力,对单一项目投入较多时间及精力;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部分事业单位缺乏预算约束意识,预算编制意识较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一直采取传统的以上年为基期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绩效考核预算”等方法没有在事业单位中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事业单位支出主体参与预算编制积极性较低,导致预算编制工作质效较差。

(三)绩效指标及评价方式不完善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工作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因此在工作模式及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进而造成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缺乏统一性,比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采取相同指标及模式,但是绩效评价则沿用传统评定标准及工作模式,二者之间工作目标及评定标准差异较大,以至于绩效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评估预算管理工作效果。部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并未将预算管理方案及目标纳入工作体系,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准确性、公正性,同时事业单位管理层无法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发现预算管理工作问题,对预算管理工作规范性及完整性造成一定阻碍[2]。另外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预算绩效指标的确定比较困难。最终上报的指标欠缺全面性和关联性。片面性绩效管理指标只能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提供基础性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实际预算管理水平和现状,会导致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不准确。

(四)预算执行偏差较大,缺乏力度和刚性

我国现行预算法中明确指出,预算草案编制应该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收支分类科目编制,预算支出要依据预算科目执行,对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及项目间预算资金调剂要严格把控,同时明确标明预算支出具体概念及范围。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并未遵循法律规定,部分预算编制、执行工作偏差较大,比如出现预算资金挪用现象,将闲置项目额度指标挪用到现行项目支出中。此外,部分单位预算执行缺乏力度,部分项目存在资金拨付不到位或资金使用率较低等,以至于财政资金闲置现象明显。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情况,单位在年底对部分活动进行统一支付,部分单位在年底支出可能超过全年总支出一半,还有部分单位将所有专项资金统一在年底进行支出,导致出现大额结转结余,不利于财政资金使用价值发挥。执行力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预算编制缺乏精准性,编制过程对经济活动细化工作完成不彻底,导致执行与方案存在较大差异;第二,项目准备工作落实度较低,比如可行性调研、主管部门审批、评审入库等前期准备工作未及早落实,影响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第三,绩效目标设置缺乏合理性,对预算执行监督力量较弱,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三、完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相关人员重视度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工作人员需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加大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从而健全预算管理工作体系,促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稳定开展。具体可以从单位管理层及普通员工两方面入手,在单位管理层方面:单位管理层要主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知,将预算管理工作纳入顶层设计工作,在制定单位发展战略同时制定预算管理工作及执行方案,并根据单位实情对方案进行细化处理,从而确保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性,预算执行可以根据制定方案规范进行;同时单位管理层充分发挥自身带头作用,正面引导基层员工开展工作,从而促使员工按照预算执行规范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管理层要推动各部门沟通交流,打通部门之间信息隔阂,保证管理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相关部门工作情况,对预算管理工作重难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单位管理层还要扩大内宣规模,采取多元化宣传手段,比如利用APP、线上学习等方式推广;管理层还可以将预算管理工作责任进行细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促使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管理工作,营造单位内部良好工作氛围。另外单位管理人员要准确区分财务互动及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独立性,提高与其他部门交流频次,进而推动业财融合工作顺利进行。在普通员工方面:普通员工要积极分析单位内部各项活动数据信息,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准确、高效开展工作活动;员工要提高对管理工作认识,保证相关工作完成质量,推动单位资金使用合理性、高效性,进而深化预算管理工作落实。

(二)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

预算编制工作需要编制人员详细掌握单位发展实情,深入了解各部门工作进展,并结合上年度预算编制计划,从而制定科学性、合理性预算编制。单位管理层可以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组织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在会上讨论预算编制相关工作,在会议结束后,各部门负责人要将本部门预算相关工作落实到具体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及内容,确保预算编制计划与部门实际需求相符合[3]。单位管理层还要充分考虑单位中长期规划引导,在宏观层面把握单位年度支出规模。单位财务人员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及时更新财务知识存储,确保单位预算编制符合法律要求,还要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他部门经济活动相关资金情况,为实时调整优化预算编制奠定基础。此外,预算编制要完善前期准备工作,在编制前期做好预算调查及全局预览工作,排除经济利益因素影响,增强财务部门对各部门工作了解程度,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灵活性、合理性。

(三)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预算工作开展需要系统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支撑,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具体可以从绩效指标及评价方式两方面进行。在绩效指标方面,事业单位要以全面性、对应性及客观性为原则,多角度考量指标设置依据,要尽量采用定量指标,对于部分必须选择定性指标工作,需要在下达指标时附有详细、精准说明,从而保证员工准确把握工作重点,避免预算执行工作受到员工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事业单位绩效指标设置要根据不同部门工作内容细致划分,确保部门工作与绩效指标相匹配,避免出现不同工作采取统一化绩效指标问题。绩效指标设置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具有前瞻性目光,确保绩效指标与单位长期发展目标相契合[4]。在评价方式方面,要保证评价公正性、严肃性,要将单位全体人员纳入评价体系,严格按照绩效指标评价单位人员工作完成情况,可以融入奖惩机制,对预算管理表现良好的工作部门或员工给予一定奖励,并为员工拓宽上升渠道,对参与积极性较低的员工要积极进行引导,辅助员工树立正确工作观,进而推动预算管理工作良性开展。

(四)强化预算执行,实现预算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要想推动预算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就要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是保障预算编制合理性。高效的预算执行必须要具有准确、可行的预算编制,因此事业单位要精细化开展预算编制;其二是事业单位需要按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要求进行预算评审工作,通过对经营活动评审促进活动管理能力提高;单位要对各经营活动支出采用集中化管理,要打造集中化管理评审平台及动态管理机制,所有经营活动要通过集中化平台上报,平台管理人员要详细备份单位申报信息;要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流程监督管理,促使单位各项活动经济支出规范化,事业单位通过完善前期调研工作、打造实施条件、规范项目申报行为,从而增强预算执行力度;其三是要完善监督管控制度,单位要对各项活动进行全周期、链条式动态管理,加大监控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从而确保实现预算管理目标[5]。

四、结语

预算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是通过精细化管控措施规范性编制或执行资金使用方案,借助高效资金使用方案提高单位资金结余,为公共服务互动提质增效奠定基础,因此单位需要完善预算管理全流程工作。事业单位可以采取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增强相关人员重视度、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强化预算执行等方式,持续推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从而为事业单位后续活动开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事业单位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