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研究

2023-03-06李雪洁

参花(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族音乐民歌

◎李雪洁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过程中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以音乐文化最受瞩目。自清代到民国初期大批汉族人从山东、河北一带移居东北,民间音乐也随着流传到这里,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东北民间音乐的特殊风格。在共同的民族素质、民族语言、民族心理的支配下,通过漫长历史所积淀起来的思维模式、感情模式、行为模式深深地渗透在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之中,共同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多年的发展,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风格更为鲜明、形式更为多样、内涵更为丰厚、影响更为深远、受众更为宽广,这一特点在东北地区尤为明显。20世纪以来,世纪化的流行音乐体系逐渐成形,商品音乐广为流传,给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当深入了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积极探索促其传承与发展的有效策略,稳定民族发展根基、强化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常见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征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是民众的集体创作,依靠口头流传,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有很强的变异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首民歌、一支器乐曲牌或一段戏曲唱腔,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由不同的人表演时便有所不同。分析各民族音乐特征对研究其文化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一)满族音乐

满族因有着游牧的丰富经历,其音乐文化既有简约质朴的风格,又有金戈铁马的气概。满族人大多善歌舞,最早是为了填充其匮乏的精神生活,其前身女真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为此其音乐既原始又粗犷,最为常见的形式为说唱,传承方式为口耳相传。在南迁、入关之后,满族人与汉族人居住在一起,其音乐文化也受到汉族音乐的影响,逐渐融合在一起。一时间,民间歌曲、民族歌舞、说唱音乐盛行,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新的乐器,最初的满族音乐体系成型。[1]时至今日,东北大鼓、单鼓以及人们广为熟知的二人转,都与满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许多满族民歌流传至今,共同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精神文化面貌及独特的风俗特性。

(二)朝鲜族音乐

在东北地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他地区有零散分布。朝鲜族音乐向来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一部分,最大的特点为保持了传统的调性调式,五声调式的应用非常常见。在乐器方面,以长鼓这一独奏乐器最为出名,伽倻琴更是多种传统弦乐器之首。此外,筒箫、横笛、筚篥等多种传统乐器也实现了传承与发展。在作品方面,《阿里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仅展现了朝鲜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朝鲜族音乐文化展现了深厚的历史传承,同时又广泛吸收了来自西方等外来音乐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带有浓郁民族与地域特点的音乐文化。[2]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是朝鲜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阶段,那么21世纪便是它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反映出了主流音乐的文化意识与内涵,又体现了国民的审美新高度。

(三)蒙古族音乐

黑龙江地区的民族音乐以蒙古族民歌最为流行,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歌曲的旋律优美而悠长,演唱方式更是其最主要的特点。蒙古族音乐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民歌,现如今,更是集地域性、群体性等特点于一身,在寻求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实现了创新发展。蒙古族民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与发展,展现出了这个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深入分析蒙古族民歌的题材,有游牧歌曲,有战争歌曲,有爱情歌曲,还有宗教歌曲,最受瞩目的就是宴会歌曲;蒙古族声乐有其独特的风格,或高亢嘹亮,或低声吟唱,无一不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爽朗与豪放性格。

(四)达斡尔族音乐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其次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由于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3]为此其音乐文化也非常特殊。其表现形式“扎恩达勒”就像山歌一样,它的产生与发展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有直接的关系,或为草地放牧,或为田间劳作,或为赶车骑马,无歌词,大多为即兴内容,或表达对英雄的歌颂,或表达对情人的思念,或表达对封建思想的反抗。“哈库麦”是最为主要的民间歌舞形式,表演流程相对固定,舞蹈动作并不固定;“乌春”为达斡尔族说唱,通常带有咏诵性及较强的叙事性,亦称为“乌钦”;“雅德根伊若”带有宗教性色彩,为此常出现在大小祭祀活动之中。就民歌而言,以结构短小、整齐,末尾的长音及颤音为特点,常见的乐器为口弦、抓鼓以及腰铃等,受汉族音乐影响颇深。

(五)鄂伦春族音乐

鄂伦春族人民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族自治旗,在黑龙江的呼玛及逊克等地亦有散布,当地虽然通用汉文,但实际上同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4]从表现形式来看:“赞达仁”属于山歌体,这也是最为主要的一种音乐形式,可以按有无歌词进行分类,无词的那种更为自由,有词的那种更为规整,强调的是叙事性特点。民间歌舞统称“吕日格仁”,具有集体性、一领多合的特点,节奏具有舞蹈性,庆典中常见。“萨满调”极具宗教色彩,可歌唱,可叙事,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最为原汁原味的鄂伦春族风貌,在声乐演唱方面,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偏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鄂伦春族音乐重新注入了活力,经相关学者的挖掘及整理,实现了传承与创新,最为耳熟能详的《鄂伦春小唱》等歌曲反映了鄂伦春人民的美好新生活,颇受欢迎。

(六)赫哲族音乐

赫哲族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靠渔猎生存的民族,世代漂泊、居无定所,其音乐文化也大多与渔猎生活相关,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乌苏里船歌》。从分类来看,最受欢迎的就是“伊玛堪”,通常由一人说唱,无伴奏,题材上大多为英雄传说,随后演变为吟咏式的演唱,歌唱性由此提高。赫哲族民间歌曲总称“嫁令阔”,其中有单纯叙事的歌曲,亦有情歌,且后者居多,为此多见男女分腔。就舞曲而言,以《天鹅舞曲》最具代表意义,结构更严谨、表达较委婉。赫哲族猎歌以描写捕猎的场景为主,表达的是人们的喜悦与自豪,以及他们不畏困难的勇气,其中不乏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与歌颂,展现了这个民族的淳朴与豁达,且赫哲族人们多愁善感,无论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容与情感,都具有东北地区的地域特点,粗犷中又不失浪漫,这一特点在赫哲族情歌中的体现最为直接。

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性

少数民族音乐是特定历史背景、特定生存环境的产物,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及生产生活方式,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音乐、自然生态环境这二者的密切关系。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人情,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文化内容。东北历史底蕴深厚,三百多年前,此地的少数民族金戈铁马,多以游猎为生,一百多年前,中原人闯关东才来到此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孕育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多年发展,已然成了重要的支撑。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性体现在创作题材之上,其中以极具特色的民俗景观最为常见,此外多见生产生活题材,例如游牧生活,又如狩猎活动,常见于达斡尔族及鄂伦春族音乐中。其中,《乌苏里江水》《捕鱼歌》等歌曲广为流传,此类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特点,还有知识性的特点,不仅在于叙事,还在于抒情。由此可见,这些丰富的、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对东北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意义非凡。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功能性

在理解文化内涵之时可从一个群体入手,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5]在原始社会及封建社会中,常以音乐艺术作为教化的工具,在当今社会才实现了百花齐放式的发展,地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功能得以丰富、地位得以提升。少数民族音乐之中不乏一些祈福、祭祀的内容,还有一些节令、习俗的内容。此外,还有一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勤劳善良等美好品质的赞扬,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了大众思想的力量与价值,刻画了整个民族乃至东北地区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促经济发展这一方面有其价值,文化产品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密切,从之前的卡带、唱片,到现在的网络音乐、线上演唱会,收益颇丰。少数民族音乐也得到了更多关注与保护,以古琴、唢呐为代表的音乐艺术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引领了国民在精神层面的追求。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广泛的一部分,不同的音乐风格、文化背景都是各自民族的象征符号,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为此也具备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性

其一,不同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我国民族音乐之所以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不同少数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有直接的关系。东北地区地域广袤,多个少数民族生活于此,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及渗透力非常强,长久的接触必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音乐文化融合。其中,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及鄂伦春族音乐的融合最具代表性。这三个民族向来被称作“北方三兄弟”,不仅是因为这三个民族在地理位置上相邻,更是因为民族发展历史、经济发展程度、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高度相似,长久的密切接触、共同的生活经历使得其民族音乐文化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加之这三个民族有共同的民族信仰,为此民族音乐均以民歌旋律为主要框架、以传统五声为主要调式调性、以短小精炼为主要特点,非常之严谨。

其二,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融合。东北地区具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特点,即使是在自治州、自治旗地区,汉族的人口也不在少数,正因分布之广泛,为此难免出现少数民族音乐的汉化。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过人的感染力影响着汉族音乐,这种现象在东北地区尤为突出。以《小白菜》为例,满族民歌与汉族民歌其实是同名作品,显然是在音乐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其中的传统五声调式极具民族性特点,其题材主要是反映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控诉,歌词内容的叙事性较强,表达的情感真挚而动人,艺术研究价值显著。

其三,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在东西方音乐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为了扩大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并早日登上国际舞台,创作者以传统民歌为基础进行了创新,加入了更多民族元素,丰富了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以朝鲜族民谣《阿里郎》为例,与其他表达爱情主题的歌词非常相似,表达的情感以思念、憧憬为主,经过流行性改变,诞生了多个版本。以黑鸭子版本为例,重点在于乐器编配的创新,并未改变其歌词与曲调,在保留朝鲜族民谣特点的同时,给予观众以焕然一新的感觉。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经过改编与中国流行音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受众群得以扩展、影响力得以提高,促使更多人重新审视独特的东北地区民族音乐,从多个角度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传统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发展。

三、结语

我们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音乐向来是大众的精神食粮。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尝试音乐的创作,在多年发展中沉淀下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民族音乐也成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常见,满族的民歌、歌舞与说唱,朝鲜族的民谣、器乐,等等,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民族音乐民歌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